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测定喷昔洛韦在健康人血浆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先彬 刘蕾 +3 位作者 李可欣 李扬 封宇飞 孙春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喷昔洛韦(抗病毒药)浓度的方法,并研究其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酸溶液和乙腈,用梯度洗脱方式,流量为1.0mL&...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喷昔洛韦(抗病毒药)浓度的方法,并研究其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酸溶液和乙腈,用梯度洗脱方式,流量为1.0mL·min^-1。用该法研究10名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喷昔洛韦250mg的药代动力学。结果线性范围:血浆样品为0.05~5.00μg·mL^-1(7=0.9999);尿样为0.1~20.0μg·mL^-1(7=0.9998)。血样及尿样的日内、日间皆RSD〈3%。其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3.63±0.72)μg·mL^-1,AUC0-t为(7.67±1.10)μg·h·mL^-1。为(1.79±0.26)h,24h尿药累积排泄率为(73.9±15.6)%。结论此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喷昔洛韦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去羟肌苷的浓度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先彬 李扬 +3 位作者 刘蕾 李可欣 胡欣 王唯红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1-493,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去羟肌苷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血浆中加入内标后经固相萃取,色谱柱为 A-pollo C_(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8:92),流速:0.9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结果:本方法线...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去羟肌苷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血浆中加入内标后经固相萃取,色谱柱为 A-pollo C_(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8:92),流速:0.9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结果:本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0.025~10 μg·mL^(-1),r=0.9997,定量限为0.025 μg·mL^(-1),绝对回收率为72.49%~77.09%,相对回收率为99.54%~101.5%,日内、日间精密度的 RSD 均小于6%。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人血浆中去羟肌苷的浓度测定及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羟肌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
下载PDF
HP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4种抗HIV感染药物的浓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蕾 徐先彬 +3 位作者 李扬 封宇飞 李可欣 孙春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1-685,共5页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米夫定(3TC)、茚地那韦(IDV)、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浓度。方法:采用 Symmetry C_(18)色谱柱(5 μm,150 mm×2.1 mm),以含有10 mmol·L^(-1)醋酸铵/0.5%甲酸水溶液和...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拉米夫定(3TC)、茚地那韦(IDV)、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浓度。方法:采用 Symmetry C_(18)色谱柱(5 μm,150 mm×2.1 mm),以含有10 mmol·L^(-1)醋酸铵/0.5%甲酸水溶液和0.5%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内标为替硝唑(TNZ),样品用固相萃取的方法进行处理,采用多反应监测进行定量。结果:3TC、AZT、DDI 在人血浆中0.01~10 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IDV 在人血浆中0.02~2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对回收率在98.67%~103.6%之间,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能满足同时测定人血浆中3TC、IDV、AZT、DDI 浓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3TC) 茚地那韦(IDV) 齐多夫定(AZT) 去羟肌苷(DDI) HPLC—MS/MS 血药浓度
下载PDF
非对称双极性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及其聚集诱导磷光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4
作者 陈姿仪 刘思琪 +7 位作者 冯钊 钟道昆 杨晓龙 孙源慧 徐先彬 冯震 岳岭 周桂江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63-2570,共8页
同时以功能化的2-苯基吡啶(ppy)类配体和2-乙烯吡啶(vpy)类配体设计合成了两个非对称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光物理研究表明,这两个非对称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具有两种发光激发态产生磷光发射,并且能够表... 同时以功能化的2-苯基吡啶(ppy)类配体和2-乙烯吡啶(vpy)类配体设计合成了两个非对称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光物理研究表明,这两个非对称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具有两种发光激发态产生磷光发射,并且能够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增强磷光发光行为.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基团的引入可使非对称Ir(Ⅲ)配合物磷光分子表现出双极性.此外,它们还能表现出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能,电致发光器件启亮电压(V_(turn-on))小于3 V,最大亮度L_(max)为11380 cd·m^(-2)、最大外量子效率η_(ext)为5.3%、最大电流效率ηL为12.9 cd·A^(-1)及最大功率效率ηP为13.6lm·W^(-1).相关研究结果为新型聚集诱导磷光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结构 Ir(Ⅲ)磷光配合物 聚集诱导磷光 双极性 电致发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