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1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认知 物理认知 认知模式 心性论 心理机制
下载PDF
觉性:中国本土高级心理机能
2
作者 彭彦琴 朱晓燕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7-395,共9页
当前意识的本质属性“觉知性”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反观中国本土心理学很早就探及意识的本质,突破“知”(认知)的层面,将意识的觉知性拓展至超越反身意识的觉性层面,并通过内证构建了系统的理论,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独特贡献。觉性... 当前意识的本质属性“觉知性”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反观中国本土心理学很早就探及意识的本质,突破“知”(认知)的层面,将意识的觉知性拓展至超越反身意识的觉性层面,并通过内证构建了系统的理论,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独特贡献。觉性是一种从对自身感知觉的觉察到对心理活动过程及机能本身的反观,最后到精神主体的纯粹自明的高级心智机能系列体。觉性具有不同于认知的特殊心理机制,具体表现为四种特性:无分别性、自明性、道德性与愉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心理学 觉性 认知 心智机能
下载PDF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下载PDF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被引量:60
4
作者 彭彦琴 居敏珠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9-1013,共5页
注意与态度是正念的两个关键的工作机制,但关于这两个机制究竟哪个是核心机制却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针对这一争议存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正念的核心机制在于注意力的训练,并尝试从佛教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在理论推导与... 注意与态度是正念的两个关键的工作机制,但关于这两个机制究竟哪个是核心机制却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针对这一争议存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正念的核心机制在于注意力的训练,并尝试从佛教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在理论推导与实证支持两个层面上给予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 机制 注意 态度
下载PDF
自悯与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差异 被引量:23
5
作者 彭彦琴 沈建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79-1486,共8页
西方自悯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慈悲观,后者体现为在困境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知维度,慈悲意味着客观认识自己以及自他关系;在自我体验维度,慈悲意味着以慈悲喜舍等积极情绪应对不利情况;在自我调控维度,慈悲意味着通过... 西方自悯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慈悲观,后者体现为在困境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知维度,慈悲意味着客观认识自己以及自他关系;在自我体验维度,慈悲意味着以慈悲喜舍等积极情绪应对不利情况;在自我调控维度,慈悲意味着通过行为的自我约束及觉知力实践训练建立稳定健康的心理功能。西方自悯因其自身的哲学思维限制没有触及佛教慈悲观核心理论,而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梳理有助于拓展、完善西方自我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自悯 佛教慈悲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调控
下载PDF
社会支持与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田婷婷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6期554-558,共5页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子女 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下载PDF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彦琴 叶浩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人格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 以心为本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彭彦琴 张志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思辨与实证方法的双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心理学 心王 阿赖耶识 禅定 体证
下载PDF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被引量:7
9
作者 彭彦琴 杨宪敏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4期3-6,50,共5页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惟我 无我 实证 禅定
下载PDF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彦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0-545,共6页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 ,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儒道互补" 情感模式 情感心理学思想 儒家道德情感 道家审美情感 心理学史
下载PDF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纯粹意识 五位百法 现象学还原 禅定
下载PDF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4-157,共4页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 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 育...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 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 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 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素质教育 教育模式 人格 审美教育
下载PDF
佛教禅定: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4期297-302,共6页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法(止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禅定的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方法论研究的一种独特证知方法,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内证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近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7-1419,共3页
相对于近代时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更多地体现出中国心理学的本质与特色:一以人为本,认为心理学作为探求人类精神之实质与规律的学科,决非唯科学主义所能解决。研究对象上强调"本心"与"习心"的区... 相对于近代时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更多地体现出中国心理学的本质与特色:一以人为本,认为心理学作为探求人类精神之实质与规律的学科,决非唯科学主义所能解决。研究对象上强调"本心"与"习心"的区分,注重"反己体认"的研究方法;二理性至上,将理性道德视为心理及精神的实质。它虽承认生物本能作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源,但认为生命本质并非生物冲动,而是基于道德原则对本能与冲动的控制与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人文主义心理学 以人为本 理性至上
下载PDF
另一种声音:现代新儒学与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 被引量:13
15
作者 彭彦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4-760,共7页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 科学主义.
下载PDF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的重建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彦琴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理论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呼唤着新的范畴体系的建构。本文分析了已有范畴说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范畴建构的几条原则 ,最后详尽解说了在天人合一背景中的以人性为元范畴所构建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 ,它向人们展示了其...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理论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呼唤着新的范畴体系的建构。本文分析了已有范畴说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范畴建构的几条原则 ,最后详尽解说了在天人合一背景中的以人性为元范畴所构建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范畴体系 ,它向人们展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脉络 ,精深内蕴及鲜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心理学 思想史 范畴体系 天人合一 人性 学科建设
下载PDF
禅修研究的误区及心理机制纠偏 被引量:5
17
作者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7,共10页
佛教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西方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聚焦注意(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和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然而已有禅修实证研究均存在理解与操作上的偏差,本文基于传统佛教止观禅修体系提出不同观点:(1... 佛教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西方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聚焦注意(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和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然而已有禅修实证研究均存在理解与操作上的偏差,本文基于传统佛教止观禅修体系提出不同观点:(1)"止"的机制主要是注意,止禅技术具有丰富完整的分类系统,且"定"才是修"止"的终极目标。(2)"观"的心理机制不仅包含对当前体验的观察,更强调反身觉知。佛教观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且有望进行实证。(3)"戒"是禅修训练的心理保护机制,用于调整身心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修 聚焦注意 开放监控
下载PDF
佛教五蕴系统——一种信息加工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8-1273,共6页
作为佛教基础教义的"五蕴"是对心理机能尤其是认知过程的高度概括——人类信息加工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大机能系统。色蕴对感官信息进行初级加工;受蕴进行信息的情绪编码;随后在想蕴阶段进行高级整合,完成信... 作为佛教基础教义的"五蕴"是对心理机能尤其是认知过程的高度概括——人类信息加工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大机能系统。色蕴对感官信息进行初级加工;受蕴进行信息的情绪编码;随后在想蕴阶段进行高级整合,完成信息的概念语言表征;行蕴则为信息加工提供能量及方向导控;识蕴负责信息储存、监控调节及信息输出,最终形成完整的认知判断。佛教五蕴提供了一种信息加工的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蕴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信息加工模型
下载PDF
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 被引量:6
19
作者 彭彦琴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2-21,共10页
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 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更有明确扎实的心理原理及机制。禅定实践分为"止"与"观"两个部分:"修定"是提升心理功能的必备前提;"观慧"则是心理功能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中西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比较,进一步明确佛教禅定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内证 止观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确立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彦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2,共9页
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已有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及反思,针对因研究偏差所导致的体系缺失,重新将本土心理学定位为中国心性心理学,并与西方心理学进行异同比较。根植于传统心性论资源,依据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构由基本理论(包括心理观、理论... 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已有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及反思,针对因研究偏差所导致的体系缺失,重新将本土心理学定位为中国心性心理学,并与西方心理学进行异同比较。根植于传统心性论资源,依据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构由基本理论(包括心理观、理论范畴)和训练模式(包括基础身心训练和高级心智机能训练)构成的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确立与体系构建不仅是中国心理学学科现代化进程中彰显个性的"另一种声音",更是时代使命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性心理学 本土心理学 理论体系 训练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