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马区锥体神经元轴突高频电刺激对胞体的影响
1
作者 徐义鹏 封洲燕 +3 位作者 袁月 胡一凡 叶翔宇 王兆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1-572,共12页
目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利用持续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调控神经元的活动,可望用于治疗更多脑疾病。为了深入了解HFS的作用机制,促进DBS的发展,本文研究轴突HFS在引起轴突阻滞期间神经... 目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利用持续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调控神经元的活动,可望用于治疗更多脑疾病。为了深入了解HFS的作用机制,促进DBS的发展,本文研究轴突HFS在引起轴突阻滞期间神经元胞体的改变。方法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轴突上施加脉冲频率为100 Hz的1 min逆向高频刺激(antidromic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A-HFS)。为了研究胞体的响应,利用线性垂直排列的多通道微电极阵列,记录刺激位点上游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各结构分层上的诱发电位,包括A-HFS脉冲诱发的逆向群峰电位(antidromic population spike,APS)以及A-HFS期间施加的顺向测试脉冲诱发的顺向群峰电位(orthodromic population spike,OPS),并计算诱发电位的电流源密度(current-source density,CSD),用于分析A-HFS期间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动作电位的生成和传导。结果锥体神经元轴突上的A-HFS会减小胞体对于逆向和顺向兴奋的传导速度。并且,这种胞体变化的发生和恢复都比A-HFS诱导的轴突阻滞要缓慢。结论轴突上的持续高频刺激可以引起胞体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胞体附近细胞膜电位改变所致。此发现有助于深入揭示脑神经系统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刺激 群峰电位 电流源密度 锥体神经元 传导速度
下载PDF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2
作者 张全怡 田昊 +3 位作者 徐义鹏 何易 蔡定均 赵征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26-2534,共9页
目的评估现阶段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Systematic reviews/meta-analyses,SRs/MAs)的研究质量,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CRF的SRs/MAs,检索时限均为... 目的评估现阶段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Systematic reviews/meta-analyses,SRs/MAs)的研究质量,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CRF的SRs/MA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运用AMSTAR 2、PRISMA及GRADE评价工具,综合评估纳入MAs/SRs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运用Excel(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6绘制雷达图综合分析结果。结果最终纳入SRs/MAs16篇,主要结局指标为疲乏程度,其中12篇文献结果显示针刺能有效缓解CRF。PRISMA得分在16.0-24.0分的有12篇,得分在15.0-20.5分的有4篇,主要在方案注册和研究间偏倚方面存在缺陷。AMSTAR 2评价有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0篇,低等质量研究2篇。GRADE评级显示,针灸治疗CRF的证据质量多为中等,降级的最主要因素为不精确性。结论目前针灸治疗CRF的SRs/MAs报告完整度较高,方法学及证据质量中等。建议将来的SRs/MAs完善方案注册及资助来源说明,增强对研究间偏倚风险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因性疲乏 针灸 系统评价再评价 AMSTAR 2 GRADE PRISMA 雷达图
下载PDF
基于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浅析腧穴配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全怡 徐义鹏 +1 位作者 舒治钧 蔡定均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4-57,共4页
腧穴配伍作为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也是精简处方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在个体患者的处方中使用的腧穴数量与中医典籍记载中相比已增至数倍,腧穴配伍应用不足,用穴数量与疗效的关系仍有待广泛研究。笔者以阳陵泉穴为引,围绕痛证、痹证等针... 腧穴配伍作为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也是精简处方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在个体患者的处方中使用的腧穴数量与中医典籍记载中相比已增至数倍,腧穴配伍应用不足,用穴数量与疗效的关系仍有待广泛研究。笔者以阳陵泉穴为引,围绕痛证、痹证等针灸优势病种,论证针对单一病症,精简用穴也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笔者随师侍诊总结老师经验,发现临床中结合患者体质、耐受度等因素应用不同学说拓展腧穴配伍;选用具备多重功能的腧穴等均有助于针灸处方的精简。本文倡导,在稳固临床疗效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入拓展腧穴配伍的研究,精简用穴,避免腧穴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陵泉 腧穴配伍 针灸处方 处方精简 取穴经验
下载PDF
补肾壮骨法治疗骨质疏松症37例
4
作者 郭宏伟 冯晓玲 徐义鹏 《中医药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补肾壮骨法 中医药疗法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苏宏 徐义鹏 王少和 《中医药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睡眠障碍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舒治钧 张全怡 +1 位作者 徐义鹏 赵征宇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9-574,共6页
睡眠是维持人类生命极其重要的生理状态,睡眠障碍不仅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还会通过诱发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脑功能和身体健康。神经炎症反应是睡眠障碍后的关键病理过程,可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小胶质细胞活化... 睡眠是维持人类生命极其重要的生理状态,睡眠障碍不仅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还会通过诱发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脑功能和身体健康。神经炎症反应是睡眠障碍后的关键病理过程,可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小胶质细胞活化在神经炎症产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睡眠障碍后中枢微环境的失衡,导致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极化状态改变,从而触发神经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受多个信号通路和复杂分子机制的调控,本文总结了睡眠障碍诱发神经炎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5条信号通路:嘌呤P2X7受体(P2X7 receptor, P2X7R)、p38MAPK、Toll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NF-κB、JAK/STAT、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nAChR)通路,以期为睡眠障碍后续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靶点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P2X7R P38MAPK TLR4/NF-κB JAK/STAT α7-nAChR
原文传递
针刺对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节律周期及丘脑网状核内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影响
7
作者 舒治钧 黎明 +3 位作者 蔡定均 张全怡 徐义鹏 赵征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063-306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丘脑网状核(TRN)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神经元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和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 目的:观察针刺对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丘脑网状核(TRN)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神经元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和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针刺组于每日ZT授时因子时间(ZT4)(11:00)针刺单侧内关、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5分钟行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1 min,共5 d。观察大鼠24 h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周期及TRN内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PV)/α7-nAChRs、PV/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共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及针刺组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显著缩短(P<0.01,P<0.05);针刺治疗后,针刺组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延长,恢复至正常状态(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TRN内PV/α7-nAChRs、PV/PSD-95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0.05);针刺组TRN内PV/α7-nAChRs、PV/PSD-95的共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上调PV阳性神经元上α7-nAChRs的表达,激活TRN内GABA能神经元并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恢复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从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失眠 节律周期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突触后致密蛋白-95 内关 足三里
原文传递
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配伍禁忌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旭斌 徐义鹏 《黑龙江中医药》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3-44,共2页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临床上为了增强疗效,常联合使用中西药物。中西药联用在治疗急慢性疾病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若应用不当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关键词 合理用药 配伍禁忌 中西药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