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羿洁 张飞民 +1 位作者 杨耀先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水汽输送和高原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作用。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对应着高原东部水汽辐合(散)显著、水汽输送显著偏强(... 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位置与青藏高原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水汽输送和高原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作用。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对应着高原东部水汽辐合(散)显著、水汽输送显著偏强(弱),而高原西南部水汽辐散(合)显著,是造成高原东部降水显著偏多(少)、高原西南部降水显著偏少(多)的重要原因。高原东部大气凝结潜热加热异常有助于南亚高压位置与高原降水关系的维持。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南(西北)时,高原西北部降水显著偏多(少),与该地区地表潜热偏强(弱)、大气低层位势高度偏低(高)有关,但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近40年来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
2
作者 程蓉 王澄海 +1 位作者 杨凯 张飞民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38-48,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站点观测资料与ERA5、NCEP II、JRA55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描述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模拟的误差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ERA5的模拟结果与观测... 利用青藏高原站点观测资料与ERA5、NCEP II、JRA55和MERRA2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描述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4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模拟的误差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ERA5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最为接近,其中,ERA5再分析资料对感热的模拟比对潜热的模拟更准确。(2)ERA5再分析资料在描述青藏高原各区域感、潜热及净短、长波辐射的日变化趋势与观测的较一致,各要素全天峰值出现在12:00-15:00,但在量级上有较大差异。(3)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适用性较好的ERA5资料,近40年青藏高原感热呈西北、西南、东北部感热减小、潜热增大的总体空间变化趋势,高原净辐射年代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各季节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从西向东减小的分布特征,而净长波辐射和净短波辐射平均值则呈现出从西向东增大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资料对比 日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基于土壤温、湿度记忆性的土壤湿度预测方法研究
3
作者 魏森涛 王澄海 +1 位作者 张飞民 杨凯 《干旱气象》 2023年第5期783-791,共9页
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也是大气数值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重要物理参量。由于土壤湿度的观测站点较少,土壤温湿度的空间资料较少,另外,土壤温湿度作为干旱预测的主要内容,需要知道未来时刻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因此,如何获得未来... 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也是大气数值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重要物理参量。由于土壤湿度的观测站点较少,土壤温湿度的空间资料较少,另外,土壤温湿度作为干旱预测的主要内容,需要知道未来时刻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因此,如何获得未来时刻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土壤湿度的记忆性特点,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试图获得模式中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考虑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选取ERA50~7、7~28、28~100、100~289 cm深度层土壤温、湿度作为预测因子,对月、季尺度上土壤湿度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提前6个月对土壤湿度进行可靠有效地预测;预测的浅层(0~28 cm)与深层(28~289 cm)土壤湿度平均偏差分别小于0.05、0.02 m^(3)·m^(-3);在湿润区,平均偏差基本在0.03 m^(3)·m^(-3)以内,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本文的预测方法和结果,既可用于土壤干旱的预测,也可作为数值模式初边界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影响因素 预测
下载PDF
利用WRF-3DVAR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对近地层风速预报的改进试验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利用WRF 3DVAR同化系统和Evenson提出的方法在分析时刻添加扰动形成扰动型初始场,并在此基础上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包括固定站点的探空观测和常规地面观测),通过比较WRF3DVAR系统对整层大气的初始(分析)场及预报场的改进,检验了同化常规... 利用WRF 3DVAR同化系统和Evenson提出的方法在分析时刻添加扰动形成扰动型初始场,并在此基础上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包括固定站点的探空观测和常规地面观测),通过比较WRF3DVAR系统对整层大气的初始(分析)场及预报场的改进,检验了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后WRF模式对研究区域内近地层风速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对初始场有改进,且对低层大气风场和温度场的改进较FNL资料明显;GFS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后生成的初始场和FNL资料提供的初始场对风速和温度的预报在不同气压层存在不同的预报时效,低层(1000 hPa)风速和温度预报在前36 h改善明显,而在较高的500 hPa和200 hPa上风速预报在前36 h改进明显,温度预报则只在前12 h得到了改善;无论是采用FNL资料还是同化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始场,对近地层风速预报均在前36 h有改进,表明对于近地面风速这种短时间内变化较大的变量,同化与之时间和空间上较为接近的资料可能改善其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风速 WRF 3DVAR 常规观测资料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全球陆地风、光资源的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1 位作者 谢国辉 孔维政 《干旱气象》 2018年第5期725-732,共8页
基于CMIP5计划的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20—2030年全球陆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全球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不同气候情景(RCPs)下,未来2020—2030... 基于CMIP5计划的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20—2030年全球陆地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全球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不同气候情景(RCPs)下,未来2020—2030年间全球陆地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相对于1986—2005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美洲、非洲和澳洲的风资源有所增加,而欧洲风资源丰富区则有所减小;亚洲(如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的风资源在RCP2. 6情景下呈增加趋势,而在RCP4. 5和RCP8. 5情景下则呈现减小趋势。全球陆地太阳能资源在未来不同RCPs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欧洲光能资源丰富区。全球陆地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季节变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不同丰富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在不同RCPs情景下有一定差异,表明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未来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资源 未来预估 气候变化情景 CMIP计划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邹旭东 张飞民 +1 位作者 王澄海 杨洪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4-1461,共8页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为低值中心,外围辽宁东部,吉林南部,黑龙江东部、中北部、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为高值区;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的线性趋势,19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降水量的高值和低值都有明显的增大;年降雪日数年际变化呈线性增加趋势.1948-2011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线性减弱趋势,弱东亚季风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内蒙古东南部等少数区域外,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降水量都和东亚冬季风呈负相关.对应地,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增大,年际变化的幅度变化增大,降水日数增量较小,这可能与东北地区冬季极端降水天气和干旱天气增加有关.在东亚范围内,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多年200hPa U风增强、500hPa高压减弱、850hPa东海南风增强,冬季降水少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冬季降水 相关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面观测积雪深度和遥感雪深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3
7
作者 李小兰 张飞民 王澄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5-764,共10页
比较了气象台站观测和卫星遥感(SMMR、SSM/I、AMSR-E)的积雪深度两种资料在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关系的异同性.结果表明:两种资料在积雪稳定区的分布比较一致,积雪深度的大值区位于东北地区、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地... 比较了气象台站观测和卫星遥感(SMMR、SSM/I、AMSR-E)的积雪深度两种资料在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关系的异同性.结果表明:两种资料在积雪稳定区的分布比较一致,积雪深度的大值区位于东北地区、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对于季节性积雪区且积雪深度不大的区域而言,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台站观测的积雪深度大于遥感得到的积雪深度;平均而言,两种资料获得的积雪深度在各地区基本一致.在新疆北部和高原南部,二种资料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差异,在新疆北部,台站观测大于遥感得到的积雪深度,而在高原东南部遥感大于台站观测积雪.近30a来,两种资料获得的积雪深度在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新疆北部为增加趋势,青藏高原有减少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北地区,近30a来两种类型资料的年际变化趋势呈相反变化.两种资料在新疆北部的相关最强;东北、青藏高原其次;而高原东南部最差,在使用时应加注意.青藏高原地区的两种积雪资料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信号"基本一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东北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相关最为显著.资料间的差异性并不影响高原地区积雪对中国夏季降水"信号"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时空特征 资料比较
下载PDF
1961~2018年西北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澄海 张晟宁 +2 位作者 李课臣 张飞民 杨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邻接青藏高原地区的中国西北地区是最大的欧亚干旱区,其降水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干旱环境及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都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基于1961~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144个站的逐日降水、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 邻接青藏高原地区的中国西北地区是最大的欧亚干旱区,其降水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干旱环境及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都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基于1961~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144个站的逐日降水、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近60年以来,西北地区92%站点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只有甘肃东南部不到10%的站点呈下降趋势;(2)季节尺度上,春、夏、秋季中超过75%站点的降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最显著的是,几乎所有站点在冬季的降水为增加趋势,秋、冬季降水的增加相对较少,反映了冬季风对西北地区降水影响的特点;(3)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夏季和年降水量仍然维持准3 a周期特征,春、秋季的周期具有阶段性、冬季降水量具有较稳定的约3 a周期,因此,自然周期变化对降水增加的贡献并不大。西北地区降水量在过去60年来确实呈现出增加趋势,尤其21世纪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但增加的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改变其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量 时空特征 周期分析
下载PDF
WRF-WSM3微物理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暴雪模拟中的改进及试验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坤 张飞民 +1 位作者 孙超 王澄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通过青藏高原一次暴雪过程的模拟试验,对WRF模式中的WSM3微物理方案中的降水模拟偏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观测试验结果,提出了改进WSM3微物理方案中冰核浓度的2种计算方案。通过调整温度和冰核浓度之间的关系,检验了冰核浓度Pigen过... 通过青藏高原一次暴雪过程的模拟试验,对WRF模式中的WSM3微物理方案中的降水模拟偏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观测试验结果,提出了改进WSM3微物理方案中冰核浓度的2种计算方案。通过调整温度和冰核浓度之间的关系,检验了冰核浓度Pigen过程对降水的影响。结果显示,WSM3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冰核浓度估计过高;当考虑了冰面过饱和度随温度区间的变化后,计算的冰核浓度可以改进降水的模拟效果;但通过温度的变化和冰面过饱和度二者的调整,降水模拟的效果并不明显。冰核浓度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存在着一个范围,冰面过饱和度和温度区间的大小存在一定关系。通过另外2个个例和敏感性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温度较高的固态降水,冰核浓度的变化对降水模拟的改进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WSM3微物理方案 冰核浓度 敏感性试验青藏高原暴雪
下载PDF
过去近60 a黄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30 a变化趋势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澄海 杨金涛 +4 位作者 杨凯 张飞民 张晟宁 李课臣 杨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8-722,共15页
近60 a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用1961—2018年黄河流域气象站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60 a黄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MIP6模式中SSP245情景下未来30 a(2018—... 近60 a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用1961—2018年黄河流域气象站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60 a黄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MIP6模式中SSP245情景下未来30 a(2018—2047年)的预估结果,结合基于周期叠加的统计预估方法,对未来30 a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存在明显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振荡周期为2~4 a。在整个流域上,年和季节降水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同位相变化特征,而年际变化异常显著区域不同。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变率受季节降水的调制,夏季的降水多而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而冬季降水少且全流域变化差异较小;黄河源区的降水在年内和年际尺度上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流域内受夏季风活动影响区域内的降水减少,受冬季风影响区域内的降水增加。黄河源区过去60 a的年降水表现出20.96 mm·(10a)^(-1)的增加趋势;预计未来30 a,年降水将以11.53~17.62 mm·(10a)^(-1)的速率继续增加;河套地区的年降水在过去60 a持续增加,增速为2.71 mm·(10a)^(-1),未来年降水也会增加,但增长速率趋为平缓,约为0.52 mm·(10a)^(-1);黄河下游地区过去60 a的降水呈现出减少趋势,未来仍会以5.46 mm·(10a)^(-1)的速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降水变化特征 周期叠加外推 CMIP6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的气候效应: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澄海 杨凯 +5 位作者 张飞民 保鸿燕 程蓉 李登宣 崔志强 李课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8-1336,共19页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热、动力作用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有着影响。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来自于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变化,高原陆面过程决定着地表非绝热加热。本文回顾总结了高原陆面过程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对土壤水热传输、地...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热、动力作用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有着影响。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来自于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变化,高原陆面过程决定着地表非绝热加热。本文回顾总结了高原陆面过程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对土壤水热传输、地表非绝热加热影响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土壤冻融对土壤水分具有"水分存储"效应,冻融过程可将土壤中90%以上的水分从前一年秋季保存到春季释放出来。(2)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估算仍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感、潜热通量存在较大偏差,且在春季最为显著,数值模式对土壤冻融过程模拟的偏差较大,数值模式和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估算的偏差,影响了对高原热力作用的深入认识和理解。(3)水热完全耦合的参数化方案和冻融参数化方案改进可有效减小模式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偏差。(4)冻融过程将前秋的土壤湿度异常保持到次年春季,进而引起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这可作为跨季节气候预测的"信号"。通过对高原冻融区土壤信息的同化,可显著提高模式对后期东亚天气气候的模拟效果。(5)春季高原融冻异常通过引起土壤湿度异常产生的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通过改变高原南、北两侧大气的斜压性,激发出西风带内的Rossby波列传播,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对土壤冻融及融雪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参数化,是高原和寒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冻融过程 土壤温、湿度 地表非绝热加热 气候效应
下载PDF
1980-2019年青藏高原积雪深度时空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芝兰 张飞民 +2 位作者 王澄海 孙旭映 吕春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0-821,共12页
积雪是地表特征的重要参数,其对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及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利用1980-2019年被动微波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对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高原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及中部4个区域,并分区域讨论了多时... 积雪是地表特征的重要参数,其对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及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利用1980-2019年被动微波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对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高原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及中部4个区域,并分区域讨论了多时间尺度积雪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高原东部积雪深度累积和消融的速率比西部快,南部积雪深度累积和消融速率比中部快。季节尺度上,冬季积雪高原东部最大,中部最小;春季积雪高原东部消融速率最大,西部积雪消融较慢但积雪深度最大;夏季高原西部仍有积雪存在。年际尺度上,各区域积雪深度在1980-2019年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东部积雪减少不显著;高原东部积雪深度在1980-2019年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其余3区均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同,高原东部和中部积雪深度与气温相关性较好;各区域积雪深度与降水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青藏高原 空间差异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甘肃酒泉地区近地层风场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勇 王澄海 +4 位作者 陶健红 张飞民 李照荣 李晓霞 张铁军 《干旱气象》 2012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利用酒泉地区4个测风塔(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一年的近地层风场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近地层风场的月平均风速及方差、风场日变化特征、垂直变化、风向玫瑰、最大风速、风速威布尔分布、低空风切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酒泉地区一... 利用酒泉地区4个测风塔(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一年的近地层风场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近地层风场的月平均风速及方差、风场日变化特征、垂直变化、风向玫瑰、最大风速、风速威布尔分布、低空风切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酒泉地区一年中近地层平均风速最大出现在夏季或春季,对应的风向最多为东风或西风方向,最小出现在冬季;近地层平均风速具有上层风速夜晚大,白天小,中间存在一个日变化较小的转换层;近地层平均风速廓线,不论冬夏底层风速均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且夜晚比白天增大得快。近地层风垂直切变8月份白天风速垂直切变较夜晚小,最靠近地面一层的风切变最大,存在一个风切变最小的中间层;冬季表现出和夏季不一致的特征。夏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东风方向占多数,冬季近地层主频风向为东、西风方向占多数,存在较大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特征 近地层 酒泉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SV2QR方法及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澄海 张飞民 +1 位作者 杨毅 杨凯 《高教学刊》 2022年第29期31-34,共4页
为解决线上线下教学交融效果的最优化和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该文凝练并提出由一条主线、四个环路组成的“SV2QR”混合式教学方法,即:纵览预习(Survey)—视频学习(Video)—问题及解答(Question)—研读(Read)—作业测验(Quiz)—复习巩固提... 为解决线上线下教学交融效果的最优化和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该文凝练并提出由一条主线、四个环路组成的“SV2QR”混合式教学方法,即:纵览预习(Survey)—视频学习(Video)—问题及解答(Question)—研读(Read)—作业测验(Quiz)—复习巩固提升(Review)。通过线上学习发现问题、线下解决问题并强化和提升基础,从而使教与学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该方法应用于数理基础要求高的大气科学专业数值天气预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SV2QR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数值天气预报
下载PDF
大气科学中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
15
作者 胡淑娟 周天 +1 位作者 张飞民 陈艳 《高教学刊》 2022年第23期95-98,共4页
数学物理方法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大气科学专业需求背景下构建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在论述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基础上,重点强调傅里叶级数与数学物... 数学物理方法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大气科学专业需求背景下构建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在论述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基础上,重点强调傅里叶级数与数学物理特殊函数在解决大气科学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球函数在大气科学数值模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学生搭建好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学习与大气科学专业应用之间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数学物理方法 教学内容 专业应用
下载PDF
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南北反相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及机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一玲 王澄海 张飞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对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南北反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约以55°N为界存在南北反相变化特征。1961~2015年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行星波&q... 对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南北反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约以55°N为界存在南北反相变化特征。1961~2015年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行星波"冬三"分布型变化与欧亚大陆地表温度南北反相变化密切联系。冬季欧亚地表温度南北反相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内转变。滤除年代际信号和全球变暖趋势后,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与秋季北极海冰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北极海冰面积减小是欧亚、尤其中亚地区冬季地表温度降低的主要外强迫因素之一;同期北大西洋"三极子"和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南北反相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地表温度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形势 海冰 海面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一次高原涡生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溪雯 张飞民 +2 位作者 王芝兰 杨凯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21年第1期54-64,共11页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高原涡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使用ERA5和ERA-Interim资料驱动WRF模式可模拟再现出此次高原涡的生成过程,其中ERA5对高原涡低层闭合性气旋环流和螺旋云带结构特征的模拟再现能力最好,模拟的高原涡及其降水强度最强;使用FNL资料驱动WRF模式无法模拟再现出高原涡生成过程及其降水分布特征。此次高原涡生成过程中气旋性正涡度的发展、热量和水汽的收支与其低层的垂直输送密切相关;高原涡生成前地表感热加热作用明显;生成阶段积云对流发展最为旺盛,降水最为显著,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及相应的大气凝结潜热加热明显,对高原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生成 青藏高原西部 WRF模式 热动力结构特征
下载PDF
THE MECHANISM OF THICKNESS OF GEOPOTENTIAL HEIGHT DIPOLE AND ITS RELATION WITH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SIA-AUSTRALIA IN BOREAL WINTER
18
作者 伯玥 王澄海 张飞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With the EOF of reanalysis data being analyzed, a northern-southern dipole is fou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of over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in the winter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 With the EOF of reanalysis data being analyzed, a northern-southern dipole is fou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of over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in the winter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which is defined as Asian-Australian dipole(AAD) in this study. Its intensity index is defined as AADI. Correlation and synthetic analysis illustrate that AAD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of Asian-Australian region in boreal winter. The index can reflect the simultaneous anomali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scales in the boreal winter of Asian-Australian region.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decadal and interannual signals is significant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ADI and climate change. The index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intensity of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In the years of strong AADI, the East Asia major deep trough is stronger,the Subtropical High is weaker and the Alaska ridge and the westerly jet are stronger than those in normal years.Enhance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s exists in the years of strong AADI. These relationships reflect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anomali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climate in the Asian-Australia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sian-Australian DIPOLE upper tropospher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MONSOON intensity
下载PDF
飞碟形屋顶观光厅施工外挑架设计与施工
19
作者 卢鞘辉 张飞民 楼大明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飞碟形屋顶 观光厅 施工 外挑架 设计 施工
下载PDF
杭州红楼饭店屋顶飞碟形观光厅施工外挑架系统设计
20
作者 卢鞘辉 张飞民 楼大明 《建筑施工》 2003年第1期42-43,共2页
杭州红楼饭店改扩建工程中有一飞碟形的屋顶观光厅,由于“飞碟”本身悬挑大,结构支模困难,且在已完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上均无顶埋件,给凌空搭设施工操作平台增加了困难。施工单位几经研究,选择了一种安全可靠、比较经济合理... 杭州红楼饭店改扩建工程中有一飞碟形的屋顶观光厅,由于“飞碟”本身悬挑大,结构支模困难,且在已完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上均无顶埋件,给凌空搭设施工操作平台增加了困难。施工单位几经研究,选择了一种安全可靠、比较经济合理的外挑架系统设计方案,同时应用“植筋”技术,使“飞碟”在屋顶“生根”,顺利完成了工程施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红楼饭店 施工 外挑架系统 设计 植筋 屋顶观光厅 高层建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