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杨酸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小红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72-175,共4页
本文概述了目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光疗和系统治疗方法 ,指出应用这些疗法时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而受到的限制。水杨酸为银屑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安全而有效 ,通过对其结构特性、作用机理及在皮肤病应用有关研究的分析 ,提出水杨酸与皮质... 本文概述了目前治疗银屑病的外用、光疗和系统治疗方法 ,指出应用这些疗法时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而受到的限制。水杨酸为银屑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安全而有效 ,通过对其结构特性、作用机理及在皮肤病应用有关研究的分析 ,提出水杨酸与皮质类固醇的联合外用是治疗银屑病可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银屑病 药物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具有双重活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敏乐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1年第3期176-178,共3页
咪唑斯汀是一种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是抗 5 -脂氧合酶活性的H1受体的拮抗剂 ,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的特点。本文对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与其他抗组胺药的比较及咪唑斯汀的长期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
关键词 荨麻疹 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脯氨酸肽酶缺乏症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有守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0-143,共4页
脯氨酸肽酶缺乏症(Prolidase defi-ciency)是一种罕见的因先天性胶原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本病系1968年首先由Goodman 等报道,他们描述了1例47岁的男病人,临床上具有与山黧豆中毒相似的症状,并发现尿中有大量的亚氨基二肽排泄,认为此病... 脯氨酸肽酶缺乏症(Prolidase defi-ciency)是一种罕见的因先天性胶原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本病系1968年首先由Goodman 等报道,他们描述了1例47岁的男病人,临床上具有与山黧豆中毒相似的症状,并发现尿中有大量的亚氨基二肽排泄,认为此病例可能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并据此推测是由于组织中缺乏脯氨酸肽酶所致。1974年Powell 等在1名7岁的男孩中首先证实本病确实是由于脯氨酸肽酶缺乏所引起。随后在北美、西欧、中东和日本等地相继有类似病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肽酶 胶原代谢异常 遗传病
下载PDF
艾滋病的皮肤表现 被引量:14
4
作者 彭世瑜 徐文严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5期297-300,共4页
HIV感染者的皮肤表现突出。某些皮损或皮损组合是诊断HIV感染的重要线索 ,也是反映其不同病期的标志。
关键词 HIV 艾滋病 皮肤表现 并发症
下载PDF
维A酸类药物在小儿皮肤病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小红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维A酸类药物是目前皮肤科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介绍该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着重对其在小儿痤疮、鱼鳞病、各种皮肤角化病、皮肤肿瘤及癌前皮肤病等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关键词 维A酸 儿童 皮肤病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几种感染性皮肤病的新进展
6
作者 张良芬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29-132,共4页
通过对皮肤利什曼病、链尾丝虫病、皮肤血吸虫病、裂头蚴病、溃疡型分支杆菌感染、潜蚤病和皮肤蝇蛆病等临床上较少见的 7种感染性皮肤病的文献复习 ,就其病原体、免疫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色氨酸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炜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0-83,共4页
自从一种新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确认以来,色氨酸的致病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回顾与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与许多疾病可能有病因学的关系。与色氨酸可能有关的疾病有嗜酸性筋膜炎、类癌综合征、硬化性疾病、嗜酸性肌周围炎... 自从一种新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确认以来,色氨酸的致病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回顾与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与许多疾病可能有病因学的关系。与色氨酸可能有关的疾病有嗜酸性筋膜炎、类癌综合征、硬化性疾病、嗜酸性肌周围炎以及其它一些结缔组织病。虽然色氨酸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证实,但它对这些疾病病因学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氨酸 致病性 皮肤病
下载PDF
喹诺酮类抗菌剂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炜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36-139,共4页
最早的喹诺酮类抗菌剂是1962年Lesher等发现的萘啶酸(nalidixic acid),其抗菌活性有限,并易产生耐药性。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衍生物,迄今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已多达27种,其中突出的是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x... 最早的喹诺酮类抗菌剂是1962年Lesher等发现的萘啶酸(nalidixic acid),其抗菌活性有限,并易产生耐药性。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衍生物,迄今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已多达27种,其中突出的是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氟嗪酸(ofloxacin)、氟啶酸(enoxacin)和甲氟哌酸(pefloxacin)。这些第二代喹诺酮抗菌剂毒副反应小,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 抗菌剂 皮肤科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病
9
作者 吴乔华 彭世瑜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5-17,共3页
上皮样血管瘤病是继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发现以来的又一种好发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的新的疾病,可能是由一种革兰阴性的小杆菌感染所致。临床及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血管源性的红色丘疹,部分患者可合并内脏损害。本病应与Kaposi肉瘤相... 上皮样血管瘤病是继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发现以来的又一种好发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的新的疾病,可能是由一种革兰阴性的小杆菌感染所致。临床及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血管源性的红色丘疹,部分患者可合并内脏损害。本病应与Kaposi肉瘤相鉴别,可口服红霉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上皮样血管瘤 HIV
下载PDF
伊曲康唑在我国的应用:五年临床经验回顾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志强 徐文严 +1 位作者 陈祥生 彭世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 评价适宜中国人的伊曲康唑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 5年来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报告。结果 伊曲康唑每日 2 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体股癣及花斑癣的疗效最好 ,而每日 4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最好。每日 40 0mg ... 目的 评价适宜中国人的伊曲康唑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 5年来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报告。结果 伊曲康唑每日 2 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体股癣及花斑癣的疗效最好 ,而每日 40 0mg ,连用 7d的方案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最好。每日 40 0mg ,连用 7d间歇冲击疗法对甲真菌病效果最佳。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和依从性亦很好。结论 伊曲康唑在中国人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真菌病 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