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序评 被引量:1
1
作者 克里斯托弗·S.伍德 彭筠() 《世界美术》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帕诺夫斯基的早期理论著述反响巨大,晦涩难解。尤其是这篇透视研究长文,即使在艺术史专业领域之外,也享有极大声誉。但这种巨大的声望常常湮没了帕诺夫斯基论证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遮蔽了其理论出处。若要真正领略这一研究的精髓,获取其... 帕诺夫斯基的早期理论著述反响巨大,晦涩难解。尤其是这篇透视研究长文,即使在艺术史专业领域之外,也享有极大声誉。但这种巨大的声望常常湮没了帕诺夫斯基论证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遮蔽了其理论出处。若要真正领略这一研究的精髓,获取其中的潜在意涵,仅停留在传记生平层面显然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诺夫斯基 符号形式 理论著述 论证过程 艺术史 透视研究
原文传递
诗意的电影——帕特里克·兰博眼中的帕索里尼 被引量:2
2
作者 帕特里克·兰博 彭筠()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70,共9页
1966年末,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第一次来到纽约,这里的一切都让他倍感新奇。在这座城市高涨的反战和民权运动洪流之中,这位年逾四十的意大利诗人、导演心中的政治和文化激情被重新点燃。在帕索里尼看来,
关键词 帕特里克 电影 诗意 民权运动 皮埃尔 意大利 导演
原文传递
布景设计者
3
作者 艾丽斯·史鲍斯 彭筠() 《世界美术》 2018年第4期95-100,共6页
几个世纪以来,布景设计师和布景画师不断制作出令观众着迷的视错觉巨制,然而,为何大多数艺术史对这些作品缺乏关注?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1841年)的第二幕发生在午夜的森林中。乡村姑娘吉赛尔的魂灵回来保护自己的爱人阿尔布雷希... 几个世纪以来,布景设计师和布景画师不断制作出令观众着迷的视错觉巨制,然而,为何大多数艺术史对这些作品缺乏关注?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1841年)的第二幕发生在午夜的森林中。乡村姑娘吉赛尔的魂灵回来保护自己的爱人阿尔布雷希特免受威利斯(Wilis,死去的年轻未婚女性)的阴魂的纠缠。舞台上展现森林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吉赛尔》中,按照传统方式,树木被画成幕布上的剪影,从后面照亮,形成一种诡异的光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景 设计者 《吉赛尔》 芭蕾舞剧 未婚女性 传统方式 视错觉 设计师
原文传递
瓦茨拉夫·齐格勒和马利安·卡雷尔的玻璃雕塑
4
作者 伊日·谢特里克 彭筠()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玻璃雕塑 20世纪 传统风格 建筑领域 艺术创作 艺术家 瓦茨拉夫·齐格勒 马利安·卡雷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