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造性社会科学原理:第二部分——关于机会的设想
1
作者 彼得·伦吉尔 王爵鸾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49-167,共19页
本文是"创造性社会科学原理:第一部分——为认识基础争取更大的权威"一文的续篇,前文载于本刊第122期,1989年11月,第567—583页(中文版,第7卷第4期,1990年11月)。
关键词 社会科学原理 社会圈 政府间组织 边缘地 国家资产 卷第 文载 统计机构 彼得 地下经济
原文传递
创造性社会科学原理:第一部分——为认识基础争取更大的权威
2
作者 彼得·伦吉尔 张建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1990年第4期81-98,共18页
引言本文的思想所围绕的问题非常简单: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或者说认识基础在其领域中何以不如其他知识基础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那么受人尊重?例如,人们何以认真严肃地对待医学或工程学的认识基础,而对社会科学就社会圈方面所产生的认识... 引言本文的思想所围绕的问题非常简单: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或者说认识基础在其领域中何以不如其他知识基础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那么受人尊重?例如,人们何以认真严肃地对待医学或工程学的认识基础,而对社会科学就社会圈方面所产生的认识基础却不那么关注?社会科学的发现即使在不同背景、不同时间反复得到证实,还是不能获得类似的发现在其他领域所占据的那种有份量的专门知识的地位,这是为什么? 我开始探寻问题的答案。首先,研究了限制社会科学所涉及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原理 社会圈 彼得 私有部门 技术圈 制订过程 《通论》 技术统治 反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原文传递
彼得·海因茨 1920—1983
3
作者 彼得·伦吉尔 曾达明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5年第3期155-156,共2页
1983年3月5日,瑞士社会学家彼得·海因茨在苏黎世不幸逝世,使国际科协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和博学多才的成员。海因茨教授生于达沃士,先后就学于苏黎世和科隆。曾在科隆任社会学研究班的助教,于1950年以'P-J蒲鲁东'这篇学术论... 1983年3月5日,瑞士社会学家彼得·海因茨在苏黎世不幸逝世,使国际科协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和博学多才的成员。海因茨教授生于达沃士,先后就学于苏黎世和科隆。曾在科隆任社会学研究班的助教,于1950年以'P-J蒲鲁东'这篇学术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34—1939年他住在巴塞罗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因茨 彼得 达沃 社会学研究 学术论文 蒲鲁东 纪念文章 博士学位 看世界 社会形象
原文传递
编者的话
4
作者 彼得·伦吉尔 冯炳昆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4年第1期9-14,共6页
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行踪不定,也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他们最初漫游于步行可达的邻近地区,听取关于往事和异域的口头传闻,借以探索宇宙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各种现象和事态演变。对他们来说,世界是变幻莫测,毫无规律可循的,只有亲身见闻可以... 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行踪不定,也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他们最初漫游于步行可达的邻近地区,听取关于往事和异域的口头传闻,借以探索宇宙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各种现象和事态演变。对他们来说,世界是变幻莫测,毫无规律可循的,只有亲身见闻可以信赖。那时在某一特定地点发生的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地点 邻近地区 沃尔克 撰稿者 伯格森 世界经济 梅尔 枉抛心力 苏美尔人 彼得
原文传递
致读者——中文版发刊词
5
作者 彼得·伦吉尔 冯世则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4年第1期5-8,共4页
热烈祝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创刊. 请参加这个杂志遍及八十多个国家的读者行列,参与由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观点出发,就当代的重大课题和问题在世界范围所进行的讨论。这个杂志每期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 热烈祝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创刊. 请参加这个杂志遍及八十多个国家的读者行列,参与由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观点出发,就当代的重大课题和问题在世界范围所进行的讨论。这个杂志每期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为您选刊一组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杂志 编辑方针 撰稿者 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 领袖人物 冯世则 社会功能 辩证关系 意大利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