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流域源头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彭珮媛 吴晓妮 +3 位作者 李子光 赵洛琪 付登高 段昌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4,共7页
为了解富营养湖泊流域源头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无机磷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滇池流域南部的柴河流域内选取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云南松林地、荒草坡、富磷农田、大棚农田、大棚沟渠及露天农田)土壤,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 为了解富营养湖泊流域源头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无机磷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滇池流域南部的柴河流域内选取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云南松林地、荒草坡、富磷农田、大棚农田、大棚沟渠及露天农田)土壤,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无机磷含量为0.96~3.23 g/kg,占总磷含量的45.31%~76.41%;其中山地区内的云南松林、荒草坡和富磷农田土壤以磷酸铁盐磷(Fe-P)和磷酸钙盐磷(Ca-P)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含量的64.24%~68.24%,而坝平地中的大棚农田、大棚沟渠及露天农田土壤则以Ca-P和闭蓄态磷(O-P)为主,二者含量占无机磷含量的83.49%~89.7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与Ca-P和O-P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机磷与磷酸铝磷(Al-P),Fe-P,O-P和Ca-P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流域内的山地区(荒草坡及云南松林)具有较好的供磷潜力,有利于提升其生态修复效率以期达到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而山地区富磷农田由于较高的磷组分含量及其土地覆被特征成为流域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无机磷组分 供磷能力 磷素流失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妮 付登高 +1 位作者 彭珮媛 赵洛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地、大棚种植区和柴河河道的土壤或底泥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其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也较高,而磷矿区和富磷区林地土壤及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较低;(2)土壤氮、磷养分与径流中氮、磷污染物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柴河底泥与大棚种植区的污染物"源"强较高,而大棚种植区和磷矿区污染物的"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大棚种植区由于其高"源"强和高"流"失性是该汇水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域;(4)单个景观类型下,通过对比"源""流"过程在总流失风险中的比例确定磷矿区的流失、富磷区林地和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源"是各自景观类型下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环节;而农业种植区(坡耕地、坝平地和大棚区)需同时在减"源"和控"流"上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面源污染 养分可利用性 污染物输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