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侯曜考据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彭耀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114,共6页
侯曜是我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校园剧”作者,和二、三十年代新派电影编导与重要的电影理论家,然而长期以来却因为“边缘化”而被部分“模糊”或“遮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侯曜1924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专修科,是南... 侯曜是我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校园剧”作者,和二、三十年代新派电影编导与重要的电影理论家,然而长期以来却因为“边缘化”而被部分“模糊”或“遮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侯曜1924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教育专修科,是南京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之一,他酷爱戏剧,热衷电影,为人生而艺术,因编导抗战电影1942年被日军杀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曜 生平 戏剧 电影 考据
下载PDF
郭沫若《凤凰涅槃》与莎士比亚《凤凰和斑鸠》 被引量:3
2
作者 彭耀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郭沫若 凤凰 莎士比亚 涅槃 1920年 1936年 《女神》 惠特曼 突发性 音乐化 泰戈尔 诗人 象征 诗意 诗语 诗歌 蒲风 接受 海涅 雪莱 歌德
下载PDF
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美学的两种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彭耀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153,共6页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以强调和张扬。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新闻性的结合、行业性与普泛性的结合、平凡性与英雄性的结合、罪与罚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影像 纪实美学 历时性描述 共时性阐释
下载PDF
冯铿创作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彭耀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4期55-58,共4页
冯铿的创作与他的人生一样 ,表现出鲜明的不断跟进的“动”的态势。从《友联期刊》的撰稿人到左联作家 ,她的写作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脚步 ,记录着当时中国的历史风云 ,并且将自己的经历与个性、情感与冀求几乎是同步地不断融汇进自己的作... 冯铿的创作与他的人生一样 ,表现出鲜明的不断跟进的“动”的态势。从《友联期刊》的撰稿人到左联作家 ,她的写作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脚步 ,记录着当时中国的历史风云 ,并且将自己的经历与个性、情感与冀求几乎是同步地不断融汇进自己的作品。关注妇女的命运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铿 文学创作 左翼作家 中国 妇女解放
下载PDF
集体即兴、时空交错与对立互动──论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 被引量:8
5
作者 彭耀春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1年第3期57-62,共6页
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运用集体即兴创作方法,构建起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和对立互动的戏剧张力。在结构情节的层面,《暗》剧是生动夸张的;在情感意蕴的层面,《暗》剧是感人的有寓意的;而在戏剧美学的层面,《暗》剧则反映出八... 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运用集体即兴创作方法,构建起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和对立互动的戏剧张力。在结构情节的层面,《暗》剧是生动夸张的;在情感意蕴的层面,《暗》剧是感人的有寓意的;而在戏剧美学的层面,《暗》剧则反映出八十年代台湾戏剧界的普遍倾向:既在艺术上着意创造,求新求变,又在格调上追求通俗性和喜闹风格,以切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因此被认为“成功地融合了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声川 戏剧 集体即兴 时空交错 对立互动
下载PDF
1979─1989:新时期电影的一个历史描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彭耀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5期118-123,128,共7页
新时期初期的伤痕影片、反思影片最早冲破了人性、人情的禁区,高扬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旗帜;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引起了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和对电影语言潜力的着意开掘;八十年代中后期骤然高涨的娱乐片... 新时期初期的伤痕影片、反思影片最早冲破了人性、人情的禁区,高扬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旗帜;八十年代初兴起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引起了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和对电影语言潜力的着意开掘;八十年代中后期骤然高涨的娱乐片热显示了对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重视。新时期电影的主流就在这迭涌的浪潮中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蜕变──再次回归的历程,在不断探索、更新、融汇的否定之否定中完成了全面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电影 中国电影 现实主义 电影艺术 娱乐片 电影理论 探索电影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电影语言 影片
下载PDF
田汉早期与新浪漫主义戏剧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耀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1期116-119,共4页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汉也曾一度钟情于新浪漫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漫主义 戏剧美学 “新浪漫主义” 剧作家 象征 戏剧创作 美学特征 中国现代话剧 二十年代 梅特林克
下载PDF
作为公安文化软实力的警察影像创作 被引量:3
8
作者 彭耀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中国警察影像因与公安文化软实力对接而获得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点,其创作策略是站在国家政权和公安工作的大局讲述警察故事,在讲述警察故事时立足于公安工作,突出警察主体,颂扬警察精神;在创作方法上纪实美学与艺术典型化并存,在描写... 中国警察影像因与公安文化软实力对接而获得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点,其创作策略是站在国家政权和公安工作的大局讲述警察故事,在讲述警察故事时立足于公安工作,突出警察主体,颂扬警察精神;在创作方法上纪实美学与艺术典型化并存,在描写警察工作与犯罪事实时取舍遮蔽结合,塑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人民审美期待的人民警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影像 公安文化软实力 警察文化
下载PDF
“对当时政治环境一种痛苦的反射”——论姚一苇的戏剧创作 被引量:1
9
作者 彭耀春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0年第2期92-98,共7页
本文依照姚一苇晚年所透露的《红鼻子》的创作心理背景,在与姚一苇戏剧作品的相互印证中探讨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心理定式和戏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政治环境的压抑致使姚一苇“开始思索人的问题”,思考当代台湾人的“处境”,透过人的危机感,... 本文依照姚一苇晚年所透露的《红鼻子》的创作心理背景,在与姚一苇戏剧作品的相互印证中探讨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心理定式和戏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政治环境的压抑致使姚一苇“开始思索人的问题”,思考当代台湾人的“处境”,透过人的危机感,揭示人在困境中的失落和异化,并以人的“寻找”作为对抗线索,从关注人、关怀人、张扬人的高贵,延伸出人对环境的抗争,对命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一苇 戏剧创作 心理定式 深层结构 政治环境
下载PDF
论台湾当代小剧场的前卫剧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耀春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1999年第2期88-92,共5页
80年代后期,台湾小剧场戏剧因倾向于更带前卫色彩的探索而被称为“前卫剧”。充满创造欲望而少有顾忌,并且“有话要说”寻找宣泄的台湾小剧场前卫剧公然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逾矩”、“颠覆”、“质疑”和“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 80年代后期,台湾小剧场戏剧因倾向于更带前卫色彩的探索而被称为“前卫剧”。充满创造欲望而少有顾忌,并且“有话要说”寻找宣泄的台湾小剧场前卫剧公然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逾矩”、“颠覆”、“质疑”和“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秩序”等反叛性口号,宣布了前卫剧激进的反体制、反禁忌、反传统的行动钢领,也标示出他们对戏剧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小剧场 前卫剧 后现代
下载PDF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关键词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耀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2-97,共6页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学者以当代理论视野和当代学术话语 ,从不同方面讨论或涉及娱乐片 商业电影、电影叙事、后现代 后殖民等具有一定关联的几个命题 ,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90年代 电影理论 娱乐片 电影叙事 后现代
下载PDF
伤逝——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耀春 《华文文学》 2001年第3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白先勇 《游园惊梦》 伤逝 东西 悲悯情怀 当代 戏剧 中国 台湾省 版本 艺术
下载PDF
左联五烈士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耀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85-90,共6页
“左联五烈士”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缅怀纪念与考证研究紧密结合,二是研究中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左联五烈士”研究自1931年正式拉开序幕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建国后又分别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 “左联五烈士”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缅怀纪念与考证研究紧密结合,二是研究中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左联五烈士”研究自1931年正式拉开序幕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建国后又分别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20周年、30周年和50周年之际形成三度浪潮。“左联五烈士”研究自鲁迅创始,经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从一砖一瓦构建起坚实的颇具规模的研究殿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联五烈士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论费穆“新的电影观念”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耀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92-696,共5页
费穆"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他提倡淡化戏剧性,主张"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也是民族诗学的张扬。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注重在使用现代创作技巧中把握民族风格。
关键词 费穆 电影观念 电影本体 民族风格
下载PDF
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耀春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76-78,共3页
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为:确立美学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思想和指导地位,并基于美学课程的内容,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从哲学美学向社会美学拓展,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理论美学向人生美学拓展,领会人物美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 美学课程 思政建设 路径研究
下载PDF
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美学的适度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耀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92-95,共4页
从《九一八大案纪实》到《湄公河大案》显现出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涉案剧)纪实美学的发展向度和起落轨迹。1994年播映的《九一八大案纪实》是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纪实美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的... 从《九一八大案纪实》到《湄公河大案》显现出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涉案剧)纪实美学的发展向度和起落轨迹。1994年播映的《九一八大案纪实》是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纪实美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的调控在体制和美学两个层面展开。当下体制对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美学的管理和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纪实美学都在回归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题材影视剧 纪实美学 公安宣传调控
下载PDF
作为国家形象的中国警察影像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耀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44-147,共4页
警察影像作为国家形象的展现,主要是以艺术的方式塑造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形象、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人民警察精神的人民警察形象。从艺术创作讲,影视作品塑造的警察形象在将人民警察视为整体时,应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人民警察是国家之师、正... 警察影像作为国家形象的展现,主要是以艺术的方式塑造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形象、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人民警察精神的人民警察形象。从艺术创作讲,影视作品塑造的警察形象在将人民警察视为整体时,应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人民警察是国家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体现出其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将人民警察视为个体,应着力表现当代警察精神和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影像 国家形象 警察精神
下载PDF
新世纪警察影像创作对警察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耀春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警察影像深度表现警察形象的向度之一是从"无悔"、"无愧"的视角揭示警察忠诚和警察荣誉、思考警察人格和警察职业品格;之二是从警察作为武装性质的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制性特征出发,刻画警察在履行职责时超乎职责之上... 警察影像深度表现警察形象的向度之一是从"无悔"、"无愧"的视角揭示警察忠诚和警察荣誉、思考警察人格和警察职业品格;之二是从警察作为武装性质的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制性特征出发,刻画警察在履行职责时超乎职责之上的人格境界;之三是设置特殊的情境,以普通民警在危机突发时挺身而出的视角,歌颂作为平民英雄的人民警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影像 警察形象 深度表现 三种向度
下载PDF
“警察影像”课程建设的实践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耀春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1-83,共3页
"警察影像——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课程的提出是对"警察影像"的重新认识,教材的编写是对"警察影像"课程的进一步构架,教学过程是对"警察影像"课程讲述的实现。
关键词 警察影像 课程 教材 教学法
下载PDF
台湾当代戏剧的奠基人—李曼瑰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耀春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年第2期43-47,共5页
李曼瑰一生情系戏剧 ,为台湾当代戏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重要贡献。 1 960年她倡导“小剧场运动” ,促使台湾当代剧场逐渐走出僵化与冷寂。同时她以对历史剧《汉宫春秋》三部曲的修改 ,标志了创作的“转向”。她 1 961年发表的《楚汉风云... 李曼瑰一生情系戏剧 ,为台湾当代戏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重要贡献。 1 960年她倡导“小剧场运动” ,促使台湾当代剧场逐渐走出僵化与冷寂。同时她以对历史剧《汉宫春秋》三部曲的修改 ,标志了创作的“转向”。她 1 961年发表的《楚汉风云》被“看作是这一阶段的台湾话剧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曼瑰 台湾戏剧 奠基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