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狂欢·多元意识: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被引量:4
1
作者 彭正生 方维保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复调型的艺术思维"的小说家,他主张小说应该要有密集的思想,要有多种思想的冲突和"众声喧哗"。莫言小说复调叙事的艺术表现为:他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控制人物的叙述姿态,建构怪诞的狂欢话语世...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复调型的艺术思维"的小说家,他主张小说应该要有密集的思想,要有多种思想的冲突和"众声喧哗"。莫言小说复调叙事的艺术表现为:他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控制人物的叙述姿态,建构怪诞的狂欢话语世界,并在矛盾和复杂的思考里赋予小说多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复调 叙事艺术
下载PDF
真实性、现实感与纠结的文化心态——读贾平凹的《极花》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正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115,共4页
贾平凹的新作《极花》是一位被拐卖女孩的心灵倾诉和自我言说,它包含着两条结构线索:一是胡蝶在圪梁村的所见所闻,记录和呈现了乡土世界生活方式、生存境况和生命状态,二是胡蝶的所感所想,以感性和表现的方式叙写了胡蝶对圪梁村、村民... 贾平凹的新作《极花》是一位被拐卖女孩的心灵倾诉和自我言说,它包含着两条结构线索:一是胡蝶在圪梁村的所见所闻,记录和呈现了乡土世界生活方式、生存境况和生命状态,二是胡蝶的所感所想,以感性和表现的方式叙写了胡蝶对圪梁村、村民以及黑家人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微妙的心理变化。通过胡蝶这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讲述,揭示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发生的裂变,折射出贾平凹对乡土和城市复杂的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极花》 真实性 现实感 文化心态
下载PDF
张恨水早期小说创作与佛教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正生 方维保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145,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这不仅体现在对佛教语汇、意象和题材的汲取,也表现在对佛学精神的融会和对禅趣佛境的追求上。许多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流露出浓厚的佛教意识,张恨水便是与佛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通俗小说作家。在其... 中国现代文学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这不仅体现在对佛教语汇、意象和题材的汲取,也表现在对佛学精神的融会和对禅趣佛境的追求上。许多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流露出浓厚的佛教意识,张恨水便是与佛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通俗小说作家。在其早期小说创作里,佛教文化不仅从叙事、人物形象等形式层面,也从精神层面渗透到张恨水小说的艺术世界,使其小说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早期小说 佛教文化
下载PDF
底层叙述、人民性与文学良知——许春樵长篇小说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正生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4-111,共8页
许春樵是一位入世色彩浓厚的当代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以当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和时代变化为对象,聚焦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喜乐哀愁,呈现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当下意识。许春樵以切近体验和主动... 许春樵是一位入世色彩浓厚的当代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以当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和时代变化为对象,聚焦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喜乐哀愁,呈现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当下意识。许春樵以切近体验和主动介入的方式进入小说世界,对底层人物的命运给予凝神注视和深度关切,显示出鲜明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在许春樵的长篇小说中,他似乎刻意放大和泛化小人物的精神亮点和优良品性,并以此抵抗日益离散的社会和沉坠的人心,在带有妄想色彩的道德救世观念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文学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春樵 长篇小说 底层叙述 人民性 文学良知
下载PDF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正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文学批评是沈从文文学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可以服务读者,更可以纯正文学风气。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沈从文以人性和理性为批评的标尺和准绳,在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辩证比较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诗意化的印象... 文学批评是沈从文文学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可以服务读者,更可以纯正文学风气。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沈从文以人性和理性为批评的标尺和准绳,在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辩证比较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诗意化的印象式批评。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学批评 思想
下载PDF
恩格斯的“最高标准”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恩格斯在评价卡尔·格律恩和斐迪南·拉萨尔著作的文章里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和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即"美学"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依据"最高标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既要关注文艺... 恩格斯在评价卡尔·格律恩和斐迪南·拉萨尔著作的文章里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和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即"美学"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依据"最高标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既要关注文艺作品本身,以美学价值(内部因素)为评价尺度;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具体时代,以历史价值(外部因素)为评价标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作家作品分析、文学史叙事以及现代文学史学史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之一,恩格斯的"最高标准"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具有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最高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教学
下载PDF
《东邪西毒终极版》:先锋电影的终结仪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正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68,共2页
2009年3月底,经过艺术再加工的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15年后以《终极版》再次上映。时过境迁,该作品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深刻的变化:现代性叙事时间向传统叙事时间回归;追寻深度模式的现代性主题被浪漫的人物传奇故事取代;与现代意蕴... 2009年3月底,经过艺术再加工的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15年后以《终极版》再次上映。时过境迁,该作品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深刻的变化:现代性叙事时间向传统叙事时间回归;追寻深度模式的现代性主题被浪漫的人物传奇故事取代;与现代意蕴及叙事相得益彰的现代风格让位于写意唯美的古典风格。若此,《东邪西毒终极版》同时上演了深具探索精神和实验色彩的先锋电影的终结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邪西毒终极版》 先锋电影 终结仪式
下载PDF
培育三种意识 培养三种能力——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核心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34-139,共6页
在国家宏观政策对新型大学的应用型定位和技能型转变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充分发挥累积优势,积极谋求转变,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学养和实践能力俱佳、感性敏悟与理性思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一方... 在国家宏观政策对新型大学的应用型定位和技能型转变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充分发挥累积优势,积极谋求转变,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学养和实践能力俱佳、感性敏悟与理性思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历史意识和开放意识,另一方面,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 价值核心
下载PDF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乡村想象——论《皖北大地》兼及乡土小说的新可能性
9
作者 彭正生 方维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08,共7页
一、引论:乡土小说的现实情境与新可能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已然百年。总览百年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乡土小说与时代演进的共振与互动关系,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参与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主... 一、引论:乡土小说的现实情境与新可能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已然百年。总览百年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乡土小说与时代演进的共振与互动关系,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参与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主要表现在: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变化会深刻影响并改变乡土小说的风貌,乡土小说的演化也反映和折射着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的时代面貌与历史表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现代乡土文学 中国 大地 皖北 想象 乡村 人文关怀精神
下载PDF
维新·启蒙·革命·人民——思想史视域中“中国梦”理论的历史形态及现实特色
10
作者 彭正生 徐柳凡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0-25,共6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2012年11月29日和2013年3月17日的两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来命名这一梦想,并科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梦"理论。该理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明确解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2012年11月29日和2013年3月17日的两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来命名这一梦想,并科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梦"理论。该理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明确解答了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一方面,它是对晚清以来"逐梦"之路上各种学说("中国梦"理论的历史形态)的理论总结。具体而言,建国之前,中国人的梦想之旅经历了"维新之梦"、"启蒙之梦"到"革命之梦"三个历史阶段,并产生了严复"三民思想"、鲁迅"立人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三种理论构想。另一方面,它也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维新 启蒙 革命 人民
下载PDF
伦理观念和启蒙意识背景的“立人”思想
11
作者 彭正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3期82-89,共8页
"立人"是孔子和鲁迅各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然而,由于两人身处不同的历史语境,又个性气质迥异,且基于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价值立场,"立人"思想所指向的对象——"人"在他们的话语系统里存在深刻歧异:前... "立人"是孔子和鲁迅各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然而,由于两人身处不同的历史语境,又个性气质迥异,且基于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价值立场,"立人"思想所指向的对象——"人"在他们的话语系统里存在深刻歧异:前者精神视野中的"人"是合乎儒家君子文化人格标准的贵族群体,而后者意识维度中的"人"则是一种国民泛指。循此,孔子"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传统儒家忠恕伦理观念,而鲁迅的"立人"思想则是现代启蒙意识,它们分别表现为"静与动"、"退与进"和"自省与醒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人”思想 忠恕伦理 传统教育
下载PDF
屠格涅夫和鲁迅知识分子小说比较论
12
作者 彭正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5-28,共4页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鲁迅 知识分子小说 比较
下载PDF
文化精神分析的批评实践与学术意义——评方维保《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与叙述》
13
作者 彭正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6-69,共4页
在文学场域,文学批评常常会面对双重尴尬:一方面由于创作家对文学批评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来自批评家的自我焦虑。创作家的偏见通常因为创作至上的心态,而批评家的自我焦虑往往因为批评话语建构和运用的困难。不过,后一种情形对批评家才... 在文学场域,文学批评常常会面对双重尴尬:一方面由于创作家对文学批评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来自批评家的自我焦虑。创作家的偏见通常因为创作至上的心态,而批评家的自我焦虑往往因为批评话语建构和运用的困难。不过,后一种情形对批评家才是致命的,毕竟,能够熟练掌握乃至建构批评话语的批评家无疑是少数,但也是幸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实践 叙事文学 中国现代 学术意义 精神分析 叙述 情感 文化
下载PDF
女性命运的悲剧还是寓言——老舍和女权主义的女性表述比较
14
作者 彭正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5-96,114,共3页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对理想女性的塑造和赞颂中显现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和相对守旧的妇女观。在对传统社会思想、制度、文化的批判和反思里,将女性命运谱写成一幕幕社会的悲剧。女权主义理论和批评以女性中...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对理想女性的塑造和赞颂中显现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和相对守旧的妇女观。在对传统社会思想、制度、文化的批判和反思里,将女性命运谱写成一幕幕社会的悲剧。女权主义理论和批评以女性中心视角对现存历史文明和社会秩序进行了解构,将女性命运解读为“菲勒斯中心论”秩序下男性对女性阉割和压抑的性别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女权主义 女性命运 悲剧 寓言
下载PDF
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15
作者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7-70,118,共5页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阵 诗歌 中国形象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现代音喉里唱出的古典哀歌——论朱湘的《王娇》及叙事诗
16
作者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0-73,共4页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叙事诗处于文学的边缘化地位。朱湘是新诗史早期自觉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之一,徐志摩称他"宜于作叙事诗和史诗"。《王娇》是朱湘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压卷之作。本文以《王娇》为代表,在...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叙事诗处于文学的边缘化地位。朱湘是新诗史早期自觉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之一,徐志摩称他"宜于作叙事诗和史诗"。《王娇》是朱湘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压卷之作。本文以《王娇》为代表,在对朱湘叙事诗的叙事主旨(诗意)和艺术形式(诗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朱湘对现代叙事诗文体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现代叙事诗歌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湘 叙事诗 诗意 诗艺
下载PDF
从噩梦中歌吟到阳光下舞蹈——论余华的小说
17
作者 彭正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本文以余华对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基础分析了余华前期先锋小说和90年代转型后的小说,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最后指出了余华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本体论 认识论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话语情境
18
作者 彭正生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0-82,共3页
本文从鲁迅创作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出发 ,运用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观点 ,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话语。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本质的透视以及对人物生存空间和命运的展示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话语 巴赫金 对话主义
下载PDF
王小波散文话语的时代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凤卓 彭正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5-58,共4页
王小波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通过话语理论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进行整合性的剖析,对王小波散文话语的时代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对其独具的话语特色进行详尽的解析。
关键词 王小 《沉默的大多数》 文化 政治 实践
下载PDF
“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关于电影《鬼子来了》的叙事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凤卓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3-67,71,共6页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剖析国家民族光环下的真实存在,实现对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命运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看 双重焦虑 《鬼子来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