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生储盖组合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彭胜琴 白卫卫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16期87-89,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当前天然气储量增长最快、最多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杭锦旗区带勘探面积3625.9km2,长期以来认为该区烃源岩发育条件较差,勘探程度很低,但在上古生界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而且发现了相当的油气资源,该地区的上...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当前天然气储量增长最快、最多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杭锦旗区带勘探面积3625.9km2,长期以来认为该区烃源岩发育条件较差,勘探程度很低,但在上古生界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而且发现了相当的油气资源,该地区的上古生界的剩余勘探潜力很大,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锦旗地区 上古生界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利用反推法速度建场技术提高储层地质建模精度
2
作者 张野 许胜利 +2 位作者 刘佩佩 彭胜琴 张瀚澎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3期54-57,68,共5页
针对常规方法下地震速度建场进行时深转换后存在的井点误差和断裂带构造畸变的现象,提出了反推法速度建场技术。该技术利用开发阶段已有的高精度构造层面和地震时间层面,将深度构造面与时间面一一对应,通过层间深度差和时间差逐层求取... 针对常规方法下地震速度建场进行时深转换后存在的井点误差和断裂带构造畸变的现象,提出了反推法速度建场技术。该技术利用开发阶段已有的高精度构造层面和地震时间层面,将深度构造面与时间面一一对应,通过层间深度差和时间差逐层求取层间平均速度,并将各层平均速度纵向叠加生成空变速度场,进而进行时深转换。该方法适用于由目的层段、纵向可靠转换层段控制的层位间纵向范围,操作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构造简单区域和断裂复杂带,井点近于零误差,断裂带内构造形态保持较好,已得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模 反推法 等效速度 时深转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元古界断陷—坳陷层地层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孙乃泉 李良 +1 位作者 蒲仁海 彭胜琴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4-115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二维地震剖面揭示该区古生界之下存在一套断陷—坳陷构造层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杭锦旗地区和盆地内其他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并对比野外露头测量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断陷—坳陷层序的地层格架、...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二维地震剖面揭示该区古生界之下存在一套断陷—坳陷构造层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杭锦旗地区和盆地内其他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并对比野外露头测量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断陷—坳陷层序的地层格架、时代、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杭锦旗地区油气勘探思路。研究区元古宇地层受近南北向塔木汗正断层和道劳正断层控制,分别在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形成两个半地堑断陷。断陷层与下伏太古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坳陷层与上覆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断陷层未变质陆源碎屑岩和构造层序特点推测其时代为中元古代长城纪。断陷层为粗砂岩、细砾岩局部夹浅海泥岩,扇三角洲—滨浅海陆源碎屑沉积,分布局限;坳陷层为杂色砂岩、细砾岩夹褐色泥岩,扇三角洲—混合陆棚沉积,分布广泛,将两个断陷区连成一片。断陷层中发现的天然气可能来自于上古生界煤成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锦旗地区 断陷—坳陷层 中元古界 油气地质条件
下载PDF
地震相位转换在面向储层构型中层位追踪的应用——以南海X油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许胜利 王彬 +3 位作者 孙玉红 彭胜琴 李灿灿 李倩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油气藏开发阶段以储层构型为代表的储层精细研究中,细分小层、砂层组及单砂体的精细展布刻画需要在次级等时沉积界面的控制下进行。对于次级等时沉积界面对应的地震层位的解释,受传统思维的制约,选择波峰或波谷进行追踪,忽视了横向上岩... 油气藏开发阶段以储层构型为代表的储层精细研究中,细分小层、砂层组及单砂体的精细展布刻画需要在次级等时沉积界面的控制下进行。对于次级等时沉积界面对应的地震层位的解释,受传统思维的制约,选择波峰或波谷进行追踪,忽视了横向上岩性或岩性组合的变化,造成井点处小层地震时间厚度在纵向上比例不协调、井间小层内单砂层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储层楔状模型、薄互层、不同孔隙度储层模型等地震正演反射特征为基础,阐述了小层顶界面受岩性、岩性组合、厚度、物性等变化引起地震反射波相位的变化,证明了等时沉积界面对应地震界面相位变化的客观性。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油组界面及地层厚度的变化,以井点标定为基准,以同一地震相位追踪为原则,实现井点纵向上时间厚度与深度厚度的一致性,保证砂体纵向分布位置的客观性,进而实现储层精细构型,科学指导油气开发,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X油田 岩性 岩性组合 正演 层位追踪 相位转换
下载PDF
伊拉克米桑油田L区块高速膏盐层影响及变速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全东 赵才顺 +1 位作者 彭胜琴 刘喜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15-17,26,共4页
伊拉克米桑油田L区块在古近系发育巨厚膏盐层。由于膏盐层的异常高速,造成地震波在地层中的横向速度发生变化,表现为相近的T0时间埋深差异大,采用传统的构造成图方法难以准确反映构造的真实形态。针对该难题,运用地震叠加速度谱,结合钻... 伊拉克米桑油田L区块在古近系发育巨厚膏盐层。由于膏盐层的异常高速,造成地震波在地层中的横向速度发生变化,表现为相近的T0时间埋深差异大,采用传统的构造成图方法难以准确反映构造的真实形态。针对该难题,运用地震叠加速度谱,结合钻井时深关系,建立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加速度场,进行构造成图,正确反映盐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层 叠加速度 三维地震 构造形态
下载PDF
西非海岸盆地深水砂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6
作者 马超 冯全东 +3 位作者 朱泽栋 彭胜琴 李晶晶 冯高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为深入认识与准确把握深水砂岩油藏的运移与富集规律,以西非海岸盆地为例,通过采用成藏体系要素分析法与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法相结合,定量评价毛里塔尼亚、索维拉等海上盆地烃源岩潜力,逐一剖析了储层特征、盖层展布、圈闭类型、运移通道... 为深入认识与准确把握深水砂岩油藏的运移与富集规律,以西非海岸盆地为例,通过采用成藏体系要素分析法与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法相结合,定量评价毛里塔尼亚、索维拉等海上盆地烃源岩潜力,逐一剖析了储层特征、盖层展布、圈闭类型、运移通道等成藏要素特征,分类总结了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该深水油气藏烃源岩层为上白垩统的森诺曼-土伦阶源岩,储集层为上白垩及中新统的浊积水道砂岩,盖层主要为第三系泥岩,运移路径主要为断层或砂岩,圈闭类型多样,富集成藏为盐丘构造油气成藏模式、侧生型生物礁油气成藏模式和背斜断块构造油气成藏模式。深水砂岩油气的成藏模式与规律研究,为该地区油气勘探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森诺曼-土伦阶 海岸盆地 西非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现今地应力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才顺 谭伟雄 +2 位作者 石雪峰 刘喜杰 彭胜琴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6-722,共7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现今地应力研究匮乏.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若干区块地应力数据,通过计算拟合及数值模拟方法,深度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的现今地应力特征,讨论了岩石力学、裂缝走向和古地应场等地质因素对地应力分布的影响...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现今地应力研究匮乏.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若干区块地应力数据,通过计算拟合及数值模拟方法,深度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的现今地应力特征,讨论了岩石力学、裂缝走向和古地应场等地质因素对地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井区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在百米至千米级的大尺度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周边区域应力方向显示一致;在低尺度(十米至百米)上断裂和构造形态等地质因素造成的地应力方向异常比较明显,可作为大尺度研究结果的细化和补充.应力量值与岩石力学参数和裂缝走向具有普遍的定量关系,而地应力场引起的地应力量值变化十分显著,但目前难以定量化评价.封闭性好的断层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相应区域可作为油气开发的有利区块.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规划布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今地应力 应力场 地质因素 分布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基于井震资料及地应力模型的井漏风险评估及优化方法研究——以旅大X油田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谭伟雄 谭忠健 +3 位作者 赵才顺 邓津辉 彭胜琴 罗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36-2043,共8页
旅大X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属于释压-增压组合型走滑派生构造,由于区域内断层发育,导致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严重制约了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地震及测井资料总结并分析漏失井、未漏失井的地质工程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明确了研究区井漏... 旅大X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属于释压-增压组合型走滑派生构造,由于区域内断层发育,导致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严重制约了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地震及测井资料总结并分析漏失井、未漏失井的地质工程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明确了研究区井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地质因素主要由走滑断层及其调节断层、高渗透砂岩共同作用导致井漏;工程因素主要由井轨迹平面与断层的夹角的大小控制,夹角越小越易诱发裂缝变形开启,导致井漏风险变大.本文建立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的井漏风险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待钻井井漏风险分析方法及防漏对策,优化了高风险井井眼轨迹与钻时把控措施,成功规避了高风险井漏的发生,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对研究区的井漏风险认识,同时该井漏风险评价方法也为类似易漏失区块提供了有效防漏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主控因素 地质力学模型 风险分析 防漏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