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对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至12月11~13^(+6)周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1251张为研究对象,以产前超声专家委员会对图像标准...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对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至12月11~13^(+6)周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1251张为研究对象,以产前超声专家委员会对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智能质控模型、高级超声医师、中级超声医师、初级超声医师对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符合率,应用McNemar-Bowker检验和Weighted Kappa分析组间结果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以每100张图像为1组,记录每组图像的质控耗时,应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四者质控耗时的差异。结果智能质控模型对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符合率为90.5%,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强(Kappa值=0.83,P<0.001),略低于高级超声医师(9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优于中级超声医师(78.7%)和初级超声医师(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16.88,P均<0.001)。智能质控模型每组超声图像质控耗时明显少于超声医师[3.57(3.55,3.60)s vs 351(309,384)s vs 363(351,370)s vs 433(407,47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1、-3.180、P均<0.001)。结论智能质控模型对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准确且高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技术包括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与获取(SFDA)技术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SFM)技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使用SF技术和传统超声技术对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妊娠16~41周正常连续单...目的探讨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技术包括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与获取(SFDA)技术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SFM)技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使用SF技术和传统超声技术对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妊娠16~41周正常连续单胎1005例进行丘脑水平横切面(A)、上腹部水平横切面(B)和股骨长轴切面(C)3个标准切面的识别与获取,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和股骨长(FL)4个生长参数。另选择60例胎儿进行2种技术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测量分析;运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技术进行切面识别与获取以及参数测量所需的时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传统超声与SF技术测量的一致性,并评价SF技术切面获取及生长参数测量的准确率。结果与传统超声技术相比,SF技术测量的重复性更好。使用SF与传统技术测量4个生长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5、0.998、0.998。通过判定,使用SF技术识别与获取标准切面A、B和C成功率分别为98.00%、99.10%和99.60%,测量BPD、HC、AC和FL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9.60%和100%。无论是同时进行切面自动识别、获取与参数测量,还是单独进行参数测量时,SF技术明显比传统技术用时短[21.26(5.24)s vs 52.24(14.90)s;2.78(0.66)s vs 35.70(8.25)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366、-27.352,P均<0.001)。结论SF技术可自动化、智能化识别、获取胎儿超声3个标准切面,并对4个生长参数进行自动化测量,该技术在切面识别与获取的成功率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的准确性高,并可极大地减少标准切面获取及测量的时间,是一项智能、精准、高效的产前超声检查技术。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二维横切面法所得正常参考值范围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使用二维颅脑横切面法筛查20周至足月的670例正常胎儿(正常组),疑诊胼胝体结构异...目的探讨二维横切面法所得正常参考值范围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使用二维颅脑横切面法筛查20周至足月的670例正常胎儿(正常组),疑诊胼胝体结构异常并经产前/后磁共振检查、产后超声或尸体解剖证实的胎儿77例(异常组)。胼胝体结构异常组分为4组:完全缺如组、部分缺如组、变薄组和变短组。对所有胎儿进行横切面上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和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前后径、压部左右径和前后径、膝部前角和后角、压部前角和后角的测量。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正常组与异常组参数的差异。绘制异常组与正常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复合散点图。结果670例正常组和77例异常组孕妇年龄和孕周比较[30(28,33)岁vs 30(26,34)岁;28(24,32)周vs 25(23,2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3.9%。而在异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62.3%。胼胝体异常组膝部前角及后角、压部前角及后角、膝部前后径、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压部左右径、压部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体部前后径测值均低于正常组[48.00°(0°,80.68°)vs(66.76°±10.79°);44.00°(0°,79.30°)vs 65.10°(49.30°,83.00°);41.90°(0°,69.37°)vs(64.31°±10.27°);38.50°(0°,72.10°)vs(65.38°±11.65°);0.21(0,0.40)cm vs(0.44±0.09)cm;1.10(0,2.78)cm vs 3.33(2.11,4.20)cm;1.18(0,2.23)cm vs 1.81(1.22,2.46)cm;1.21(0,2.20)cm vs(2.02±0.40)cm;0.18(0,0.35)cm vs 0.45(0.32,0.63)cm;0.42(0,1.01)cm vs 0.62(0.40,0.98)cm;0.75(0,1.87)cm vs(1.86±0.33)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8.959、-8.650、-9.839、-9.993、-12.812、-13.668、-7.343、-10.521、-12.145、-5.260、-14.034,P均<0.001)。各异常组与正常组的复合散点图结果显示胼胝体最大前后径显著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胼胝体厚度变薄的发育不良组膝部和压部前后径明显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其他参数在复合散点图上差异不明显。结论产前二维超声颅脑横切面法能较好地评估中晚孕期胎儿胼胝体异常相关结构的大小,对胼胝体结构异常胎儿的胼胝体大小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胼胝体最大前后径适用于绝大部分胼胝体结构异常评估,胼胝体膝部前后径及压部前后径对于胼胝体变薄型发育不良有参考价值,其他参数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参考意义不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对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至12月11~13^(+6)周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1251张为研究对象,以产前超声专家委员会对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智能质控模型、高级超声医师、中级超声医师、初级超声医师对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的符合率,应用McNemar-Bowker检验和Weighted Kappa分析组间结果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以每100张图像为1组,记录每组图像的质控耗时,应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四者质控耗时的差异。结果智能质控模型对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符合率为90.5%,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强(Kappa值=0.83,P<0.001),略低于高级超声医师(9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优于中级超声医师(78.7%)和初级超声医师(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16.88,P均<0.001)。智能质控模型每组超声图像质控耗时明显少于超声医师[3.57(3.55,3.60)s vs 351(309,384)s vs 363(351,370)s vs 433(407,47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1、-3.180、P均<0.001)。结论智能质控模型对早孕期胎儿头臀长正中矢状切面超声图像标准程度判断准确且高效。
文摘目的探讨新型智能产前超声技术(SF)技术包括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与获取(SFDA)技术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SFM)技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使用SF技术和传统超声技术对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妊娠16~41周正常连续单胎1005例进行丘脑水平横切面(A)、上腹部水平横切面(B)和股骨长轴切面(C)3个标准切面的识别与获取,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和股骨长(FL)4个生长参数。另选择60例胎儿进行2种技术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性测量分析;运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技术进行切面识别与获取以及参数测量所需的时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传统超声与SF技术测量的一致性,并评价SF技术切面获取及生长参数测量的准确率。结果与传统超声技术相比,SF技术测量的重复性更好。使用SF与传统技术测量4个生长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5、0.998、0.998。通过判定,使用SF技术识别与获取标准切面A、B和C成功率分别为98.00%、99.10%和99.60%,测量BPD、HC、AC和FL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9.60%和100%。无论是同时进行切面自动识别、获取与参数测量,还是单独进行参数测量时,SF技术明显比传统技术用时短[21.26(5.24)s vs 52.24(14.90)s;2.78(0.66)s vs 35.70(8.25)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366、-27.352,P均<0.001)。结论SF技术可自动化、智能化识别、获取胎儿超声3个标准切面,并对4个生长参数进行自动化测量,该技术在切面识别与获取的成功率和生长参数自动测量的准确性高,并可极大地减少标准切面获取及测量的时间,是一项智能、精准、高效的产前超声检查技术。
文摘目的探讨二维横切面法所得正常参考值范围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使用二维颅脑横切面法筛查20周至足月的670例正常胎儿(正常组),疑诊胼胝体结构异常并经产前/后磁共振检查、产后超声或尸体解剖证实的胎儿77例(异常组)。胼胝体结构异常组分为4组:完全缺如组、部分缺如组、变薄组和变短组。对所有胎儿进行横切面上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和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前后径、压部左右径和前后径、膝部前角和后角、压部前角和后角的测量。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正常组与异常组参数的差异。绘制异常组与正常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复合散点图。结果670例正常组和77例异常组孕妇年龄和孕周比较[30(28,33)岁vs 30(26,34)岁;28(24,32)周vs 25(23,2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3.9%。而在异常组中,横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62.3%。胼胝体异常组膝部前角及后角、压部前角及后角、膝部前后径、胼胝体最大前后径、膝部左右径、压部左右径、压部前后径、体部左右径和体部前后径测值均低于正常组[48.00°(0°,80.68°)vs(66.76°±10.79°);44.00°(0°,79.30°)vs 65.10°(49.30°,83.00°);41.90°(0°,69.37°)vs(64.31°±10.27°);38.50°(0°,72.10°)vs(65.38°±11.65°);0.21(0,0.40)cm vs(0.44±0.09)cm;1.10(0,2.78)cm vs 3.33(2.11,4.20)cm;1.18(0,2.23)cm vs 1.81(1.22,2.46)cm;1.21(0,2.20)cm vs(2.02±0.40)cm;0.18(0,0.35)cm vs 0.45(0.32,0.63)cm;0.42(0,1.01)cm vs 0.62(0.40,0.98)cm;0.75(0,1.87)cm vs(1.86±0.33)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8.959、-8.650、-9.839、-9.993、-12.812、-13.668、-7.343、-10.521、-12.145、-5.260、-14.034,P均<0.001)。各异常组与正常组的复合散点图结果显示胼胝体最大前后径显著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胼胝体厚度变薄的发育不良组膝部和压部前后径明显低于正常胎儿测值第5百分位线,其他参数在复合散点图上差异不明显。结论产前二维超声颅脑横切面法能较好地评估中晚孕期胎儿胼胝体异常相关结构的大小,对胼胝体结构异常胎儿的胼胝体大小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胼胝体最大前后径适用于绝大部分胼胝体结构异常评估,胼胝体膝部前后径及压部前后径对于胼胝体变薄型发育不良有参考价值,其他参数对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参考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