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穿刺引流对高血压自发基底神经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7
1
作者 王国强 李世强 +11 位作者 张微微 阮文伟 秦家振 李莹 尹维民 李运军 任政军 朱吉强 丁云艳 彭俊琦 李培建 黄勇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1-541,共11页
目的研究与开颅去骨瓣(DC)清除血肿相比,微创穿刺引流(MIPD)是否更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自发基底神经节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符合条件的高血压自发脑出血(ICH)患者(基底节区≥30ml,发病24h内),非随机分... 目的研究与开颅去骨瓣(DC)清除血肿相比,微创穿刺引流(MIPD)是否更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自发基底神经节区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符合条件的高血压自发脑出血(ICH)患者(基底节区≥30ml,发病24h内),非随机分配接受MIPD(A组)或DC(B组)治疗。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发病30d和1年时的结局(GOS≥4为功能独立)。结果共198例患者接受治疗(A组84例,B组114例),其中9例失访(A组2例,B组7例,以其末次观察数据作为最终结果作意向性分析)。198例患者平均年龄57.1(31-95)岁,男144例,女54例,基线GCS8.1±3.4分,NIHSS 20.8±5.3分,平均出血量(HV)56.7(30-144)ml,134例(67.7%)出血破入脑室。除A组年龄大于B组(59.4±14.5岁vs 55.3±11.1岁,P=0.025)外,两组其他基线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累计30d及1年总死亡率分别为32.3%和43.4%,且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27.4%vs 36.0%,P=0.203;36.1%vs 48.2%,P=0.112),但年龄≤60岁、NIHSS〈15或HV≤60ml的患者,A组30d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累计1年良好结局率26.8%,A组显著高于B组(39.3%vs 17.5%,P=0.001)。无脑室出血的患者1年死亡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1),重度脑室出血患者30d和1年死亡率B组显著低于A组(P=0.025,P=0.036),但1年良好结局无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式、年龄、GCS、HV、脑室出血和肺部感染均为1年良好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对高血压自发深部ICH,与常规DC手术相比,MIPD的1年良好结局率显著提高,选择性病例(年龄≤60岁、NIHSS〈15分或HV≤60ml)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对HV〉60ml、深昏迷、重度神经功能损伤或严重脑室出血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局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室出血 微创穿刺 开颅去骨瓣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2
作者 彭俊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49-51,共3页
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2021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倍他司汀治疗)和研究组(昂丹司琼+倍他司汀治疗),各60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头痛... 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2021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倍他司汀治疗)和研究组(昂丹司琼+倍他司汀治疗),各60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DHI及PSQI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57/60)高于参照组81.67%(49/60)(P<0.05)。结论:昂丹司琼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神经内科眩晕住院患者疗效显著,可消除其临床症状,降低眩晕程度,改善主观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眩晕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