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颈阔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2 位作者 张文峰 赵吉宏 何三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颈阔肌皮瓣 口腔颌面肿瘤 术后缺损 效果比较 修复 肌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垂直 作者 隐蔽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CK10、Bcl-2免疫组化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路彤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92-594,共3页
目的 :比较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orthokeratinizedodonto geniccyst,OOC)中CK10及Bcl- 2的表达情况。方法 :OKC及OOC各 10例 ,分别行CK10、Bcl- 2免疫组化染色 ,并利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 目的 :比较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orthokeratinizedodonto geniccyst,OOC)中CK10及Bcl- 2的表达情况。方法 :OKC及OOC各 10例 ,分别行CK10、Bcl- 2免疫组化染色 ,并利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K10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0 % (8/10 ) ,而在OOC中为 10 0 % (10 / 10 ) (P >0 .0 5 )。OOC上皮中CK10阳性着色于除基底细胞层外的上皮全层 ,而OKC中CK10阳性着色仅见于上皮表层的不全角化层。Bcl- 2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 (6 / 10 ) ,而在OOC中为 10 % (1/ 10 ) (P <0 .0 5 )。结论 :OKC与OOC的衬里上皮中免疫组化表达存在显著差别 ,OOC可能为有别于OKC的一种独立病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腮腺区包块诊断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利伟 刘静 +1 位作者 左春然 李亚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提高对腮腺区包块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年间296例腮腺区包块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疾病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约1.19∶1,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多形性腺瘤8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7%,占腮腺区良... 目的:提高对腮腺区包块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年间296例腮腺区包块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疾病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约1.19∶1,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多形性腺瘤8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7%,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50%;Warthin瘤5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16.9%,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31.3%;炎性包块27例,占腮腺区包块的9.1%。黏液表皮样癌14例,占腮腺区包块的4.7%,占腮腺区恶性肿瘤的29.2%;腺样囊性癌7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7例,均占腮腺区包块的2.4%、腮腺区恶性肿瘤的14.6%;鳃裂囊肿6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0%;多形性腺瘤以40~49岁年龄组及50~5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Warthin瘤以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最多见,且40岁以前其发病率为0(χ2检验,P<0.005);炎性包块可见于任一年龄组,且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结论:腮腺区包块涵盖的疾病复杂,表现多样,应结合其临床表现、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细针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包块 诊断
下载PDF
CK10、Bcl-2表达与牙源性角化囊肿复发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CK10及Bcl-2的表达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复发的关系。方法:将OKC石蜡标本随机分为未复发组、复发初诊组、复发组,每组各10例,分别行CK10及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列联表χ2检... 目的:探讨CK10及Bcl-2的表达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复发的关系。方法:将OKC石蜡标本随机分为未复发组、复发初诊组、复发组,每组各10例,分别行CK10及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列联表χ2检验。结果:3组病变CK10阳性表达率均为80%(8/10);未复发组Bcl-2阳性表达率为60%(6/10),其余两组为80%(8/10),且着色更深,除基底层外,阳性细胞尚可见于副基底层。结论:OKC复发前后及其与未复发的OKC之间上皮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Bcl-2表达可能对OKC的预后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复发 角蛋白 BCL-2
下载PDF
CK10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708,共2页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CK10 其意义 颌骨囊性病变 术后复发率 侵袭性生长 成釉细胞瘤 含牙囊肿 恶性转化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负压吸引术前、后CK10及Bcl-2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观察CK10及Bcl-2在负压吸引术前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上皮中的表达,探讨负压吸引术治疗OKC的可能机制。方法负压吸引术前、术后的OKC石蜡切片分为配对的两组(术前组及术后组),每组8例,分别行CK10、Bcl-2免... 目的观察CK10及Bcl-2在负压吸引术前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上皮中的表达,探讨负压吸引术治疗OKC的可能机制。方法负压吸引术前、术后的OKC石蜡切片分为配对的两组(术前组及术后组),每组8例,分别行CK10、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组CK10着色仅见于OKC上皮表层的不全角化层,而术后组OKC上皮细胞CK10着色见于基底细胞以上各层;术后组OKC上皮中Bcl-2阳性着色细胞较术前组减少(P<0.01)。结论负压吸引术后OKC上皮分化趋于成熟、增殖能力下降可能是其治疗OKC的部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负压吸引术 角蛋白 BCL-2
下载PDF
孤立性颌骨囊肿(附5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1 位作者 张文峰 刘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78,共3页
关键词 孤立性颌骨囊肿 单纯性的囊性病变 组织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OKC生长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OKC、10例含牙囊肿(DC)、10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OKC中6例(60%)Bcl-2阳性着色,阳性着... 目的:观察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OKC生长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OKC、10例含牙囊肿(DC)、10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OKC中6例(60%)Bcl-2阳性着色,阳性着色位于基底层细胞。DC中1例(10%)Bcl-2阳性着色,UA中10例(100%)均呈Bcl-2阳性着色,3组间Bcl-2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KC基底层细胞Bcl-2的阳性表达,可能与OKC上皮增殖及其侵袭性生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含牙囊肿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BCL-2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骨吸收 被引量:3
9
作者 彭利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S1期175-177,共3页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及升支部的颌骨囊肿,具有独特的临床与生物学特点。本文从胶原纤维、胶原溶解、白介素-1、金属基质蛋白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等方面综述了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骨吸收的关系研究概况。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骨吸收 胶原 白介素-1 金属基质蛋白酶
下载PDF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利伟 赵怡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3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牙源性角化囊肿以其高复发及侵袭性倾向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本病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治疗 复发 侵袭性
下载PDF
TNP—470对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作用的研究
11
作者 彭利伟 李金荣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检测TNP— 4 70对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台盼蓝排斥法、生长曲线测定法及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NP— 4 70对GNM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1) 0 .0 5~ 2 5 μg·mL-1的TNP— 4 70对GNM... 目的 :检测TNP— 4 70对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台盼蓝排斥法、生长曲线测定法及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NP— 4 70对GNM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1) 0 .0 5~ 2 5 μg·mL-1的TNP— 4 70对GNM细胞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成正相关 ,TNP— 4 70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0 .5 μg·mL-1。 2 )TNP— 4 70与平阳霉素合用 ,对GNM细胞的抑制率较单用TNP— 4 70或平阳霉素提高。结论 :TNP— 4 70可抑制GNM细胞的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P-470 人口腔鳞癌 颈淋巴结转移癌 癌细胞系 抑制作用 检测
下载PDF
TNP-470作用于体外培养GNM细胞系的形态学研究
12
作者 彭利伟 李金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观察TNP_4 70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后的形态学改变 ,探讨TNP_4 70的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体外培养技术 ,采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法 ,观察TNP_4 70对GNM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TNP_4 70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系GNM后的形态学改变 ,探讨TNP_4 70的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体外培养技术 ,采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法 ,观察TNP_4 70对GNM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TNP_4 70 (2 μg/ml)作用于GNM细胞 4 8h ,大量细胞变圆、细胞膜皱缩 ,并出现较多悬浮死亡细胞。作用 72h后 ,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数量减少、长度变小、细胞一端有较大的球状突 ;透射电镜下可见GNM细胞大量坏死、线粒体和内质网破坏。结论 :TNP_4 70对GNM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TNP_4 70可使GNM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发生破坏 ,这可能是其具有直接癌细胞毒作用的机制之一 ;TNP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P-470 形态学 口腔鳞癌 颈淋巴结转移 癌细胞系GNM
下载PDF
旋转-推进原则修复单侧唇裂15例
13
作者 彭利伟 李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唇裂 修复 旋转-推进原则
下载PDF
经颌下置管全麻在复杂全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永功 候明 +3 位作者 王买全 彭利伟 闫德民 李亚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53-1155,1159,共4页
目的:介绍特殊全面部骨折手术中一种经颌下置管全麻的方法并探讨其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方法:7例全面部骨折、无法实施鼻插全麻患者,口插全麻并稳定后制备口底与颌下间隧道并将气管导管导出颌下、固定。手术结束后将导管导回口腔。结果:... 目的:介绍特殊全面部骨折手术中一种经颌下置管全麻的方法并探讨其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方法:7例全面部骨折、无法实施鼻插全麻患者,口插全麻并稳定后制备口底与颌下间隧道并将气管导管导出颌下、固定。手术结束后将导管导回口腔。结果:所有患者口腔插管和口底导出均顺利,导管位置无改变,双肺呼吸音对称。术中麻醉平稳,管理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术后局部无气肿、感染、气道阻塞、神经损伤。结论:在无法鼻插全麻前提下,经颌下置管全麻避免了气管切开,同时满足了颌骨骨折术中咬合对位的要求,是特殊全面部骨折麻醉手段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部骨折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颌下
下载PDF
TNP-470——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抗瘤新药
15
作者 彭利伟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8年第6期343-345,共3页
TNP-470是一种新开发的作用极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剂,能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本文从TNP-470的概况、作用及特点、作用机理、与其它治疗手段的结合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关键词 TNP-470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肿瘤药
下载PDF
全身应用催产素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买全 彭利伟 李运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全身应用催产素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20只大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建立骨质疏松模型。12周后,在每只大鼠的双侧股骨远中干骺端各植入1枚种植体,同时接受催产素全身用药,实验组皮下...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全身应用催产素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20只大鼠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建立骨质疏松模型。12周后,在每只大鼠的双侧股骨远中干骺端各植入1枚种植体,同时接受催产素全身用药,实验组皮下注射催产素(每天1 mg·kg-1),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用药4周后,观察8周,手术取出大鼠胫骨和带有种植体的股骨,采用显微CT和组织学染色观察大鼠胫骨的骨质疏松情况,用显微CT、组织学观察和推出试验评价骨结合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胫骨样本的骨小梁增多、密集,交织成网状,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建立。实验组种植体周围的相对骨体积分数为0.35%±0.06%,骨结合率为67.25%±9.06%,最大推出力为(70.32±10.91)N,对照组的相对骨体积分数、骨结合率和最大推出力分别为0.11%±0.02%、43.25%±7.01%、(21.65±4.36)N,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全身应用催产素可拮抗骨质疏松的负面影响,促进种植体愈合,对纯钛种植体的骨结合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产素 种植体 骨质疏松 骨结合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促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左春然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照兔和2只实验兔,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速度及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较成熟,单位面积内成骨细胞个数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丹参酮Ⅱa磺酸钠 组织学观察骨组织计量学观察
下载PDF
成人牙周病21例方丝弓矫治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掌义 彭利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8-599,共2页
关键词 牙周病 口腔正畸 方丝弓矫治技术
下载PDF
雷奈酸锶对骨质疏松时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买全 王永功 +1 位作者 彭利伟 李亚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3-675,共3页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治疗对骨质疏松时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骨质疏松组(A组,行双侧卵巢手术)、雷奈酸锶低剂量治疗组(B组,同A组手术)、雷奈酸锶高剂量治疗组(C组,同A组手术)(n=12),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在S...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治疗对骨质疏松时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骨质疏松组(A组,行双侧卵巢手术)、雷奈酸锶低剂量治疗组(B组,同A组手术)、雷奈酸锶高剂量治疗组(C组,同A组手术)(n=12),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在SD大鼠右侧胫骨近中干骺端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同时B组给予雷奈酸锶450mg·kg-1·d-1口服,C组给予雷奈酸锶900mg·kg-1·d-1口服,种植术后12周,处死动物,标本制作不脱钙硬组织标本,行形态学、显微CT观察及骨计量学检测。结果:种植术后12周,B、C组种植体周骨密度、种植体骨结合率、新生骨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1),但C组与B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雷奈酸锶应用可拮抗骨质疏松的负面影响,促进种植体愈合,使种植体骨结合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牙 雷奈酸锶 骨质疏松 骨结合
下载PDF
固定正畸配合复方丹参治疗前牙脱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掌义 彭利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3-513,共1页
关键词 复方丹参片 前牙脱位 治疗方法 固定正畸 临床观察 口服抗生素 结扎固定 牙龈红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