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医三焦之我见 被引量:8
1
作者 彭荣琛 万文蓉 《中医药通报》 2014年第2期37-39,共3页
三焦之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这时已经将其归为六“腑”之一。
关键词 三焦 概念 涵义 内涵
下载PDF
论腧穴的八大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彭荣琛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45-47,共3页
腧穴的八大性即指遥联性、整体性、特异性、双向性、层次性、全息性、放大性、时间性。理解和运用腧穴的这些特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一般效应 一般效应指过去在理论上阐述的比较清晰,临床上考虑和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些特性,也可以说... 腧穴的八大性即指遥联性、整体性、特异性、双向性、层次性、全息性、放大性、时间性。理解和运用腧穴的这些特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一般效应 一般效应指过去在理论上阐述的比较清晰,临床上考虑和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些特性,也可以说是腧穴的本性。只要正常的针刺腧穴,这些特性就能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遥联性 整体性 特异性 双向性
下载PDF
腧穴的三维结构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彭荣琛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11,共2页
腧穴的三维结构,从平面二维看,是相似于凹陷或骨孔的不规则形状、中心气血浓度最高、逐渐向外淡化的气血聚集处。中心浓度的范围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可大可小,时大时小。它没有绝对边缘,但有相对边缘。从深度的第三维看,腧穴分成浅中深三... 腧穴的三维结构,从平面二维看,是相似于凹陷或骨孔的不规则形状、中心气血浓度最高、逐渐向外淡化的气血聚集处。中心浓度的范围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可大可小,时大时小。它没有绝对边缘,但有相对边缘。从深度的第三维看,腧穴分成浅中深三层,每层有不同的功效,每层都可得气。在临床应用时可采用按压法和摸凹陷法来确认穴位的大小范围,用得气的层次和治疗目的来决定针刺深度。作者将上述内容简述为“相对位置,得气为准”八个字,以此解决穴位准确性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气血聚集 三维结构 得气
下载PDF
论腧穴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11年第4期1-2,共2页
穴位有多大?这在解剖形态上,目前还无法弄清。在理论上,穴位的定位是十分清楚而固定的一个点,但在临床时,每次针同一穴,也极少有从同一针孔再次进针的,可见穴位又不在一个点上。国内的一些实验报告认识也不一致,其大小从2mm到2c... 穴位有多大?这在解剖形态上,目前还无法弄清。在理论上,穴位的定位是十分清楚而固定的一个点,但在临床时,每次针同一穴,也极少有从同一针孔再次进针的,可见穴位又不在一个点上。国内的一些实验报告认识也不一致,其大小从2mm到2cm不等。这不但会给理论教学带来困难,也会使实际临床时束手无策。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尽早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三维结构 得气
下载PDF
仲景针灸十一法 被引量:4
5
作者 彭荣琛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1-12,共2页
仲景针灸十一法彭荣琛(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治疗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针灸条文虽不很多,但所运用的治法却开创了针灸治法的先河,至今对我们仍然有所启迪,现归纳分析... 仲景针灸十一法彭荣琛(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治疗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针灸条文虽不很多,但所运用的治法却开创了针灸治法的先河,至今对我们仍然有所启迪,现归纳分析如下。1通经方面就是通过针灸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针灸疗法 通经 祛邪
下载PDF
论“引火下行”与“引水下行” 被引量:3
6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关键词 引火下行 交通心肾法 引火归元法 益气降火法 引水下行 医论
下载PDF
道家气化与中医经络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医疗自救活动,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朝期间,才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宣告中医有了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完善的医学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词 气化 经络 道家 中医
下载PDF
论伤寒谈解表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11年第5期6-7,共2页
张机,字仲景,为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其撰写成的《伤寒杂病论》谱写了中医的新篇章。张氏的著作,首倡对伤寒病进行六经辨证,对杂病提出八纲辨证的原则。根据《伤寒论》的思想,寒邪由表而入,首见太阳表证。主要认为太阳为人体的藩篱,是抵御... 张机,字仲景,为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其撰写成的《伤寒杂病论》谱写了中医的新篇章。张氏的著作,首倡对伤寒病进行六经辨证,对杂病提出八纲辨证的原则。根据《伤寒论》的思想,寒邪由表而入,首见太阳表证。主要认为太阳为人体的藩篱,是抵御外邪的第一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解表 太阳表证
下载PDF
论“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被引量:1
9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08年第6期1-2,共2页
关键词 利小便 实大便 泄泻
下载PDF
针灸散法治疗哮喘病
10
作者 彭荣琛 《中国医刊》 CAS 1999年第9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针灸疗法 三散法
下载PDF
从辨证失误看门诊病例书写与临证思路
11
作者 彭荣琛 《中国医刊》 CAS 2000年第6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辨证失误 门诊 病例书写 临证思路
下载PDF
从围棋论针灸腧穴及其运用
12
作者 彭荣琛 万文蓉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5期1-3,共3页
我国对围棋最早的记载有籍可考的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人墨客交往频繁,学术交流异常活跃,医学发展也十分迅速,标志之一便是《黄帝内经》的成书,使得中医理论体系由此确立。
关键词 围棋 腧穴 天人相应
下载PDF
中医发展中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3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13年第1期1-2,共2页
《内经》一书构建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框架,其成书过程是和当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紧密关联的。南于历史原因,当时的社会科学相对比较成熟,而自然科学相对比较简朴,所以形成了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社会学思想引入、使用比较... 《内经》一书构建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框架,其成书过程是和当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紧密关联的。南于历史原因,当时的社会科学相对比较成熟,而自然科学相对比较简朴,所以形成了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社会学思想引入、使用比较多,同时较模糊,也相对比较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发展 临床人才 中药研究 中医处方
下载PDF
医者,意也
14
作者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10年第5期1-3,共3页
古人云:医者,意也。说出了中医的主要特点、难点、要点。中医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由于中医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水平还比较低,当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主要是在哲学的领域内。
关键词 医者 自然科学 中医
下载PDF
《黄帝内经》刺热法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文蓉 彭荣琛 《中医药通报》 2014年第6期48-50,共3页
本文从治法、选穴、刺法针具选择、禁忌五方面归纳阐述《黄帝内经》刺热法。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刺热法 治法 选穴 禁忌
下载PDF
中医临床解惑(2)──大黄应用纵横谈 被引量:3
16
作者 齐玲玲 彭荣琛 《中国医刊》 CAS 1998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中医临床 《伤寒论》 急性病 大黄酒 大陷胸汤 内毒素血症 最低抑菌浓度 中风后遗症 大黄酸 半夏泻心汤
全文增补中
《黄帝内经》概论(上)
17
作者 邱德文 彭荣琛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3,共3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经典著作 ,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祖国医学理论渊薮。本文主要从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内容 ;《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概况 ;怎样看待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经典著作 ,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祖国医学理论渊薮。本文主要从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内容 ;《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概况 ;怎样看待和学习《黄帝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主要内容 对后世的影响 历代研究概况
下载PDF
《黄帝内经》概论(下)
18
作者 邱德文 彭荣琛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内经》 《伤寒论》 概论
下载PDF
中医临床解惑(3)─—柴胡与劫肝阴
19
作者 齐玲玲 彭荣琛 《中级医刊》 1998年第3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柴胡 临床应用 剂量 疗程
下载PDF
中医临床解惑(4)──黄连应用举隅
20
作者 齐玲玲 彭荣琛 《中级医刊》 1998年第4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黄连 临床应用 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