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厄贝沙坦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彭仙珍 徐标 肖政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5期1355-1357,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厄贝沙坦 肝素 低分子量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彭仙珍 沈三英 +2 位作者 宋小红 肖政 李文华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3期268-269,共2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和通心络胶囊(4粒,tid),均治疗...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和通心络胶囊(4粒,tid),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液流变学指标、肌酐(G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UAER、TC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SOD明显上升(P<0.05);Gr,BUN,FP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显著降低UAER、TC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升高SOD,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通心络胶囊 糖尿病肾病 清蛋白尿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30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彭仙珍 沈三英 宋小红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301-1302,共2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25例,口服厄贝沙坦0.15 g,qd;罗格列酮组25例口服罗格列酮4 mg,qd;联合用药组30...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25例,口服厄贝沙坦0.15 g,qd;罗格列酮组25例口服罗格列酮4 mg,qd;联合用药组30例,口服厄贝沙坦0.15 g,qd;合用罗格列酮4 mg,qd。疗程均为6周。治疗第2周和第4周分别测坐位血压和空腹及餐后2 h手指血糖,检查肝、肾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厄贝沙坦组降血压总有效率72.0%,罗格列酮组降血压总有效率68.0%,联合用药组降血压总有效率93.0%;空腹及餐后2h手指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厄贝沙坦组与罗格列酮组降血压降血糖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血压和血糖下降幅度均大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疗效显著,既可加强降压作用,也可加强降血糖作用,作用明显优于单用任一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罗格列酮 糖尿病 2型 原发性高血压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踝肱指数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彭金兰 邓春地 +2 位作者 丁伊玲 彭仙珍 邓红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96-1000,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踝肱指数(ABI)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并分为3组,正常ABI组(0.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踝肱指数(ABI)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并分为3组,正常ABI组(0.9≤ABI<1.3)141例、低ABI组(ABI<0.9)24例和高ABI组(ABI≥1.3)11例,收集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并检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BI的相关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中ABI异常35例,异常率为19.89%,其中ABI<0.9 24例(13.64%)、ABI≥1.3 11例(6.25%)。3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率、高血脂患病率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bA1c水平及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吸烟史、HbA1c、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与ABI降低有关(P<0.05);性别与ABI升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ABI组相比,年龄、病程、HbA1c、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大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与ABI降低有回归关系(P<0.05);性别、病程与ABI升高有回归关系(P<0.05)。与高ABI组相比,性别、年龄与ABI降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有较高的ABI异常率,低ABI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ABI检测是筛查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有效办法,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价值。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吸烟,加强血脂和血糖的监控,特别是高龄、长病程和高HbA1c水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踝肱指数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纳洛酮抢救急性中毒142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沈三英 李承旭 彭仙珍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 观察纳洛酮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1共 12 5例 ,对照组 10 6例 ,均为急性乙醇中毒和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 ,治疗组 2为 17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 3组患者均先给予吸氧 ,洗胃 ,利尿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对症、... 目的 观察纳洛酮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1共 12 5例 ,对照组 10 6例 ,均为急性乙醇中毒和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 ,治疗组 2为 17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 3组患者均先给予吸氧 ,洗胃 ,利尿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 1:昏睡者按 0 .4~ 0 .8mg·h 1 ,浅昏迷者按 0 .8~ 1.2mg·h 1 ,深昏迷者和 (或 )呼吸抑制者按 1.2~ 2 .0mg·h 1 静脉注射纳洛酮 ,或将纳洛酮按 0 .0 1~ 0 .0 4mg·kg 1 ·min 1 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或 0 .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 ,直至清醒、恢复自主呼吸为止。治疗组 2 :昏睡者给予 0 .4~ 0 .8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 5min后同一剂量重复 1次 ;浅昏迷者给予 0 .8~ 1.2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可每隔 5min后重复同一剂量 1次 ;深昏迷和 (或 )呼吸抑制者给予 1.2~ 2 .0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可每隔 5min后重复同一剂量 1次 ,直至清醒 ,恢复自主呼吸。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呼吸兴奋药。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及不适症状 ,准确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 1清醒及呼吸改善平均所需时间比对照组短 ,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 2治愈率 94.1%。治疗组 1和治疗组 2有 4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中毒 乙醇 中毒 镇静催眠药 中毒 海洛因
下载PDF
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小红 彭仙珍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比较每日2次注射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预混人胰岛素(BHI)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 BI-Asp30治疗组(52例)和 BHI 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 目的比较每日2次注射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预混人胰岛素(BHI)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 BI-Asp30治疗组(52例)和 BHI 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7点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频率、空腹 C 肽、餐后2 h C 肽的变化。结果 BIAsp30和 BHI 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IAsp30组的早餐、晚餐后血糖得到明显改善,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一半,夜间低血糖发作频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胰岛素量较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结论每日2次注射 BI-Asp30较 BHI 能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类似物 双相门冬胰岛素30 预混人胰岛素
原文传递
百香果对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及其护肝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金兰 陈洁 +3 位作者 宋红萍 邱璇 彭仙珍 丁玉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697-1701,共5页
目的:探讨百香果提取物对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以及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护肝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联苯双酯)对照组(150 mg·kg-1),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低(15 mg·kg-1)、中(30 mg·kg-1)... 目的:探讨百香果提取物对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以及对酒精性肝损伤的护肝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联苯双酯)对照组(150 mg·kg-1),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低(15 mg·kg-1)、中(30 mg·kg-1)、高剂量组(60 mg·kg-1),按照相应的剂量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1 h后,给予50%乙醇(6g·kg-1),建立中毒模型。记录小鼠的醉酒时间与醒酒时间,并做统计学分析。(2)连续灌胃7 d,在末次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每隔8小时50%乙醇灌胃(6 g·kg-1)1次,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在末次乙醇灌胃1 h后,取血,解剖取肝脏,利用试剂盒测定血清和肝匀浆的生化指标。并将肝脏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酒精中毒的小鼠有解酒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降低急性肝损伤体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增高肝匀浆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其含量,降低肝匀浆中丙二醇(MDA)、甘油三酯(TG)的含量。肝脏病理结果显示,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有一定的护肝作用。结论: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乙醇中毒的小鼠有一定的解酒作用,并且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防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乙酸乙酯提取物 酒精中毒 酒精性肝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