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勘探技术在潮汕坳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忠泉 孙鸣 +6 位作者 万晓明 陈胜红 赵静 宋立军 李辉 强昆生 梁永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5-654,共10页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烃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烃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微生物学 中生界 微生物异常 吸附烃异常 油气资源调查工程 潮汕坳陷 东沙海域
下载PDF
志丹油田长2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量:21
2
作者 强昆生 王建民 +3 位作者 田新文 高亚罡 杨杰 吕修祥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37,共5页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粒度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志丹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沼泽微相、决口扇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其中,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粒度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志丹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沼泽微相、决口扇微相和河漫滩微相。其中,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相对长2油层下段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对志丹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但非唯一控制因素,局部低幅的鼻状隆起构造也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油气分布 长2油层组 志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3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朱秀香 赵旭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2-800,共9页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岩心观察信息,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在整个凹陷普遍发育,共有3套烃源岩,...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岩心观察信息,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在整个凹陷普遍发育,共有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主要的储集层是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和基岩储层;生储盖层组合模式有下生中储上盖式、上生下储上盖式和自生自储式;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输导系统以断裂的垂向疏导为主;新构造运动对黄河口凹陷的影响是新近系油气聚集的优越条件,晚期断裂活动对已形成油气藏起到保存和二次分配的作用。油气藏分布在平面上主要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于洼陷周边的构造带中,古近系油气主要围绕东部次洼呈环带状分布,新近系主要呈"T"字形分布,从古近系到新近系油气有由周边向中间、由南向北聚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强昆生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吕宝凤 钟广见 冯常茂 易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1258,共8页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在早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地层遭受剥蚀改造;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海底峡谷是沉积物从物源区搬运到沉积区的重要运移通道;斜坡带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对储层的品质和规模有巨大影响,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的地貌形态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后的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关系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范围的关键因素,对沉积储层及烃源岩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该结论对侏罗系下一步勘探及有利储层预测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侏罗系 古地貌 沉积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特低渗成因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强昆生 王建民 +4 位作者 冯永春 田新文 高亚罡 杨杰 吕修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82-90,共9页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水下分流河道砂层的物性好于河口坝沉积砂体,河口坝沉积砂体的物性好于分流间湾砂体沉积;成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物性变差,成岩溶蚀及蚀变作用和成岩缝的产生对储层的特低渗物性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丹油田 永宁探区 特低渗透成因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志丹油田纸纺地区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4
6
作者 强昆生 王建民 +2 位作者 田新文 高亚罡 张海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18期97-100,共4页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150余口探井的岩、电特征,对志丹油田纸坊地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2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211、长212、长221、长222、长23等5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大致相等。其中长211、长...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150余口探井的岩、电特征,对志丹油田纸坊地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2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211、长212、长221、长222、长23等5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大致相等。其中长211、长221小层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沙坝沉积,砂体发育良好,是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主力产油层。长2油层组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及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为研究区的储层研究及注水开发方案的确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油田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2油层组 标志层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纸坊地区 志丹油田
下载PDF
浅海断陷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史研究:以渤海海域北部JZ20-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赵旭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91-1099,共9页
基于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和成藏史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综合分析,结合天然气分析测试、地化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对JZ20-A气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Z20-A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沙四—孔... 基于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和成藏史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综合分析,结合天然气分析测试、地化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对JZ20-A气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Z20-A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沙四—孔店段烃源岩,构造高部位是油气汇聚优势区域,该气藏天然气垂向运移距离约为3200m;长期持续活动的断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将生成油气呈阶梯式运移至储层有利部位聚集成藏;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时间主要为12Ma至今,为一期持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断陷盆地 天然气运移 成藏史 充注成藏
下载PDF
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振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吴时国 祝幼华 强昆生 鄢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0-1373,共14页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定了该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总结其分布规律,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可以分为六期,进一步划分三个演化阶段,分别为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晚中新世以来的淹没阶段,各阶段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带发育完整,其中生物礁主要分布台地的西-西南缘。统计结果显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发育时期的面积达到了80000km^2,后期随着台地的衰退而规模有所减小。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规模巨大,而且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暴露而遭受淋滤,进一步增大了其孔隙度,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结合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探讨,建立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成藏模式,提出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具有典型"下生上储上盖"的成藏过程,指出西沙海域邻近华光凹陷和中建南盆地北部的碳酸盐台地是油气勘探的两大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碳酸盐台地 识别标志 时空分布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光学 张莉 +7 位作者 吕宝凤 钟广见 冯常茂 易海 赵忠泉 杨振 鄢伟 强昆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8,共11页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沉积特征对其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可以划分出4个典型地震反射界面和3个地震反射层,根据层序界面圈出侏罗系分布特征和残留厚度;通过地震相...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侏罗系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沉积特征对其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可以划分出4个典型地震反射界面和3个地震反射层,根据层序界面圈出侏罗系分布特征和残留厚度;通过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对比分析研究,识别出侏罗纪地层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重塑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演化史。该区主要发育5类沉积相、8种沉积亚相,其中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深水扇中亚相分别控制了碎屑流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此外,浊流砂岩储层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的影响,距离三角洲砂体朵叶越近,滑塌浊积体数量越多,面积也越大。总体上,滨岸三角洲前缘亚相、深水扇中亚相和滑塌浊积体是研究区良好的储集相带,该类储集体由于埋藏较深加之被泥岩覆盖,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侏罗系 沉积特征 沉积相
下载PDF
渤海辽东湾坳陷JX1-1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3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涂丹凤 赵旭亚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40,共10页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模拟、Easy%Ro模拟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反转活动与油气成藏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JX1-1反转构造自新生代以来经历...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模拟、Easy%Ro模拟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反转活动与油气成藏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JX1-1反转构造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扭压反转作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一、二段(距今30.3 Ma~23.3 Ma)沉积时期,造成盆地NW-SE向缩短2.74km,东营组约有780m的地层剥蚀量及2.73%的盆地缩短率;辽中凹陷JX1-1反转带有机质成熟度演化也显示,烃源岩均是在反转构造形成之后才陆续成熟生、排烃,并且主力烃源岩是在距今5.1 Ma才达到生、排烃高峰期;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反转作用造成JX1-1油田两期充注,第一期为距今31 Ma~24.6Ma,第二期为距今9.2Ma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辽中凹陷 反转构造带 平衡剖面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北部JX1-1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3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涂丹凤 兰晓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9-334,共6页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期,JX1-1地区在郯庐断裂走滑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反转,形成了良好的背斜构造背景,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时期,持续隆升,到了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初期,基本定型。JX1-1反转带的发育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对沉积体系的展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的断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对储层的物性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反转强度过大对新近系浅层油气聚集不利;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过渡、拐弯部位的反转构造带古近系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反转构造带 辽中凹陷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