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44
1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1 位作者 陈浮 濮励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5-312,共8页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 ;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 ,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评价指标 障碍度 长江三角洲 定量评价 障碍诊断
下载PDF
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环境综合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2
作者 彭补拙 窦贻俭 张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19,共4页
强调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着重对如何从方法上体现这种观点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变权”思想,设计了“权”调整公式,并依此对新疆库尔勒市环境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也是较合理的。
关键词 变权 综合质量评价 动态变化 环境质量 评价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耕地预警系统的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彭补拙 魏金俤 张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4-718,共5页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城市边缘区作为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的过渡地带 ,耕地与其它建设用地矛盾极为尖锐。本文将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耕地预警研究中 ,运用统计法与模型法对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并将... 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城市边缘区作为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的过渡地带 ,耕地与其它建设用地矛盾极为尖锐。本文将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耕地预警研究中 ,运用统计法与模型法对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并将其应用于对温州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耕地预警系统 温州市 统计法 模型法 耕地面积
下载PDF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被引量:5
4
作者 彭补拙 濮励杰 +4 位作者 李春华 胡志燕 高翔 陈复振 黄来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9-265,共7页
江苏宜兴茶园中,F、Al、Mn、Fe等元素在茶树叶中呈较强的富集化现象.茶树年吸收量最大的元素是Mn,其次为Al、Fe和F;茶树年归还量最大的元素为Mn,其次为Al、F和Fe;茶树吸收系数最大的为F。其次为Mn,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最大的也是F,元素F... 江苏宜兴茶园中,F、Al、Mn、Fe等元素在茶树叶中呈较强的富集化现象.茶树年吸收量最大的元素是Mn,其次为Al、Fe和F;茶树年归还量最大的元素为Mn,其次为Al、F和Fe;茶树吸收系数最大的为F。其次为Mn,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最大的也是F,元素F的循环周期最短,Cr循环周期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茶树 化学元素 生物循环
下载PDF
中国山地垂直自然带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彭补拙 陈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3-308,共6页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3%。喜马拉雅运动基本奠定了山地格局,东西季风环流定格了自然地带的水平结构,为山地垂直自然带确立了基础。从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的性质出发,一般可以分为18种主要类型,分别属于...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3%。喜马拉雅运动基本奠定了山地格局,东西季风环流定格了自然地带的水平结构,为山地垂直自然带确立了基础。从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的性质出发,一般可以分为18种主要类型,分别属于季风性带谱系统和大陆性带谱系统。同时也论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提出山地垂直自然带研究中有重大意义的若干前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垂直自然带 结构类型 区域分异 中国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彭补拙 高中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6-511,i002,共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 ,是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早在 7~6kaB .P .就产生了马家浜文化 ,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土地利用类型越来越复...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 ,是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早在 7~6kaB .P .就产生了马家浜文化 ,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土地利用类型越来越复杂。然而 ,由于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由 2 0 0年前的 0 .0 9hm2 人均耕地面积减至 2 0 0 0年仅为 0 .0 4 8hm2 ,而且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中多种问题并存 :一方面是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 ,大量土地闲置。因此 ,有必要进行综合治理 ,加以控制和调整。文章建议可采用的土地利用对策有 :加大科技投入 ,转变增长方式 ;集约利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调整农业结构 ;控制环境污染 ,改善土地质量 ;注意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业区土地分等定级模式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彭补拙 余旭升 +3 位作者 褚维德 王嘉陵 何天山 李宗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679-689,共11页
本项研究为国家上地管理局的试点.根据石河子市区域特点及土利用方式,建立了以农用上地级差收益为标准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式.该模式从土地的区位因素、质量因素及集约化利用因素出发,按5种主要作物的适宜性以及标准理论产量的差异,... 本项研究为国家上地管理局的试点.根据石河子市区域特点及土利用方式,建立了以农用上地级差收益为标准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式.该模式从土地的区位因素、质量因素及集约化利用因素出发,按5种主要作物的适宜性以及标准理论产量的差异,并综合考虑土地的经济系数和利用系数,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质量评定,划分出8个土地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地管理 新疆 土地分等定级
下载PDF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彭补拙 濮励杰 蒋建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8-283,共6页
西藏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面积约6.43×10 ̄4km ̄2。文章探讨了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土壤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土壤垂直带的结构类型;论述了湿润程度、逆温、人类活动对土壤垂直带的影响,以及山体高... 西藏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面积约6.43×10 ̄4km ̄2。文章探讨了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土壤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土壤垂直带的结构类型;论述了湿润程度、逆温、人类活动对土壤垂直带的影响,以及山体高度和大小与山地土壤分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峰 土壤垂直带 结构类型 区域 西藏
下载PDF
土壤学与经济学 被引量:2
9
作者 彭补拙 丁栋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7-60,共4页
土壤学与经济学彭补拙,丁栋虹(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土壤科学虽属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土壤问题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退化)都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同样,某些重大土... 土壤学与经济学彭补拙,丁栋虹(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土壤科学虽属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土壤问题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退化)都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同样,某些重大土壤改良措施能否实施并取得实际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经济学 研究
下载PDF
江苏省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补拙 周生路 叶先前 《山地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土地面积133.9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阐述了它们的区域优势;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制... 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土地面积133.9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阐述了它们的区域优势;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制定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治理试验区;发挥山丘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山地 丘陵地区 农业资源
下载PDF
人类活动与山地环境相互关系的初探——以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补拙 窦贻俭 +1 位作者 吴平生 周生路 《贵州科学》 1992年第3期13-16,共4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依赖和依存关系也在逐步加深。深入探讨其相互关系,特别是探讨在人类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影响下,环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可为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依赖和依存关系也在逐步加深。深入探讨其相互关系,特别是探讨在人类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影响下,环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可为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1982—1983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南迦巴瓦峰地区登山科学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探讨该地区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地理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有些严峻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却又对环境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理想场所。文中不妥之处,希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山地 环境 经济发展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高原洞穴堆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补拙 《山地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148-154,共7页
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原洞穴堆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喜马拉雅山北坡旧定日东山洞穴堆积物是较温湿的森林草原环境下的产物,新定日西侧遮普若山北坡洞穴堆积物则是在高寒草甸环境下形成的;... 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原洞穴堆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喜马拉雅山北坡旧定日东山洞穴堆积物是较温湿的森林草原环境下的产物,新定日西侧遮普若山北坡洞穴堆积物则是在高寒草甸环境下形成的;拉萨西南曲水大佛后溶洞堆积物形成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而拉萨西山洞穴堆积物却形成于较温湿的草原环境;唐古拉山南坡安多一带的洞穴堆积物则是在高寒的草甸环境下形成的。并以此研讨了西藏高原喀斯特的成因和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堆积物 粘土矿物 古地理学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3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2 位作者 杨再贵 梁湖清 李华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z2期39-44,共6页
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新的城市化问题不断涌现,亟待解决。本文在阐释城市化进程中三类特殊地域单元——乡村地域、城市边缘区及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运行机理基础上,重点论述三类地域单元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相应对策,并阐... 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新的城市化问题不断涌现,亟待解决。本文在阐释城市化进程中三类特殊地域单元——乡村地域、城市边缘区及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运行机理基础上,重点论述三类地域单元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相应对策,并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城镇发展模式与空间形态组织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乡村地城 城市边缘区 城市中心区农村 城镇发展
下载PDF
滁河流域典型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趋势分析
14
作者 彭补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6-167,共2页
滁州市位于滁河下游,介于沿海经济发达区(毗邻长三角且属于南京城市圈组成部分)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安徽省)之间,近年经济呈不断加速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全市地区经济生产总值328.08×10^8元(... 滁州市位于滁河下游,介于沿海经济发达区(毗邻长三角且属于南京城市圈组成部分)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安徽省)之间,近年经济呈不断加速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全市地区经济生产总值328.08×10^8元(当年价格)。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5.43∶40.52∶34.05。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值中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比为54.5:1.4:30.5: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 发展趋势 典型地区 河流域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值 经济发达区 发达地区
下载PDF
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
15
作者 彭补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9-629,共1页
由谭术魁教授撰写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专著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共计20万字.
关键词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 书评 土地公有制 土地租金水准
下载PDF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目标
16
作者 彭补拙 罗蔚茵 +1 位作者 李蓉 涂成焱 《当代经济》 1999年第7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背景 目标 中国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2
17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3 位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人文驱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 土地测量 转移矩阵
下载PDF
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76
18
作者 喻建华 高中贵 +1 位作者 张露 彭补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3-217,共5页
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计算了1994-2002年江苏省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建设用地对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引起了昆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下降。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下降了8.9%,人均占有量(... 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基础上,计算了1994-2002年江苏省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建设用地对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引起了昆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下降。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下降了8.9%,人均占有量(Ave(ESV))下降了13.0%。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水域面积的变化则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到放大作用。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影响昆山市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水域的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山市 耕地面积 粮食安全问题 人均占有量 建设用地 下降 占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水域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被引量:57
19
作者 陈浮 濮励杰 +3 位作者 曹慧 彭补拙 杨桂山 周生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7-245,共9页
长期的定位采样试验研究了近 2 0年锡山市甘露乡土壤表层 ( 0~ 2 0cm)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趋势 ,并分析了土壤养分波动与国家政策、耕作方式、农业投入和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长期的定位采样试验研究了近 2 0年锡山市甘露乡土壤表层 ( 0~ 2 0cm)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趋势 ,并分析了土壤养分波动与国家政策、耕作方式、农业投入和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2 0年间土壤养分质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 ,且与耕作措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呈持续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大于 1 0 0 % ,与氮肥使用量不断上升密切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磷肥、钾肥使用过少有关。国家政策和耕作方式、种植制度对SNQI影响十分明显 ,标准农业投入与土壤养分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SNQI 驱动机理 太湖流域 典型区 时空变化 历史
下载PDF
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分析和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62
20
作者 张侠 葛向东 +2 位作者 濮励杰 黄贤金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7-683,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生态位 耕地保护机制 土地利用 利用类型 利用强度 位势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