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净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仲均 皮东恒 +1 位作者 林爱军 童华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5-937,共3页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低浓度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很难短期消除的问题,利用植物装饰居室且净化空气中甲醛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该文介绍了植物净化甲醛的机制和植物对室内空气甲醛的净化效果,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明确植物对甲醛浓度的...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低浓度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很难短期消除的问题,利用植物装饰居室且净化空气中甲醛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该文介绍了植物净化甲醛的机制和植物对室内空气甲醛的净化效果,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明确植物对甲醛浓度的耐受能力及长期净化效果,土壤在植物-土壤体系中对甲醛净化的贡献,复合污染中的其他污染物是否影响植物对甲醛的净化能力,净化甲醛的植物是否释放挥发性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甲醛 植物 净化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增高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仲均 郑循华 +3 位作者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5-1248,共4页
在FACE(free 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 ,采用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 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 浓度增加 2 0 0 μmol·mol-1... 在FACE(free 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 ,采用静态暗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 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 浓度增加 2 0 0 μmol·mol-1均明显促进水稻生长 ,水稻生物量积累 .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均无显著影响 ,并简要分析了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大气CO2 浓度增加也未导致 15 0和 2 5 0kgN·hm-2 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N2 O排放的明显变化 ,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稻田 CH4排放 N2O排放
下载PDF
活性污泥对甲醛废水的净化性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仲均 程足芬 +2 位作者 林爱军 王京刚 童华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73-1176,共4页
采用微生物法处理低浓度甲醛废水达标排放是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在研究中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考察了曝气时间、进水甲醛浓度、进水pH和水温对微生物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 采用微生物法处理低浓度甲醛废水达标排放是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在研究中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考察了曝气时间、进水甲醛浓度、进水pH和水温对微生物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对甲醛的去除率增大。进水甲醛浓度在40~12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甲醛污泥负荷增加,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增加,但对甲醛的去除率降低。活性污泥在pH为5~7的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对甲醛的降解速率较高。在15~35℃范围内,污泥对废水中甲醛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活性污泥 净化
下载PDF
大气CO_2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微量气体地气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徐仲均 郑循华 王跃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344-1348,共5页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微量气体交换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有关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比较了目前两种常用技术开顶箱 (OTC)和开放式空气CO2增加 (FACE)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着重阐述了用OTC和...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微量气体交换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有关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比较了目前两种常用技术开顶箱 (OTC)和开放式空气CO2增加 (FACE)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着重阐述了用OTC和FACE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H4、N2 O、CO2 等微量气体的地气交换对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响应 .综合现有的资料表明 ,大气CO2 浓度增加 ,会促进绿色植物生物量增加 ,同时改变生物质的C/N比 ,降低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增强了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的固持作用 ;大气CO2 浓度增加会提高产甲烷菌的活性和影响CH4的排放过程 ,有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CH4的排放增加 ;大气CO2 浓度增加对N2 O排放影响的研究较少 ,且尚无一致的结论 .另外 ,对于其他微量气体 ,尚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鉴于此 ,今后应加强大气CO2 浓度增加的微量气体地气交换响应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增加 陆地生态系统 微量气体 地-气交换 甲烷 氧化亚氮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处理后土壤N_2O排放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徐仲均 王迎红 +4 位作者 徐星凯 Pascal Boeckx Oswald Van Cleemput 朱建国 王跃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66-1869,共4页
土壤被认为是大气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生物排放源。随着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N_2O排放规律可能发生改变。无锡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基地至2003年已运行2年,分别采集Ambien(t背景大气CO_2浓度处理)和FACE(背景大气CO_2浓度+2... 土壤被认为是大气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生物排放源。随着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N_2O排放规律可能发生改变。无锡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基地至2003年已运行2年,分别采集Ambien(t背景大气CO_2浓度处理)和FACE(背景大气CO_2浓度+200mmol·mol-1处理)农田土壤,调节含水量至40%WFPS,在25℃室内有氧预培养7d后,按250μgN·g-1添加NH4NO3,将含水量调节至80%WFPS,在25℃进行有氧培养7d。在此培养期间,定期测定施肥后土壤N_2O和CO_2排放速率,探讨来自田间Ambient和FACE土壤N_2O排放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有土壤N_2O和CO_2排放速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迅速递减,来自Ambient处理的土壤N_2O和CO_2排放速率均高于来自FACE处理的土壤相应排放量,且土壤N_2O与CO_2排放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培养前后土壤交换态NH_(4+)和NO_(3-)含量的变化,显示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当量的微生物氮固持,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大气CO2升高 土壤
下载PDF
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钕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徐仲均 李德成 +1 位作者 杨剑虹 彭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6-69,共4页
用放射性同位素1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土壤中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论磷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 5%以上均被吸附 .磷酸盐对稀土离子具有较强的沉淀作... 用放射性同位素1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土壤中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论磷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 5%以上均被吸附 .磷酸盐对稀土离子具有较强的沉淀作用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的含量 ,在实验中发现 ,KH2 PO4 在 0 3g·kg-1~ 1 5g·kg-1范围内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无明显变化 .另外实验表明磷酸盐还具有降低小麦对Nd吸收的作用 ,分析得出土壤中交换态Nd浓度与小麦幼苗中Nd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交换态 生物有效性 土壤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影响稻田大气CO_2净交换的静态暗箱法观测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郑循华 徐仲均 +4 位作者 王跃思 韩圣慧 黄耀 蔡祖聪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0-1244,共5页
首先介绍静态暗箱法 气相色谱法观测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地 气CO2 净交换通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然后讨论在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 (FACE)试验中应用该原理和方法观测研究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稻田生态系统 大气CO2 净交换通量的影响 .因缺... 首先介绍静态暗箱法 气相色谱法观测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地 气CO2 净交换通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然后讨论在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 (FACE)试验中应用该原理和方法观测研究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稻田生态系统 大气CO2 净交换通量的影响 .因缺乏必要参数的实际观测值 ,本文只能根据暗箱观测值计算CO2 净交换通量的最小取值NEEmin.NEEmin计算结果表明 ,在插秧 1个月之后的水稻生长期内 ,大气CO2浓度升高 2 0 0± 4 0 μmol·mol-1使稻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的净吸收约为对照的 3倍 .为根据暗箱观测准确确定NEE ,还必须在FACE和对照条件下观测水稻植株的暗维持呼吸系数、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大气CO2 静态暗箱法 净交换通量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旱地土壤气体CO_2浓度廓线测定 被引量:30
8
作者 刁一伟 郑循华 +3 位作者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9-1252,共4页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测定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 .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 ,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测定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 .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 ,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 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 ;在 0~ 30cm土层中 ,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 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 ;在作物旺盛生长期 ,大气CO2 浓度升高 2 0 0± 4 0 μmol·mol-1使 0~ 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 浓度显著提高 14 %± 5 % (t 检验P <0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旱地土壤 气体CO2浓度廓线 土壤气体 采样
下载PDF
保定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丽 温天雪 +3 位作者 苗红妍 李杏茹 徐仲均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6-521,共6页
为研究保定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其中的离子组成.结果表明,细粒子(PM2.1)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SO... 为研究保定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其中的离子组成.结果表明,细粒子(PM2.1)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SO42-、NO3-和NH4+,三者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3.18、21.99和11.44μg/m3;粗粒子(PM>2.1)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NO3-、Ca2+和SO42-,三者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60、10.39和10.14μg/m3.细粒子中ρ(SO42-)、ρ(NO3-)、ρ(NH4+)、ρ(Cl-)和ρ(K+)的季节性变化相似,均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粗粒子中ρ(NH4+)、ρ(K+)和ρ(NO3-)呈现出与细粒子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趋势,ρ(NH4+)和ρ(K+)均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而ρ(NO3-)则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粗、细粒子中ρ(Ca2+)和ρ(Mg2+)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相似,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ρ(SO42-)、ρ(NO3-)、ρ(Na+)和ρ(K+)均呈双峰分布,分别在>0.43~1.1μm和>4.7~5.8μm出现峰值;ρ(NH4+)和ρ(Cl-)呈细模态单峰分布,在>0.43~1.1μm出现峰值;ρ(Mg2+)和ρ(Ca2+)呈粗模态单峰分布,在>4.7~5.8μm出现峰值.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是细粒子的主要来源,扬尘对粗粒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来源 水溶性无机离子 保定
下载PDF
北京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樊晓燕 温天雪 +1 位作者 徐仲均 王跃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7,共6页
为了解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在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季节变化、粒径分布和来源,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采用惯性撞击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结果表明,OC在粗细粒子中含量相当,EC主... 为了解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在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季节变化、粒径分布和来源,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采用惯性撞击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结果表明,OC在粗细粒子中含量相当,EC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在<2.1μm颗粒物中分别占(52±11)%和(70±22)%.OC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夏季高于春、秋季,而EC则表现为冬、秋季大于春、夏季.OC和EC粒径分布呈"双峰型",细粒子段峰值分别位于0.43—1.1μm和0.43—0.65μm,粗粒子段峰值均位于4.7—5.8μm.四季峰值对应的粒径段、峰宽和峰高存在差异.OC与EC粒径分布和相关性的季节变化表明,冬季OC与EC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排放,夏季EC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污染特征 粒径分布 来源
下载PDF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冬小麦田土壤空气CO_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刁一伟 郑循华 +4 位作者 王跃思 徐仲均 宋涛 郎红东 朱建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584-590,共7页
通过同步观测耕层土壤空气CO2 浓度廓线、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主要研究和讨论了华东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旱地阶段的土壤空气CO2 浓度的变化规律 ,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 :麦田土壤空气CO2 浓度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通过同步观测耕层土壤空气CO2 浓度廓线、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主要研究和讨论了华东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旱地阶段的土壤空气CO2 浓度的变化规律 ,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 :麦田土壤空气CO2 浓度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土壤空气CO2 浓度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且深层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浅层。观测阶段的麦田土壤含水量介于 30 %和 44%之间 ,与土壤空气CO2 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关性R2 =0 61 ,统计显著性p<0 0 0 1 )。土壤空气CO2 浓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是 :高土壤含水量导致的低充气孔隙度降低了土壤空气CO2 扩散速率 ,从而导致土壤空气CO2聚积 ,浓度升高。在 0~ 30cm土层中 ,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 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土壤温度对土壤空气CO2 浓度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土壤空气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试验中的NO和NO_2地气交换观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涛 郑循华 +3 位作者 王跃思 徐仲均 韩圣慧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64-1268,共5页
介绍了农田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试验中的NO和NO2 地 气交换观测方法 ,即静态暗箱采样—NO和NO2 化学发光分析法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此观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并可获得可靠的NO和NO2 净交换通量观测结果 .在稻麦... 介绍了农田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试验中的NO和NO2 地 气交换观测方法 ,即静态暗箱采样—NO和NO2 化学发光分析法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此观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并可获得可靠的NO和NO2 净交换通量观测结果 .在稻麦轮作农田的旱地阶段 ,无论FACE还是对照处理 ,NO主要表现为地面净排放 ,NO2 主要表现为地面净吸收 .逐日的NO净排放不依赖于土壤温度 ,但却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 (R2 =0 .82 ,P <0 .0 0 1) .NO2 净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逐日的净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分别用抛物线方程拟合 (温度 :R2 =0 .74 ,P <0 .0 0 1;含水量 :R2 =0 .6 9,P <0 .0 0 1) .大气CO2 浓度升高 2 0 0± 4 0 μmol·mol-1使NO净排放减弱 19% (t 检验P =0 .0 96 ) ,NO2 净吸收减弱 10 % (t 检验P =0 .2 6 ) ,这主要是植物生长受到促进的缘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NO NO2 地-气交换 观测 静态暗箱法
下载PDF
尖晶石型Mn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及SCR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戎丽 童华 徐仲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71,共4页
用柠檬酸配位燃烧法制备了尖晶石复合金属氧化物MnCo2O4,使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查了该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还原NO的性能以及SO2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nCo2O4催化剂呈现典型... 用柠檬酸配位燃烧法制备了尖晶石复合金属氧化物MnCo2O4,使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查了该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还原NO的性能以及SO2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nCo2O4催化剂呈现典型的尖晶石结构,在300℃,空速20000h-1时,NO氧化率可以达到30%,而NH3催化还原NO的效率可达99.5%,但SO2对其还原性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 SCR NO 催化氧化
下载PDF
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钕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4
作者 徐仲均 李德成 +1 位作者 杨剑虹 彭安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用放射性同位素1 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无论碳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以上均被吸附。碳酸盐在低浓度时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 ;... 用放射性同位素1 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无论碳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以上均被吸附。碳酸盐在低浓度时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 ;碳酸盐在高浓度时 ,对交换态Nd含量影响作用不明显。实验还表明碳酸盐在 0 8~ 1 6g·kg- 1 范围内有明显降低Nd植物有效性的作用 ,浓度升高到 4 0g·kg- 1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碳酸盐 交换态 生物有效性 土壤 环境化学 微量元素肥料
下载PDF
光散射法与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颗粒物在线测量方法对比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永敏 高健 +3 位作者 徐仲均 宋英石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3-443,共11页
为考察光散射法和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的适用性,以β射线衰减法颗粒物自动监测仪(BAM)为标准,于2016年2月4日—4月18日,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利用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颗粒物自动监测仪(MP-CPM)与光散射法传感器对ρ(PM_(10))和... 为考察光散射法和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的适用性,以β射线衰减法颗粒物自动监测仪(BAM)为标准,于2016年2月4日—4月18日,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利用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颗粒物自动监测仪(MP-CPM)与光散射法传感器对ρ(PM_(10))和ρ(PM_(2.5))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MP-CPM与BAM测量ρ(PM_(10))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2,平均相对偏差为0.04%;ρ(PM_(2.5))结果一致性较差,相关系数为0.69,MP-CPM测量ρ(PM_(2.5))整体较高于BAM,平均相对偏差为45.8%.(2)光散射法传感器与BAM测量ρ(PM_(2.5))结果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85,平均相对偏差为11.24%,但ρ(PM_(10))远低于BAM,平均相对偏差为-44.64%.在特殊污染情景下,光散射法将因受到较大影响而严重错估颗粒物浓度.烟花燃放期间,MP-CPM和光散射法传感器严重低估颗粒物浓度,与BAM测量颗粒物浓度的平均相对偏差均低于-50%;沙尘污染过程中,MP-CPM严重高估ρ(PM_(2.5)),与BAM测量ρ(PM_(2.5))结果平均相对偏差为79.27%,光散射法传感器严重低估ρ(PM_(10)),与BAM测量ρ(PM_(10))结果平均相对偏差为-59.35%.研究显示,不同原理的仪器,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应该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射线衰减法 光散射法 β射线衰减-光散射联用法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16~2018年采暖季太行山沿线城市PM2.5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杰 张逸琴 +5 位作者 高健 徐仲均 马彤 刘素 闫璐璐 刘佳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21-4529,共9页
对2016年、2017年采暖季太行山沿线传输通道城市大气中PM2.5的OC、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并利用特征组分比值和元素富集因子变化研究该传输通道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采暖季通道整体较2016年同期空气质量改善良好,PM2.5浓度由201... 对2016年、2017年采暖季太行山沿线传输通道城市大气中PM2.5的OC、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并利用特征组分比值和元素富集因子变化研究该传输通道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采暖季通道整体较2016年同期空气质量改善良好,PM2.5浓度由2016年的171.86μg/m^3下降为123.90μg/m^3.太行山中部城市2017年采暖季较2016年同期PM2.5浓度下降显著,2a采暖季SNA离子(SO^2-,NO3^-,NH4^+3种离子总称)浓度与占比呈现“北低南高”,加之SNA/EC比值“北低南高”,表明南部城市二次无机生成较为严重.而OC、EC浓度与占比呈现“北高南低”,Cl-/K+比值和元素Zn、Ba的富集因子北部均高于南部,表明北部城市可能受燃煤和机动车源等一次排放影响较大;各城市2017年采暖季SO2、NO2、CO浓度有所下降,且均呈现“北高南低”趋势,进一步表明北部城市一次排放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PM2.5 碳组分 水溶性离子 组分比值
下载PDF
生物过滤法去除空气中的甲醛 被引量:3
17
作者 秦娜 徐仲均 +1 位作者 王京刚 童华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7-390,共4页
采用生物过滤法处理甲醛废气,研究了填料类型、填料厚度及植物(吊兰)根系对甲醉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机土壤、陶粒和蛭石末的混合材料为生物过滤塔的填料时,甲醛去除率高于以普通土壤为填料;当甲醛进口质量浓度为0... 采用生物过滤法处理甲醛废气,研究了填料类型、填料厚度及植物(吊兰)根系对甲醉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机土壤、陶粒和蛭石末的混合材料为生物过滤塔的填料时,甲醛去除率高于以普通土壤为填料;当甲醛进口质量浓度为0~0.300g/m^3、混合材料厚度为100mm时,处珲后出口甲醛质茸浓度为0~0.003g/m^3,低于GB/T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放标准(0.03g/m^3);当混合材料厚度为100mm时,距离吊兰根系(水平距离)100mm处的甲醛质晕浓度最小,表明吊兰根系对生物过滤塔的甲醛去除效果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生物过滤塔 吊兰
下载PDF
黑麦草强化生物过滤法处理正己烷废气
18
作者 贺艳云 徐仲均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采用顶部种植黑麦草的微生物填料塔,对模拟正己烷废气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研究了反应温度、入口正己烷质量浓度、填料层高度对正己烷去除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填料塔中细菌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黑麦草强化生物过滤的适宜反... 采用顶部种植黑麦草的微生物填料塔,对模拟正己烷废气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研究了反应温度、入口正己烷质量浓度、填料层高度对正己烷去除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填料塔中细菌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黑麦草强化生物过滤的适宜反应温度为25℃;正己烷出口质量浓度随入口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填料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反应温度为25℃,入口正己烷质量浓度为100 ~ 500 mg/m3、填料层高度为600 mm的条件下,出口正己烷质量浓度为0~46 mg/m3,均低于GBZ/T 2.1-200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对正己烷的限值(100 mg/m3);相同条件下,种植黑麦草的填料塔的正己烷去除率明显提高,细菌浓度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无黑麦草的填料塔,说明黑麦草显著促进了正己烷的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废气 微生物 黑麦草 生物过滤 协同作用
下载PDF
鸡新城疫病毒V4株一些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旭平 应琦华 +1 位作者 纪素华 徐仲均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67-569,共3页
对鸡新城疫病毒(NDV)V4株的毒价、血凝(HA)稳定性和致病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DVV4株的毒价(EID)为10-8.3~10-10.1/0.1mL,25℃存放28d、37℃存放12d及反复冻融7次HA滴度不... 对鸡新城疫病毒(NDV)V4株的毒价、血凝(HA)稳定性和致病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DVV4株的毒价(EID)为10-8.3~10-10.1/0.1mL,25℃存放28d、37℃存放12d及反复冻融7次HA滴度不变,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6周龄鸡静脉接种发病指数和鸡胚平均致死时间分别为:ICPI=0.00,IVPI=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V4株 特性 鸡病 疫苗 免疫
下载PDF
耐热鸡新城疫V4苗对高母源抗体雏鸡的口服免疫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旭平 朱凤君 +2 位作者 纪素华 陈亚香 徐仲均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03-706,共4页
用两个剂量分别以拌料和连续添加的方式,对具新城疫高母源抗体的雏鸡进行耐热新城疫弱毒V4苗的口服免疫试验,并用Ⅳ系苗滴鼻滴眼免疫作对照.血清HI抗体测定结果显示,4个试验组的HI抗体水平在全程的8次测定中均较低且消长平... 用两个剂量分别以拌料和连续添加的方式,对具新城疫高母源抗体的雏鸡进行耐热新城疫弱毒V4苗的口服免疫试验,并用Ⅳ系苗滴鼻滴眼免疫作对照.血清HI抗体测定结果显示,4个试验组的HI抗体水平在全程的8次测定中均较低且消长平缓,攻毒试验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均具有较高的保护率.在进行免疫试验的同时,对试验鸡进行称重,经V4苗免疫的试验组的体重比对照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病 新城疫疫苗 V4株 口服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