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联合半剂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6
1
作者 伏媛 朱华渊 +5 位作者 徐佳岱 谌廷妹 吴微 钱思轩 李建勇 刘澎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接受地西他滨(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后并发严重感染,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1例老年MDS-RC-MD患者,接受2次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化疗,2次化疗后均... 目的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接受地西他滨(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后并发严重感染,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1例老年MDS-RC-MD患者,接受2次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化疗,2次化疗后均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发热及感染,且第2次化疗过程中感染更严重。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治疗。结果患者感染好转,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上升,脱离了输血依赖。结论达珂治疗MDS血液学改善显著,但治疗过程中可并发严重感染,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血液学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潘良琴 刘为星 +5 位作者 朱雨 洪鸣 徐佳岱 张苏江 李建勇 钱思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7-832,共6页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新诊断的CML-CP患者,接受口服尼洛替尼300~400 mg,每日2次(尼洛替尼组)或口服...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新诊断的CML-CP患者,接受口服尼洛替尼300~400 mg,每日2次(尼洛替尼组)或口服伊马替尼400 mg,每日1次(伊马替尼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5例初发CML-CP患者,确诊CML的中位时间均为19.5(5~39)个月。尼洛替尼组26例,伊马替尼组39例,治疗后3、6、12个月时尼洛替尼组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decular response,MMR)获得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分别为23.1%vs.7.6%、45.5%vs.21.2%、66.7%vs.54.8%,且在6个月时有显著差异。Sokal积分低、中和高危组患者12个月MMR的获得率在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81.3%vs.42.8%、42.8%vs.57.1%、66.7%vs.50.0%。3个月获得Bcr-Abl≤10%的发生率在尼洛替尼组为80.8%,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1.0%;6个月达Bcr-Abl〈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77.3%,高于伊马替尼组的48.5%,均有显著差异。12个月Bcr-Abl〈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66.7%,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4.8%,尼洛替尼组达MMR的中位时间短于伊马替尼组(14 vs.34个月)。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3、6和12个月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wsponse,CCy R)的比例分别为76.9%vs.52.9%、89.5%vs.70.0%、78.5%vs.77.3%,达CCy 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洛替尼治疗初诊CML-CP较伊马替尼更早达到分子学缓解,安全有效,有可能作为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样白血病 尼洛替尼 伊马替尼
下载PDF
BAG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华渊 伏媛 +5 位作者 吴微 徐佳岱 谌廷妹 乔纯 李建勇 刘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5-929,共5页
目的:研究BAG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8例AML患者细胞中BAG3 mRNA表达水平,将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已知的AML预后标志物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88例AML患者中,NPM1基... 目的:研究BAG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88例AML患者细胞中BAG3 mRNA表达水平,将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已知的AML预后标志物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在88例AML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的BAG3 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显著降低(P=0.018)。BAG3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FAB亚型、白细胞计数、髓外侵犯与否、FLT3-ITD、c-kit、CEBPα基因突变状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临床及生物学预后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BAG3表达水平与患者首次治疗能否达到完全缓解(CR)无明显相关性;非M3患者中持续缓解组的BAG3的表达水平较复发组表达升高(P=0.036)。BAG3表达水平对患者总生存期无影响。结论:BAG3水平表达与AML一些公认的预后因素无相关性,仅在NPM1基因突变阳性组较NPM1基因突变阴性组显著降低;BAG3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影响,BAG3不是AML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BAG3基因 预后价值
下载PDF
11例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晨 周宇红 +6 位作者 顾思楠 徐蓓 陆维祺 张新 葛晓雯 徐佳岱 刘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9-833,共5页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例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积累对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岁,60岁以上5例,均为结外受累...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例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积累对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5岁,60岁以上5例,均为结外受累起病,其中6例胃肠道受累首发。Ann Arbor分期Ⅳ期9例,Ⅲ期1例,另1例未能分期。所有患者均表达浆细胞特异性标记,CD20阴性8例,弱阳性2例,中位Ki67为75%。7例患者采用CHOP样方案化疗,其中1例联合硼替佐米治疗,2例获得完全缓解;另4例患者中1例采用EPOCH治疗,疾病进展后失访,1例采用EP方案治疗,1例采用来那度胺为主方案治疗,1例采用中药治疗,均因疾病进展导致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4.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11例HIV阴性PBL患者均为高度侵袭性,男性及老年易发,胃肠道易受累,CHOP样方案疗效不佳,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 HIV阴性 临床特征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佳岱 李建勇 刘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5-788,共4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类型,在亚洲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早在19世纪,CLL即被定义为一种因成熟淋巴细胞生长缓慢且长期生存而导致其累积于人体内的疾病。一个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这些异常的“长寿”...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类型,在亚洲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早在19世纪,CLL即被定义为一种因成熟淋巴细胞生长缓慢且长期生存而导致其累积于人体内的疾病。一个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这些异常的“长寿”淋巴细胞拥有一些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蛋白的异常表达,抵抗凋亡程序,在淋巴组织、骨髓和外周血中克隆性蓄积。目前,虽然CLL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该病依然不可治愈,需要进一步探索CLL的分子基础和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WNT信号通路 细胞程序性死亡 凋亡程序 地区发病率 CLL 西方国家 长期生存
原文传递
CTD与PCD方案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顾炎 袁亚辉 +6 位作者 史青林 屈晓燕 许戟 郭睿 徐佳岱 李建勇 陈丽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CTD方案(环磷酰胺十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与PCD方案(硼替佐米十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分析比较CTD方案(环磷酰胺十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与PCD方案(硼替佐米十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TD方案组49例,PCD方案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预后以及不良反应。结果CTD与PCD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缓解率(ORR,≥部分缓解)分别为65.3%(32/49)和84.6%(33/3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疗效分别为30.6%(15/49)和53.8%(2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28)。中位随访11.5(3~33)个月,CTD组与PCD组患者的元进展生存(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4.5)个月对未达到,P=0.050];中位总生存(OS)时间均未达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CTD组获得≥微小缓解(MR)与未达MR患者的中位O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达到对12.3个月,P=-0.005);PCD组获得≥VGPR与未达VGPR患者的中位O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达到对29.0个月,P=0.042)。感染是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PCD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发生率明显高于CTD组,而CTD组患者血栓、心慌、皮疹等发生率偏高。结论CTD与PCD方案均为治疗NDMM患者有较好疗效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PCD方案治疗强度和缓解深度优于CTD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盐酸吡格列酮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egsin基因表达和α-SMA、TGF-β_1合成的影响
7
作者 李霞 徐佳岱 +1 位作者 郭德森 戴春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2-454,I0002,共4页
目的研究盐酸吡格列酮对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megsin基因表达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合成的影响。方法培养hMC,设计并合成针对megsin基因编码区的siRNA双链,经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出有效的序列,采用s... 目的研究盐酸吡格列酮对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megsin基因表达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合成的影响。方法培养hMC,设计并合成针对megsin基因编码区的siRNA双链,经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出有效的序列,采用siRNA专用脂质体RNA-mate将siRNA转染至hMC,同时设盐酸吡格列酮组(1、5、10μmol/L三种浓度)和正常对照组。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α-SMA、TGF-β1的合成,原位杂交法检测细胞megsin mRNA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盐酸吡格列酮可以抑制hMC megsin基因mRNA的表达,48 h抑制效果最强。megsin siRNA能够阻抑hMC细胞megsin基因表达。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以抑制hMC megsin基因mRNA的表达,但对体外培养的hMC增值无明显影响,对α-SMA、TGF-β1合成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吡格列酮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Megsin基因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岛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性相关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佳岱(综述) 韩晓(审阅)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50-554,共5页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与多个基因累加效应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已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研究过的与T2DM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包括: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的CDKAL1、CDKN2A/B、SLC30A8、IGF2BP2、HHEX、FTO以及K...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与多个基因累加效应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已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研究过的与T2DM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包括: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中的CDKAL1、CDKN2A/B、SLC30A8、IGF2BP2、HHEX、FTO以及KCNQI基因;脂联素基因;核呼吸因子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等。探索这些易感基因可以为人类治疗T2DM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至今已明确的基因依然很少,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尚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 中国人群
原文传递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亚文 徐佳岱 +4 位作者 阿孜古丽·麦合麦提 陶荣 孙丽华 薛宏伟 刘澎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R组总反应率为90.0%,完全缓解率为60.0%;中位随访时间11.7(5.2~42.3)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1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CD4阳性淋巴细胞减少(13例)和粒细胞减少(5例),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感染性发热(4例)和纳差(3例)。BR组和R-CHOP组的总反应率(90.0%vs 95.0%,P=1.000)、完全缓解率(60.0%vs 60.0%,P=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HOP组粒细胞减少(60.0%vs 25.0%,P=0.054)、脱发(85.0%vs 0,P<0.001)、恶心呕吐(75.0%vs 0,P<0.001)和乏力(40.0%vs 5.0%,P=0.02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R组,其他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方案治疗MZL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长时间停用双膦酸盐后发生下颌骨坏死一例
10
作者 禹文君 屈晓燕 +4 位作者 史青林 袁亚辉 徐佳岱 李建勇 陈丽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89-1089,共1页
患者,女,48岁,2011年4月因右髂腰部疼痛半年余,骨髓象检查示浆细胞系统异常增生,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为0.348,24 h尿λ轻链5 480 mg/L(尿量l 800 ml),血肌酐48.5μmol/L,β2微球蛋白2.26 mg/L,白蛋白38.6 g/L,X线及CT检查示胸腰椎、... 患者,女,48岁,2011年4月因右髂腰部疼痛半年余,骨髓象检查示浆细胞系统异常增生,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为0.348,24 h尿λ轻链5 480 mg/L(尿量l 800 ml),血肌酐48.5μmol/L,β2微球蛋白2.26 mg/L,白蛋白38.6 g/L,X线及CT检查示胸腰椎、髂骨、股骨等多发骨质破坏,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λ轻链型,DS分期Ⅱ期A组,ISS分期Ⅰ期.确诊后即予PAD(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化疗3个疗程,获完全缓解(CR),之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规律服用沙利度胺100 mg,每晚1次,定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双膦酸盐 患者 骨坏死 造血干细胞移植 浆细胞系统 Β2微球蛋白 骨髓象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