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传统辣木引种栽培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彭兴民 郑益兴 +2 位作者 段琼芬 温琼雯 张燕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9-585,共7页
从缅甸引进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到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采用春季育播种苗造林,或者春季直播造林,种植地分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以及没有灌溉条件的退耕地和荒山坡地三类。3 a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耕地上以二种造林... 从缅甸引进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到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采用春季育播种苗造林,或者春季直播造林,种植地分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以及没有灌溉条件的退耕地和荒山坡地三类。3 a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耕地上以二种造林方式栽植的印度传统辣木在造林当年即可开花结果;而在荒山坡地上造林当年不结果或偶见结果,发生枯梢或严重枯梢;在退耕地上造林当年能结果,但产量较农耕地低。印度传统辣木结果母枝和结果枝的发育规律不同于大多数树种,不同龄级的结果母枝同时着生结果枝,并且同一结果母枝可多次着生结果枝。果实伸长生长与粗生长的高峰期不同步,伸长生长高峰期在前,粗生长高峰期在后。果实作鲜食蔬菜,应在纤维化前采收,采收期一般在伸长生长停止、粗生长高峰期前。初步认为印度传统辣木为中等抗旱树种,适生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半干旱、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时应注意造林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引种 栽培技术 干热河谷
下载PDF
印楝农药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与标准 被引量:13
2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3 位作者 程金焕 郑益兴 罗彰 张燕平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9,共5页
在对31个样区、5-7年生印楝人工林全林普选基础上,提出了印楝药用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优树选择的标准:(1)种子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总含量>0.8%;(2)株产果实数与林分优势木平均株产果实数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株产果实数的106%;(3)地... 在对31个样区、5-7年生印楝人工林全林普选基础上,提出了印楝药用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优树选择的标准:(1)种子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总含量>0.8%;(2)株产果实数与林分优势木平均株产果实数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株产果实数的106%;(3)地径与林分优势木平均地径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地径的16%;(4)无病虫害、旱害和冻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药用原料林 优树选择 方法 标准 印楝素
下载PDF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彭兴民 赖永祺 +2 位作者 张燕平 赵保荣 赵培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9-473,共5页
印楝幼树生长 1a抽 3次梢 ,即春梢 (2  4月 )、夏梢 (6  8月 )和秋梢 (10月 )。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 1a最大 ,第 2a最小 ,以后各年较一致。 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 3个时期 ,即滞生期 (1  3月和 11  12月 ) ,生长... 印楝幼树生长 1a抽 3次梢 ,即春梢 (2  4月 )、夏梢 (6  8月 )和秋梢 (10月 )。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 1a最大 ,第 2a最小 ,以后各年较一致。 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 3个时期 ,即滞生期 (1  3月和 11  12月 ) ,生长量较小或生长停缓 ;生长期 (4  10月 ) ,生长量明显 ;快速生长期 (5  8月 ) ,树高的生长高峰出现在 7、8两月 ,占全年生长量的 6 2 1% ,地径的生长高峰开始比树高生长高峰早 ,结束得晚。月平均温度对当月树高、地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程度 ;月平均降水对当月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也达显著程度 ,但对当月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月平均温度对树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较月平均降水量的大。造林保存率较高 ;定植后第 2a结果株率为 5 3 3% ,到第4a为 93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林 印楝 人工林 生长节律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被引量:19
4
作者 彭兴民 张燕平 +2 位作者 赖永祺 赵保荣 赵培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引种 栽培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5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泰楝 菲楝 分类 分布 印楝属
下载PDF
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3 位作者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2,共9页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33%、22.98%、15.11%和14.10%,种仁质量(0.995 11)、种子质量(0.956 76)、种子长(0.780 12)、印楝素A+B总含量(0.866 67)、印楝素B含量(0.819 34)、印楝素A含量(0.680 84)、地径(0.939 04)、株产果实数(0.722 82)、印楝素B与印楝素A比(-0.833 60)是表型选择分析评价中的典型代表变量;Mantel检测发现,聚类分析能有效的表示33个基因型样株表型性状的相似(异)性(r=0.81,p=1.00);各聚类群的性状特征概括为:种子印楝素A含量优异类、种子印楝素B含量优异类、种子高印楝素AB含量类、粒大饱满类、树体大结实多类和无优异特性类;优树的综合评价标准:综合得分≥0.59的为"好",综合得分为0.59^-0.19的为"中",综合得分≤-0.19的为"差",按此标准,筛选出"好"、"中"、"差"优树各4株、16株、12株。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可以更全面、科学、客观、便捷、直观地分析表型选择的综合选择指标,综合评价优树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表型选择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5
7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5,共7页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 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 277.0 m)和纬度(23°06'N 25°48'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经向和纬向的双向变异模式。9个种群两两间的遗传距离系数(欧氏距离系数)分布在2.44 8.16间。Mantel检测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地理距离(R=0.282 09,P=0.946 3)、气温差值(R=0.456 66,P=0.999 3)和年降水量差值(R=0.233 26,P=0.924 3)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海拔间距(R=-0.417 03,P=0.003 2)呈显著负相关,海拔差异在其种群分化中产生了作用,种群生境的异质性影响种群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栽培种群 地理变异格局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印楝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4 位作者 郑益兴 罗彰 赵保荣 赵培仙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1-928,共8页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提出"农药型印楝"的概念和标准,根据该标准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结果]无性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随优树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无性系内和无性系间都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同一无性系各分株间的印楝素B变异(5.26%37.55%)较印楝素A变异(6.06%15.80%)和印楝素AB变异(2.95%16.14%)大,印楝素B和印楝素AB几乎呈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而印楝素A则既有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又有超母遗传倾向;无性系间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性状具有异质性(P<0.01)。无性系印楝素A重复力(0.78)、印楝素B重复力(0.81)和印楝素AB重复力(0.83)均较高,表明无性系间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和一般环境效应造成的,受特殊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按农药型印楝标准,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三个无性系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是"农药型印楝亲本"。[结论]重复力估算法适用于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优树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无性系能保持优树农药品质的优良特性;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还可作为农药型印楝亲本,其余优树无性系不宜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型印楝 无性系 种子农药品质 方差分析 重复力
下载PDF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3 位作者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7-774,共8页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0.85%、0.04%~0.39%、0.37%~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 A≥0.69%、az B≥0.25%、az AB≥0.92%)、低含量型(az A≤0.44%、az B≤0.10%、az AB≤0.51%)和中等含量型(az A=0.68%~0.45%、az B=0.24%~0.11%、az AB=0.91%~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 AB≥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 A≥0.85%、az B≤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 A≤0.67%、az B≥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 AB=1.05%~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 3、0.325 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遗传资源 印楝素 遗传多样性 重复力
下载PDF
印楝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彭兴民 赖永祺 +1 位作者 赵培仙 赵保荣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对印楝Y .L0 7种源在元江试验区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 ,印楝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时是最佳采种期 ;自然状态下 ,种子发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容器苗造林利于成活 ;苗木定植时可留干 2
关键词 印楝 采种 育苗 造林
下载PDF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兴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49-551,共3页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 种倍 秋迁蚜 收集技术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其初果期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任开磊 郑益兴 +2 位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0-82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产量构件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3因素3水平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施肥处理对各时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营养生长期N肥和K肥占主导作用。适合株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150P40...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产量构件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3因素3水平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施肥处理对各时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营养生长期N肥和K肥占主导作用。适合株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150P40K100,而适合冠幅和分枝数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85P85K100。生殖生长各指标较对照均有明显提高。低浓度的氮肥和高浓度的磷钾肥有助于辣木的开花和座果,同时提高果荚产量和种子产量,明显促进产量增加以及花序数、成熟果数、百粒质量和座果率的提高。[结论]合理的配比施肥显著促进辣木的生长效应以及提高产量,果荚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最优组合为N_(40)P_(150)K_(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施肥 生长效应 产量
下载PDF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和数量变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赖永祺 张燕平 +2 位作者 李正洪 彭兴民 陈宝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6-262,共7页
虫瘿内飞出的秋迁蚜到达冬寄主并产幼蚜者,其比例很小,产于冬寄主上的幼蚜也只有一部分能取食而继续生长发育,其中,一部分发育为性母,一部分发育为无翅孤雌成蚜。越冬蚜的死亡率特别高,大约90%以上在一龄若蚜阶段死亡。此种数量变动规... 虫瘿内飞出的秋迁蚜到达冬寄主并产幼蚜者,其比例很小,产于冬寄主上的幼蚜也只有一部分能取食而继续生长发育,其中,一部分发育为性母,一部分发育为无翅孤雌成蚜。越冬蚜的死亡率特别高,大约90%以上在一龄若蚜阶段死亡。此种数量变动规律为其遗传特性所决定,环境因子,特别是藓层水分状况对越冬蚜存活的影响也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蚜 五倍子 虫瘿 角倍蚜 冬寄主 秋迁蚜 生物学特性 数量变动
下载PDF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598,共6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父本进行了基因流测定,遗传排除法确定了各有2个父本向母本E和F传粉,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出有3个父本向母本E传粉,有10个父本向母本F传粉。有52.9%的传粉集中在以母本为圆心,半径30~50m的范围内。来自主风方向和逆风方向的传粉在数量上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RAPD 异交率 基因流 父本分析
下载PDF
印楝1年生苗木生长节律与数量分级标准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郑益兴 冯永刚 +1 位作者 彭兴民 张燕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生长后期(10月上旬至下旬);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地径的函数模型关系表明,苗木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干重)与苗高、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全株干重占全株鲜重的38.8%,地上部分干重占全株鲜重的26.8%,占全株干重的69.1%;同时,以苗高、地径为参考指标,对9个月生的印楝造林苗木进行了数量分级标准划分,并运用该分级标准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将印楝造林苗木从数量指标上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其中仅Ⅰ级与Ⅱ级可以用作造林合格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生长模型 实生苗木 数量分级
下载PDF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赵保荣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年生长 实生苗 LOGISTIC方程
下载PDF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吴疆翀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饱和点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到生长末期逐渐下降。从不同冠层叶片的饱和点与补偿点来看,各种源排序均为冠上层>冠中层>冠下层,这种排序关系体现了种源间叶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各生长季节中,通过光响应测定所获得的印楝种源(KA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可达18.95μmol·m-2.s-1,其余3个种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3.98 16.35μmol·m-2.s-1。根据印楝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以及对高光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光合能力等光合特征,综合推断本文所研究的4个印楝种源均体现出典型的喜光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种源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光响应曲线
下载PDF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0-594,共5页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印楝素 种子
下载PDF
印楝不同种源对温度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利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气CO2浓度370±10μmol.mol-1、空气相对湿度65%±5%及一定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i)、蒸腾速率(E)、光呼吸(Pr)和暗呼吸(Rd)等生理生态... 利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气CO2浓度370±10μmol.mol-1、空气相对湿度65%±5%及一定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i)、蒸腾速率(E)、光呼吸(Pr)和暗呼吸(Rd)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印楝不同种源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印楝种源间Pn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呈抛物线型,在不同的生长季各种源的Pn最适温度不同,生长初期为28~29℃,盛期为32℃左右,生长末期为30℃,同等条件下,同一种源的Pn值生长盛期>初期、末期,不同种源的Pn值Kalyani(KA)种源>New Delhi(CK)种源>Jodhpur(MA)>Kulapachta(KU)种源;印楝不同种源的gi和E随温度变化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抛物线型,而盛期则呈直线型,同等条件下,种源间的gi和E的大小排序略有差异,总体上为KA>CK>MA>KU;印楝种源间Pr和Rd随着温度升高都呈指数增长态势,同温条件下,暗呼吸值大于光呼吸,二者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排序为生长初期>盛期>末期,而在同一生长期内,种源间Pr和Rd大小排序为KA>CK>M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种源 光合生理生态 温度响应
下载PDF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 被引量:42
20
作者 张燕平 赖永祺 +1 位作者 彭兴民 刘娟 《林业调查规划》 2002年第3期98-101,共4页
印楝在原产地和广泛引种的地区被誉为神奇之树 ,在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楝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印 -巴次大陆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 ,约一百年前引种非州和拉丁美洲 ,中国最早于 2 0世纪 80年... 印楝在原产地和广泛引种的地区被誉为神奇之树 ,在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楝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印 -巴次大陆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 ,约一百年前引种非州和拉丁美洲 ,中国最早于 2 0世纪 80年代引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 ,1995年引种云南干热河谷地区 ,种植面积正迅速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栽培 印楝 地理分布 引种 原产地 生产 产量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