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0 a 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用EOF分析重构了4月份印度洋海温的一致变化型异常,并以此驱动IAP9层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海温异常初期适应阶段、异常当月和气候平均夏季3种时间尺度下大气高度场响应的传播和分布特征。研...用60 a 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用EOF分析重构了4月份印度洋海温的一致变化型异常,并以此驱动IAP9层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海温异常初期适应阶段、异常当月和气候平均夏季3种时间尺度下大气高度场响应的传播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初期适应阶段,高度场响应的垂直传播约需4 d,且受控于整层无辐散约束;冷暖位相高度响应的水平传播路径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海温异常当月,冷位相会激发出全球纬向Rossby波;而暖位相则激发出两半球洋面上2个大圆波列,且均有显著正压性。对气候平均夏季的北半球冷相位,高度响应表现为太平洋上空的3条异常纬带;对暖相位则表现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的2个大圆波列。而南半球的高度场对冷位相响应主要表现为2波结构的绕极驻波,暖相位激发出环球的同心异常纬带。展开更多
利用NCAR的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unity Land Model 4.0),以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大气驱动场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对西南地区陆面过程变化进行了非耦合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特征,季风期...利用NCAR的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unity Land Model 4.0),以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大气驱动场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对西南地区陆面过程变化进行了非耦合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特征,季风期降水量分布为东北-西南走向,以印度缅甸一带向东北方向递减;非季风期近似呈东西梯度,以两湖地区为中心向西递减。全年而言,西南地区约有16.7%的降水首先被冠层截留,到达地面后约有60.5%以渗透的形式进入土壤,另有约17.1%形成地表径流,还有少部分降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加湿低层大气。各水循环因子分布与降水分布密切相关,其中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冠层蒸发的季风期与非季风期特征差异不大,而地下排水和地表蒸发在非季风期均明显高于非季风期,渗透过程则相反。非季风期西南地区水循环的蒸发高、渗透小、地下排水量显著,这三个过程的共同作用,造成西南地区冬春季陆面水份显著流失,是引发西南春旱的可能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用60 a 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用EOF分析重构了4月份印度洋海温的一致变化型异常,并以此驱动IAP9层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海温异常初期适应阶段、异常当月和气候平均夏季3种时间尺度下大气高度场响应的传播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初期适应阶段,高度场响应的垂直传播约需4 d,且受控于整层无辐散约束;冷暖位相高度响应的水平传播路径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海温异常当月,冷位相会激发出全球纬向Rossby波;而暖位相则激发出两半球洋面上2个大圆波列,且均有显著正压性。对气候平均夏季的北半球冷相位,高度响应表现为太平洋上空的3条异常纬带;对暖相位则表现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的2个大圆波列。而南半球的高度场对冷位相响应主要表现为2波结构的绕极驻波,暖相位激发出环球的同心异常纬带。
文摘利用NCAR的公用陆面模式CLM4.0(Community Land Model 4.0),以1961~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大气驱动场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对西南地区陆面过程变化进行了非耦合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特征,季风期降水量分布为东北-西南走向,以印度缅甸一带向东北方向递减;非季风期近似呈东西梯度,以两湖地区为中心向西递减。全年而言,西南地区约有16.7%的降水首先被冠层截留,到达地面后约有60.5%以渗透的形式进入土壤,另有约17.1%形成地表径流,还有少部分降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加湿低层大气。各水循环因子分布与降水分布密切相关,其中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冠层蒸发的季风期与非季风期特征差异不大,而地下排水和地表蒸发在非季风期均明显高于非季风期,渗透过程则相反。非季风期西南地区水循环的蒸发高、渗透小、地下排水量显著,这三个过程的共同作用,造成西南地区冬春季陆面水份显著流失,是引发西南春旱的可能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