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调查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彭红卫 蒋功雪 +1 位作者 寻浩 黄开宇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5,共4页
介绍了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的调查情况及相关结论,并对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裂缝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及养护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 裂缝 调查 原因
下载PDF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 被引量:44
2
作者 彭红卫 蒋京川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4,共3页
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领域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认同,它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挑战,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赋予了学习新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 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领域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认同,它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挑战,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赋予了学习新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尽善尽关,我们在褒扬、倡导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育意义 实施障碍
下载PDF
Domix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彭红卫 谷莉 +1 位作者 龚璐 胡松 《公路工程》 2010年第4期84-88,共5页
介绍了外掺剂Domix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应用SHRP试验方法对不同Domix掺量的沥青结合料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135℃粘度试验和小梁弯曲蠕变试验,并对加入Domix改性剂后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车辙试验、弯曲破坏试验、疲劳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 介绍了外掺剂Domix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应用SHRP试验方法对不同Domix掺量的沥青结合料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135℃粘度试验和小梁弯曲蠕变试验,并对加入Domix改性剂后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车辙试验、弯曲破坏试验、疲劳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结果表明,加入Domix后,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高温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对添加Domix和SBS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表明Domix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x SHRP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下载PDF
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应变特性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彭红卫 蒋功雪 朱沅峰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9,共4页
基于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及标准,拟定了3种混合式基层、一种典型半刚性基层与一种典型柔性基层共5种沥青路面结构,利用BISAR3.0程序对5种结构进行力学计算分析。主要针对5种路面结构的沥青层内最大拉应力、最大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 基于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及标准,拟定了3种混合式基层、一种典型半刚性基层与一种典型柔性基层共5种沥青路面结构,利用BISAR3.0程序对5种结构进行力学计算分析。主要针对5种路面结构的沥青层内最大拉应力、最大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路表弯沉等力学指标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并根据疲劳寿命对各类基层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混合式基层结构在力学性能上可以较典型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结构更加优秀,虽然从单价上来讲,经济性能上不如半刚性基层,但考虑路面疲劳寿命性价的话,采用沥青稳定碎石作为上基层的混合式基层可以优于半刚性基层,这为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应用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混合式基层 沥青路面 应力特性分析
下载PDF
二十世纪屈原人格研究述论 被引量:5
5
作者 彭红卫 周禾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1906年王国维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开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的先河。一批现代学者踵武王氏,使屈原人格研究摆脱了古典屈学伦理价值取向的一元局面。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纷纷用人格心理学的理... 1906年王国维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开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的先河。一批现代学者踵武王氏,使屈原人格研究摆脱了古典屈学伦理价值取向的一元局面。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纷纷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并在90年代以后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以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成果为对象,对二十世纪大陆屈原人格研究进行梳理,进而作扼要的审视与检讨,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人格 二十世纪 研究述论
下载PDF
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 被引量:9
6
作者 彭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居易 《长恨歌》 感伤 诗化表达
下载PDF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彭红卫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8-70,85,共4页
林黛玉与简·爱在身世、对爱情的执著、对社会环境的叛逆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她们在对待平等的态度上、人物形象的内涵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人的研究零散地涉及到一些,本文力图对此作一个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并着重比较二者的差... 林黛玉与简·爱在身世、对爱情的执著、对社会环境的叛逆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她们在对待平等的态度上、人物形象的内涵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人的研究零散地涉及到一些,本文力图对此作一个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并着重比较二者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简·爱 人物形象 曹雪芹 夏洛蒂·勃朗特 小说 比较研究 爱情
下载PDF
直探本源的理论品位,与时俱进的实践特征 ——评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版) 被引量:3
8
作者 彭红卫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93-96,共4页
张三夕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版)是一本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主要表现在作者队伍的层次较高,具有直探本源的理论品位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特征。
关键词 张三夕 (《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版) 作者队伍 理论品位 实践特征
下载PDF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红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14,共5页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感知错幻 躁狂 焦虑症 绝望感 中年 晚年 异常心理
下载PDF
论知识观的嬗变与高等教育变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红卫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3,共3页
后现代相对性、多元性、情境性、实用性的知识观质疑着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高等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寻求开放动态的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高等教育 变革措施
下载PDF
鸟魂无言——论《红楼梦》中“鸟”意象的隐喻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红卫 张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154,共4页
《红楼梦》中花鸟意象蔚为大观,为作品增添了更诗意的色彩。然时贤论"花"意象多,评"鸟"意象少,尤其忽略了宝钗的地位。杜鹃意象以"悲情"、"忠贞"和"泣血"为意蕴内核,以"化作杜... 《红楼梦》中花鸟意象蔚为大观,为作品增添了更诗意的色彩。然时贤论"花"意象多,评"鸟"意象少,尤其忽略了宝钗的地位。杜鹃意象以"悲情"、"忠贞"和"泣血"为意蕴内核,以"化作杜鹃带血归"为泪尽夭亡命运之参照,在紫鹃和黛玉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黄鹂意象以"巧舌"、"巧思"、"巧手"和"闺怨"为意蕴内核,以"隔叶黄鹂空好音"为命运之参照,在莺儿和宝钗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二者具有重要的隐喻功能和诗谶意味,共同呈现了曹雪芹的生命情怀与艺术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意象 《红楼梦》 杜鹃 紫鹃 林黛玉 黄鹂 薛宝钗
下载PDF
论律赋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红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89,共5页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qu...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律"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限韵,由此带来律赋的声音谐协效果;第二特征是隔句对,由此带来律赋整齐均衡的句法美。和其他文体相比,律赋的相关特征还表现在句式上对偶精切(包括隔句对和单对),结构上精密化,重视破题,承转自然,结句点题,以及语言上的用典隶事。从"格"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意高",或者说是文意的意识形态化,在语义上通过意象内涵的选择而使立意冠冕正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赋 限韵 隔句对 意高
下载PDF
悲伤辅慰的增殖空间:在“死而上学”与“死而下学”之间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红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1-36,76,共7页
悲伤辅慰有广狭义之分,它是一项涉及生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宗教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对丧亲者的悲伤辅慰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广阔的增殖空间,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一工作的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尚不广泛深入,学界与业界... 悲伤辅慰有广狭义之分,它是一项涉及生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宗教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对丧亲者的悲伤辅慰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广阔的增殖空间,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一工作的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尚不广泛深入,学界与业界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导致目前国内悲伤辅慰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西方生死哲学资源必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依托殡葬业的悲伤辅慰工作来展开。殡葬服务在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优质经验的同时,必须强化以"死而上学"为理论支撑的悲伤辅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伤辅慰 死而上学 死而下学
下载PDF
男权的狂想与没落——论金庸、古龙小说中的男权意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红卫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5-38,共4页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晚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晚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古龙 小说评论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下载PDF
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三峡大学文学院、教育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红卫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S1期272-275,共4页
地方合并的综合性省属高校应当有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提升为"四个三结合"模式,简称"四三模式",即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实践和调查研究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地方合并的综合性省属高校应当有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经过多年探索,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提升为"四个三结合"模式,简称"四三模式",即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实践和调查研究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学方法上的讲授法、讨论法、课后交流法的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三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研究 实践 模式
下载PDF
孤雁意象与《汉宫秋》的审美情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红卫 《理论月刊》 2004年第7期131-133,共3页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雁意象 《汉宫秋》 审美情思 末本戏 抒情性文本
下载PDF
双重焦虑与屈原之死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红卫 《云梦学刊》 2006年第3期42-45,共4页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了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焦虑 死亡 悲剧
下载PDF
楚辞中女性叙事视角及成因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红卫 杜娟 《三峡论坛》 2018年第5期1-3,共3页
抒情艺术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与特色,也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但其中的叙事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楚辞是叙事性与抒情性共存的吟唱型诗歌,其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包括女性叙事口吻、女性对话情景和女性思维方式。巫祭文化的影响、屈原独有... 抒情艺术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与特色,也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但其中的叙事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楚辞是叙事性与抒情性共存的吟唱型诗歌,其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包括女性叙事口吻、女性对话情景和女性思维方式。巫祭文化的影响、屈原独有的人格特质和表达方式的限制,是促成楚辞作品中性别与视角转换的主要原因,也构成了这部瑰丽奇伟的文化典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女性叙事视角 巫祭文化 表达方式
下载PDF
试论屈原创作的迷狂心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红卫 《三峡论坛》 201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在高尚的人格和"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观念支配下,屈原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奇异的个性气质达之于诗歌创作,常常表现出愁神苦思的迷狂心理,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激情的强化、极度张扬自我、重言、语意朦胧和语词多义四个方面。迷... 在高尚的人格和"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观念支配下,屈原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奇异的个性气质达之于诗歌创作,常常表现出愁神苦思的迷狂心理,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激情的强化、极度张扬自我、重言、语意朦胧和语词多义四个方面。迷狂心理使他的诗充满激情和超现实想象,屈原诗歌是自觉运用超现实想象艺术思维的范例,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具有范式意义,它客观上突破了儒家所倡导的以"温柔敦厚"为主的传统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创作心理 迷狂 愁神苦思
下载PDF
屈原悲剧人格的理性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红卫 李玉芹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7-60,共4页
屈原人格特质中蕴含着悲剧性的内核,由其悲剧人格所导引的生命意识、批判精神迥异于其他士人的理性思维。在孔子止步的地方,屈原采取了激烈的抗争、极端的自杀方式。死亡成了延续生命和摆脱臣妾意识的最高方式。庄子和屈原在批判对象、... 屈原人格特质中蕴含着悲剧性的内核,由其悲剧人格所导引的生命意识、批判精神迥异于其他士人的理性思维。在孔子止步的地方,屈原采取了激烈的抗争、极端的自杀方式。死亡成了延续生命和摆脱臣妾意识的最高方式。庄子和屈原在批判对象、批判深度上判然有别,二人的批判精神显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孔子、庄子等士阶层比较,屈原为先秦实践理性提供了富有鲜明楚文化和个性色彩的理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悲剧人格 理性价值 异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