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47
1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17-1928,共12页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 2011年4月对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5种,筛选获得优势种20种,隶属3门3纲17科。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以运动、有颌、表层沉积物取食者相对丰度较高,占27.6%。对选取的20个优势种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以平均边缘指数(OMI)和耐受指数(TOI)为基础分析了物种生态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1.24—2.15,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有薄索足蛤、蜈蚣欧努菲虫、掌鳃索沙蚕、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刺梳鳞虫和寡节甘吻沙蚕;优势种OMI指数变化范围为0.23—4.95,OMI指数值较高的有拟特须虫和细弱吻沙蚕;优势种耐受指数值变化范围为0.13—3.85,值较高的有深钩毛虫、寡鳃齿吻沙蚕和黄海刺梳鳞虫;优势种生态位之间的重叠值不均一,在0—0.95之间,长叶尖索沙蚕和掌鳃索沙蚕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为0.95;平均边缘指数分析随机置换显著性检验表明:水深、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与长吻沙蚕、细弱吻沙蚕、背蚓虫、角海蛹和浅水萨氏真蛇尾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较显著(P<0.05)。对群落优势种进行聚类和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20个物种可分为广布种、典型生境种和特化种,主坐标分析反映了优势种在不同资源位点的分布状况,支持聚类和排序的结果。研究表明,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优势种之间的重叠值与物种摄食功能类群、生活型、资源位上的分布、物种数量及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 南黄海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彭松耀 赖子尼 +3 位作者 蒋万祥 高原 庞世勋 杨婉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9-1189,共11页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典型对应分析
下载PDF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2 位作者 徐勇 王洪法 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542,共7页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黄东海 优势种 十年际变化
下载PDF
珠江八大口门冬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种间联结性
4
作者 何瑞 李青峰 彭松耀 《人民珠江》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为了解珠江口门区冬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种间联结性,选取珠江河口八大口门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12月对珠江口八大口门区浮游植物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检测,结合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χ^(2)检验以及... 为了解珠江口门区冬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种间联结性,选取珠江河口八大口门为研究地点,于2019年12月对珠江口八大口门区浮游植物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检测,结合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χ^(2)检验以及CCA等方法,分析优势种生态位、种间联结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①共鉴定到浮游植物54种,隶属6门30属,其中有7个优势种;②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及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差异较大,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对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幅度,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位重叠值低,种间竞争比较弱;③珠江口门区浮游植物群落总体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物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浮游植物优势种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尚未达到,目前正处于优势种的发展阶段;④氨氮、总有机碳和浊度是影响珠江八大口门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和生态位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环境因子 珠江口
下载PDF
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被引量:17
5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74-5285,共12页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优势种为中蚓虫、不倒翁虫、丝异蚓虫和轮双眼钩虾,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圆筒原盒螺和纽虫,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滑理蛤、菲律宾蛤仔、金星蝶铰蛤和江户明樱蛤;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有机负荷和底质类型限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由虚弱趋于不稳定,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优良;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水温、总氮、悬浮物、溶解氧、总有机碳和硅酸盐等7个因子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彭松耀 赖子尼 麦永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77,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2015年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风影响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2015年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风影响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27种,节肢动物24种,软体动物12种,其它类群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8~1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6月和9月的崖门(分别为1192个·m^-2和1048个·m^-2)以及9月的虎跳门(1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 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02~42.50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9月的崖门、5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30.00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3月鸡啼门,为2.46;低值出现在10月磨刀门,为0.21。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1.11~1.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用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现存量 生物多样性 分布
下载PDF
关于河长制下跨界河流治理的思考
7
作者 何瑞 孙玲玲 +3 位作者 李青峰 彭松耀 朱小平 张心凤 《人民珠江》 2024年第S01期191-195,共5页
目前中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不断下降。尤其是跨界水污染问题更是复杂,一直无法有效解决。在全国施行河长制的背景下,基于跨界河流水污染成因分析,讨论了河长制在跨界河流治理中的优势,同时针对河长制在实施和区域性江河湖泊管理保护... 目前中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不断下降。尤其是跨界水污染问题更是复杂,一直无法有效解决。在全国施行河长制的背景下,基于跨界河流水污染成因分析,讨论了河长制在跨界河流治理中的优势,同时针对河长制在实施和区域性江河湖泊管理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包括完善流域协调和跨区域合作的联动机制、明确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度、完善河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立统一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以及出台了流域生态补偿专项规定等具体建议。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跨界河流 治理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沉积物生态毒理效应指示种筛选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松耀 赖子尼 麦永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1-584,共14页
为了解河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根据2015年1月至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区域进行指示种筛选,旨在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结果表明,珠江口5月、8月—11月沉积物... 为了解河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根据2015年1月至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沉积物生态毒性效应区域进行指示种筛选,旨在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结果表明,珠江口5月、8月—11月沉积物总氮含量为599.28μg·g-1至868.61μg·g-1,都处在最低级别生态毒性效应和严重级别之间,沉积物总氮具有生态毒性效应;整个调查期间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变化范围为614.88~721.881μg·g-1,全部高于600μg·g-1。沉积物总有机碳变化范围为1.00%~1.33%,大部分月份都高于1.00%。说明沉积物总磷的浓度和沉积物总有机碳浓度具有生态毒性效应。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单叶沙蚕(Namalycastis aibiuma)、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运用指示种方法结合沉积物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底层水温、盐度、pH、溶解氧和溶解性固体总量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旋卷蜾蠃蜚、寡鳃齿吻沙蚕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分别是珠江口具有沉积物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生态毒性效应区域的指示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指示种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生态位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原 王超 +3 位作者 刘乾甫 彭松耀 麦永湛 赖子尼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44,共8页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及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浮游动物96和92种,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等为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在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有差异,变化范围为1.04~4.02,主要由广生态位种群、中生态位种群和窄生态位种群组成;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4,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溶解性固体物质和总磷是影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水文期珠三角河网的生境条件变化引起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的差异,使得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河网 水文期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下载PDF
珠江口表层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海燕 赖子尼 +5 位作者 曾艳艺 王超 杨婉玲 高原 麦永湛 彭松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72,共9页
分别于2015年2、5、8、11月在珠江八大入海口采集表层水体样品,应用固相萃取富集法对该区域表层水体中16种US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ILCR)对该区域的饮水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分别于2015年2、5、8、11月在珠江八大入海口采集表层水体样品,应用固相萃取富集法对该区域表层水体中16种US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ILCR)对该区域的饮水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4个季度所采集的水样中,∑15PAHs的浓度范围为18.0~50.3 ng/L,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种强致癌性∑7PAHs的浓度范围为1.53~3.73 ng/L,占∑15PAHs的5.89%~11.1%,∑15PAHs和∑7PAHs在枯水期(2、11月)样品中明显高于丰水期(5、8月)。就组成特征而言,各采样点PAHs以3、4环为主。珠江口表层水中非致癌类PAHs的危害商数值为0.99×10^(-5)~2.73×10^(-5),远低于USEPA规定的阈值(1);致癌类PAHs产生的健康风险为6.50×10^(-8)~2.37×10^(-7),其中Ba P导致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最高,所有点位致癌类PAHs的健康风险均低于USEPA推荐的对致癌物质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表明珠江口表层水中PAHs尚不具备严重的致癌风险,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重点控制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表层水 多环芳烃 健康风险
下载PDF
连江西牛鱼道过鱼效果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5 位作者 朱书礼 李跃飞 武智 杨计平 彭松耀 张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93-1600,共8页
连江西牛鱼道是我国华南地区首座在水坝主体加建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过鱼效果,于2013年1—12月采用张网法和堵截法对西牛鱼道过鱼种类、数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12次监测,共监测到鱼类41种,属4目9科33属,通过鱼道的鱼类以银鮈(Squalidus a... 连江西牛鱼道是我国华南地区首座在水坝主体加建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过鱼效果,于2013年1—12月采用张网法和堵截法对西牛鱼道过鱼种类、数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12次监测,共监测到鱼类41种,属4目9科33属,通过鱼道的鱼类以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乐山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群。不同季节鱼道过鱼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4—6月过鱼种类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对不同月份鱼道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可以将其分为3个类群。过鱼生物多样性指数8月最高、1月最低;丰富度指数5月最高、1月最低。对各月份采集的鱼类群落与水文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流速、流量、上游水位和透明度这4个因子对过鱼效果影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江 鱼道 鱼类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万祥 赖子尼 +3 位作者 彭松耀 魏泰莉 高原 杨婉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42,共6页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下载PDF
珠江广州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万祥 赖子尼 +3 位作者 彭松耀 高原 杨婉玲 庞世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72,共4页
2009年3月对珠江广州大桥到海印桥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6种底栖动物样品,其中霍夫水丝蚓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密度和生物量相对丰度分别为96.3%和71.9%。海印桥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05280ind/m2和664.72g/m2;... 2009年3月对珠江广州大桥到海印桥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6种底栖动物样品,其中霍夫水丝蚓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密度和生物量相对丰度分别为96.3%和71.9%。海印桥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05280ind/m2和664.72g/m2;中大码头次之,分别为54144ind/m2和129.27g/m2;广州大桥最小,分别为43200ind/m2和93.87g/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极为不均匀,广州大桥、中大码头和海印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4、0.27、0.14;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0.19、0.11,均匀度指数0.19、0.20、0.13,物种丰度分别为6、4和3,属严重污染水平。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溶解氧过低是生物多样性低的直接原因,控磷、除磷对降低水体营养水平,恢复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珠江
下载PDF
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3 位作者 徐勇 闫嘉 王洪法 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6-466,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仅2011年4月和8月航次测定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数据)对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 本研究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仅2011年4月和8月航次测定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数据)对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相对丰度较高的为肉食者、食底泥者和滤食者。黄海大型底栖动物食底泥者和肉食者相对丰度高值出现在2011年8月航次,分别为44.88%和39.04%。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以黄海冷水团区域为参照,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肉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边缘靠近海州湾东侧。食底泥者主要分布在黄海近岸及黄海冷水团边缘。滤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中央区域。运用摄食多样性指数(J′FD)对黄海水域生态质量和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较低。对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水温度、盐度、水深和中值粒径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黄海 功能摄食类群 摄食多样性指数 环境因子
下载PD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jellyfi sh bloom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76-594,共19页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enthic assemblages in jellyfi sh bloom, we studied the macrobentho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c...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enthic assemblages in jellyfi sh bloom, we studied the macrobentho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wo seasonal cruises in April and August of 2011, and analyzed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Up to 306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registered from the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115 species of Polychaeta, 78 of Crustacea, 61 of Mollusca, 30 of Echinodermata, and 22 of other groups. Nine polychaete species occurred at frequencies higher than 25% from the sampling stations: Lumbrineris longifolia, Notomastus latericeus, Nin?e palmata, Ophelina acuminata, Nephtys oligobranchia, Onuphis geophiliformis, Glycera chirori, Terebellides stroemii, and Aricidea fragilis. Both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abundance of macrobenthos are higher in August(23.8 g/m 2 and 237.7 ind./m 2) than those in April(11.3 g/m 2 and 128 ind./m 2); the dissimilarity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mong stations is as high as 70%. In terms of the dissimilarity values, we divided the stations into four clusters in spring and eight in summer. The ABC curve shows that the macrofauna communities in high jellyfi sh abundance were not chang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depth, temperature, median grain siz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sediment and total nitrogen in sediment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群落结构 东中国海 物种组成 水母 爆发 黄海 多元统计方法
下载PDF
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瑞 蒋然 +4 位作者 杨芳 张心凤 林键銮 朱小平 彭松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50,共9页
近年来,随着茂名经济迅猛发展及涉海工程建设,其近海海域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海域环境日趋恶化。为更好地了解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摸清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保护近岸海域生... 近年来,随着茂名经济迅猛发展及涉海工程建设,其近海海域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海域环境日趋恶化。为更好地了解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摸清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保护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分别于2019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茂名近海浮游动物进行调查。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52种,以桡足类为主(达到40种,占比76.92%)。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82 ind·m^(-3)和282.08 mg·m^(-3))均高于夏季(分别为15.71×10^(3) ind·m^(-3)和110.23 mg·m^(-3))。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 nan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茂名近岸海域春、夏季优势种。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06和2.69,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65和3.38,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1和0.66。运用BIO-ENV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与浮游植物丰度、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溶解氧、盐度、水温、水深是影响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茂名市近岸海域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7
作者 何瑞 蒋然 +3 位作者 张心凤 杨芳 黄伟杰 彭松耀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63,共12页
为探究茂名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茂名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隶属5门34属,其中以硅藻种类最多,达到22属42种,占64.61%;其次为甲藻,分属9属20种,占... 为探究茂名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茂名近海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隶属5门34属,其中以硅藻种类最多,达到22属42种,占64.61%;其次为甲藻,分属9属20种,占30.77%。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4.63~61.89)×10^(4)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33.75×10^(4)个·m^(-3),主要优势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和暹罗角毛藻(Chaetoceros siamense)等;秋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30~3657.89)×10^(4)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762.75×10^(4)个·m^(-3),主要优势种有窄隙角毛藻(C.affinis)、远距角毛藻(C.distans)和暹罗角毛藻等。茂名近海硅藻和甲藻的丰度和种类较高,为优势类群,其他类群的种类和丰度均较低。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89和2.81,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8和2.00,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66和0.82。运用BIO-ENV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与非生物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盐度、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夏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而水温是秋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珠江河口渔业生物稳定同位素营养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曾艳艺 赖子尼 +4 位作者 杨婉玲 李海燕 彭松耀 李捷 戴守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4-202,共9页
于2015年8月采集珠江河口东、西口门水域39种主要渔获物(30种鱼类,5种虾类和4种贝类),分析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和营养级谱。结果表明:珠江口东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31.92‰^-19.34‰(均值-23.65‰),... 于2015年8月采集珠江河口东、西口门水域39种主要渔获物(30种鱼类,5种虾类和4种贝类),分析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和营养级谱。结果表明:珠江口东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31.92‰^-19.34‰(均值-23.65‰),δ^(15)N值范围为9.57‰~17.14‰(均值13.48‰);西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26.75‰^-16.36‰(均值-21.19‰),δ15N范围为9.01‰~16.49‰(均值12.72‰),两区域生物群落δ^(13)C和δ^(15)N均值差异显著(δ^(13)C:P<0.001,δ^(15)N:P=0.036);对东、西口门两水域主要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采用不同的基线生物计算,发现两水域生物群落营养级范围相近,范围为2.0~4.7,包括植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5个类群;其中,底、顶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而中间层次种类多;与Fishbase数据库记录比较发现,约43%的种类营养级均值位于Fishbase营养级范围内,约33%低于Fishbase低阈值,余下的23%高于Fishbase高阈值。初步建立了珠江河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可为当地渔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δ13C δ15N 珠江河口
原文传递
珠江河网典型段基础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艳艺 杨婉玲 +2 位作者 李海燕 彭松耀 赖子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403-2410,共8页
于2015年3、8月分别采集珠江河网3个江段的潜在基础碳源及优势种水生动物,测定其δ13C和δ15N值,利用IsoSource软件分析不同江段各类群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结果表明:上游宽阔江段主贡献碳源来自C3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50%置信水平... 于2015年3、8月分别采集珠江河网3个江段的潜在基础碳源及优势种水生动物,测定其δ13C和δ15N值,利用IsoSource软件分析不同江段各类群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结果表明:上游宽阔江段主贡献碳源来自C3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50%置信水平上的贡献率超出50%;下游水草床茂盛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沉水水草,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50%,C3植物变为次贡献碳源;而河网分叉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浮游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40%,沉水水草和C3植物为共同次贡献碳源。珠江河网不同类型江段的主贡献碳源变化特征可能由该江段的碳源储量及消费者的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对多元化河流栖息生境的保护是维持珠江河网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浮游植物 沉水水草 稳定同位素 IsoSource
原文传递
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与贝类群落生物量特征
20
作者 曾艳艺 杨婉玲 +3 位作者 王超 彭松耀 李跃飞 赖子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79,共8页
于2015年和2018年12月初调查珠江河网4个江段(左滩、小塘、外海和榄核)的典型水草床群落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调查了相应江段的水草床、邻近非水草床区域的主要贝类生物量时空变化,并利用CCA分析其与主要水文、水质及沉积环境因子的... 于2015年和2018年12月初调查珠江河网4个江段(左滩、小塘、外海和榄核)的典型水草床群落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调查了相应江段的水草床、邻近非水草床区域的主要贝类生物量时空变化,并利用CCA分析其与主要水文、水质及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主要以刺苦草为优势种,偶伴生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轮叶黑藻等种类;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发现,除小塘江段水草床生物量(以鲜重计)维持较稳定,高达9 kg·m^-2以外,其余3个江段的水草床均有种类减少、生物量下降的消落趋势。小塘江段贝类生物量最高,均值达968.8 g·m^-2,显著高于其他江段;所调查江段水草床区域中的贝类均高于非水草床区域;在由浅至深的水草床区域,虽然水草生物量逐增,但其贝类生物量却逐减;相同江段非水草床区域的贝类生物量显著低于水草床区域,表明珠江河网水草床为贝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生长和繁育生境。径流量和水位变化可能是驱动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年际演替的主要因素,而水草优势种类的保持可能受沉积物粒径组分和水体流速等因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草床 贝类群落 生物量 刺苦草 群落演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