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声敢 徐吉洋 +5 位作者 饶惠仙 柳新菊 安雪花 吕露 关文碧 赵学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结果显示: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4.47μg a.i.·蜂^(-1)、>11.2μg a.i.·蜂^(-1)和0.0601μg a.i.·蜂^(-1),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11.0μg a.i.·蜂^(-1)、>13.9μg a.i.·蜂^(-1)和0.643μg a.i.·蜂^(-1)。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低毒和高毒。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存在中等风险(HQ值为1 622),20%啶虫脒SP和10%氟啶虫酰胺WG对蜜蜂的风险为低风险,其HQ值分别为40.3和<6.70。因此,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用10%氟啶虫酰胺WG来防治蚜虫,20%啶虫脒SP次之。而使用22%氟啶虫胺腈SC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降低其对蜜蜂的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氟啶虫酰胺 氟啶虫胺腈 蜜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呋虫胺原药及两种剂型对三种甲壳纲生物的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文萍 王全胜 +2 位作者 徐吉洋 朱国念 李少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78-1485,共8页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可溶性粉剂和颗粒剂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1.08、22.96、0.36 mg·L-1,对老年低额溞的48h-LC50分别为1.21、10.65、0.40mg·L-1,对锯缘真剑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0.08、0.04、0.04 mg·L-1。与呋虫胺原药相比,1%颗粒剂对大型溞和低额溞的急性毒性增大,可溶性粉剂对二者的毒性则降低,但两种剂型对剑水蚤的毒性均略高于原药,且二者毒性差异不显著。另采用暴露浓度估计模型(GENEEC)对呋虫胺两种使用方法(即SP喷施和G撒施)所对应的急性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颗粒剂对大型溞、低额溞、剑水蚤的风险熵值(RQ)分别为0.070、0.063、0.63,可溶性粉剂的分别为0.000 54、0.001 2、0.31。这说明:就物种而言,呋虫胺对剑水蚤的急性风险较高,对其他两种生物无急性风险;就剂型而言,颗粒剂剂型的急性风险较可溶性粉剂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原药 剂型 甲壳纲 急性毒性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的毒死蜱对稻田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肖鹏飞 林晓雅 +5 位作者 刘毅华 赵颖 沈坚 徐吉洋 耿翠敏 朱国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7,共10页
生物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是一种基于单物种测试和概率统计学的、较高级的外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物风险评价中。本文选取了采用logistic和normal这2种SSD分布模型,分... 生物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是一种基于单物种测试和概率统计学的、较高级的外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物风险评价中。本文选取了采用logistic和normal这2种SSD分布模型,分析了国内外毒死蜱对3组水生生物组合的毒性数据;并且获得各自SSD的HCx值。3组毒性数据分别为:浙江稻田水生生物组,长三角地区水生生物组和美国水生生物组。浙江稻田水生物SSD分布的HC5为:0.32μg·L^(-1)(logistic模型)和0.35μg·L^(-1)(normal模型);HC10为1.50μg·L^(-1)(logistic模型)和1.26μg·L^(-1)(normal模型);HC20为8.13μg·L^(-1)(logistic模型)和5.96μg·L^(-1)(normal模型);HC50为145.44μg·L^(-1)(logistic模型)和115.74μg·L^(-1)(normal模型)。据此判断水稻种植季节,稻田水域毒死蜱对食蚊鱼、鳑鲏、泽蛙蝌蚪、轮虫、常见腹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及绝大多数藻类等的风险较小。利用冗余分析研究了生物物种数量、物种组成结构和拟合模型对HCx影响。结果表明:物种组成结构对HCx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毒死蜱较为敏感物种数量与HCx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对毒死蜱不敏感的物种则与HCx呈现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稻田湿地水生生物 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SSD)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毒死蜱对六种淡水节肢动物的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吉洋 张文萍 +1 位作者 李少南 侯式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3-568,共6页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毒死蜱对六种水生节肢动物的48 h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按实测浓度计,毒死蜱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锯缘真蚤Eucyclops serrulatus、介形虫Pseudocandona ...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毒死蜱对六种水生节肢动物的48 h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按实测浓度计,毒死蜱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锯缘真蚤Eucyclops serrulatus、介形虫Pseudocandona sp.、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的48 h-LC50(单位:μg·L-1)分别为0.523、0.0528、0.178、7.32、2.75、90.3。这表明毒死蜱对于上述6种水生节肢动物均属于剧毒。将稻田施药下的环境浓度预测值(EECs)与基于实测浓度的48 h-LC50相比对,得到毒死蜱相对于6种水生节肢动物的急性风险商值(RQ)分别为10.29、52.95、27.20、0.73、1.96、0.06。这说明除了摇蚊幼虫,按推荐剂量使用的毒死蜱对于其他5种水生节肢动物有较高程度的急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浮游动物 摇蚊 环境浓度
下载PDF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吉洋 张文萍 +1 位作者 李少南 郎倩萍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6-352,共7页
为尝试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本项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实验生物开展相关实验,建立生命表并确定接种密度对于种群生长率的影响,并且用3种农药(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开展了... 为尝试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本项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实验生物开展相关实验,建立生命表并确定接种密度对于种群生长率的影响,并且用3种农药(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开展了轮虫毒性试验。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世代周期分别为(78.76±33.08)h和(51.56±20.55)h。接种密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轮虫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基于接种密度实验的结果,毒性试验以35个·(100 m L)-1作为受试种群的起始密度,试验周期定为144 h。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0.6066 mg·L-1和0.7323mg·L-1;丁草胺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851 mg·L-1和3.058 mg·L-1;三唑酮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2.84 mg·L-1和11.63 mg·L-1。本项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丁草胺 三唑酮 萼花臂尾轮虫 毒性试验 接种密度 试验周期
下载PDF
75%戊唑·嘧菌酯可溶性粉剂对3种昆虫的急性毒性与初级风险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岗 徐吉洋 +2 位作者 郭海坤 吕露 柳新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333,共11页
为明确75%戊唑·嘧菌酯可溶性粉剂对意大利蜜蜂、玉米螟赤眼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和初级风险。采用国标《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中的4种方法,包括饲喂法(蜜蜂经口)、点滴法(蜜蜂接触)、药膜法(赤眼蜂)和... 为明确75%戊唑·嘧菌酯可溶性粉剂对意大利蜜蜂、玉米螟赤眼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和初级风险。采用国标《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中的4种方法,包括饲喂法(蜜蜂经口)、点滴法(蜜蜂接触)、药膜法(赤眼蜂)和浸叶法(家蚕),分别测定了该农药对上述3种非靶标昆虫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国标《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NY/T 2882—2016)把这些结果用于该药的初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75%戊唑·嘧菌酯可溶性粉剂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48 h半致死剂量(48 h-LD50)为>105μg·蜂^(-1),急性经口毒性48 h-LD_(50)为65.9μg·蜂^(-1),对蜜蜂的风险可接受(风险商(RQ)=0.135≤1)。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24 h半致死用量(24 h-LR_(50))为2.81×10^(-6) mg·cm^(-2),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农田内和农田外喷雾场景风险均不可接受(危害商HQ_(in)=1199>5,HQ_(off)=24.2>5)。对家蚕的急性毒性96 h半致死浓度(96 h-LC_(50))为596 mg·L^(-1),对家蚕的喷雾场景下的最外围桑树风险不可接受(RQ=7.47>1),次外围桑树风险可接受(RQ=0.457≤1)。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宜采取风险减轻措施,如喷雾施药期间禁止释放赤眼蜂,避免在桑园周围喷雾法施药等,以达到保护非靶标环境生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嘧菌酯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家蚕 环境风险评估
下载PDF
草莓蚜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声敢 苍涛 +6 位作者 柴伟纲 徐吉洋 柳新菊 安雪花 吕露 关文碧 赵学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2048-2050,共3页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虫剂防治草莓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20%啶虫脒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和...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草莓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虫剂防治草莓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20%啶虫脒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和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对草莓蚜虫的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药后7 d防效达95%以上,可用于草莓蚜虫的防治。其中,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使用时应注意对蜜蜂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蚜虫 杀虫剂 防治
下载PDF
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吴声敢 柳新菊 +5 位作者 苍涛 安雪花 吕露 关文碧 徐吉洋 赵学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451-452,456,共3页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甜瓜蚜虫的的防治效果...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甜瓜蚜虫的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达95%以上,可用于甜瓜蚜虫的防治。20%啶虫脒可溶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差,药后7 d防效分别为66.1%和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蚜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浮游动物物种构成对于淡水测试系统抗农药胁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吉洋 张文萍 李少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5-173,共19页
多物种系统在农药生态效应的评估中不可或缺,有必要探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此笔者构建了包含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3种节肢动物当中的1种或全部,以及包含... 多物种系统在农药生态效应的评估中不可或缺,有必要探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为此笔者构建了包含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3种节肢动物当中的1种或全部,以及包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4组多物种系统。它们被用来测量杀虫剂毒死蜱的群落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包含3种节肢动物的测试系统比只包含1种的系统中群落结构更稳定,更能够揭示杀虫剂对轮虫的诱导效应,其对杀虫剂也更敏感。毒死蜱在该系统内的最高无作用浓度(NOEC)和最低有效浓度(LOEC)分别为0.25和1.25μg·L^-1。本研究所构建的是一类总氮、总磷和浊度水平趋于下降的测试系统。杀虫剂的引入促进了系统内p H、铵态氮和电导率水平的上升以及总氮、总磷和浊度水平的下降。从LOEC的数值及持续时间上看,游离态壳二糖酶可以被用来指示农药对浮游动物的胁迫。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包含3种节肢动物的测试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农药对浮游动物的生态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浮游动物 节肢动物 水草 淡水测试系统 水质 壳二糖酶
下载PDF
胡瓜钝绥螨对大棚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吉洋 周延安 +3 位作者 李冬雪 柳新菊 赵学平 吴声敢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50-1553,共4页
为探究胡瓜钝绥螨对大棚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本文以43%联苯肼酯悬浮剂和5%噻螨酮水乳剂为对照药剂,开展了胡瓜钝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4 d,胡瓜钝绥螨3个处理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最高防治效果为81.2%,低于对照... 为探究胡瓜钝绥螨对大棚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本文以43%联苯肼酯悬浮剂和5%噻螨酮水乳剂为对照药剂,开展了胡瓜钝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4 d,胡瓜钝绥螨3个处理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最高防治效果为81.2%,低于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防效(96.2%),但高于5%噻螨酮水乳剂的防效(37.8%),表明胡瓜钝绥螨可用于大棚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草莓 二斑叶螨 胡瓜钝绥螨
下载PDF
马拉硫磷及其水解产物对圆瘤浮萍的生长抑制及氧化损伤作用
11
作者 张文萍 钱双双 +5 位作者 徐吉洋 吴声敢 柳新菊 吕露 关文碧 安雪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5-263,共9页
为了探讨马拉硫磷和主要水解产物对圆瘤浮萍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氧化损伤机制,采用静态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马拉硫磷及其水解产物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磷酸酯(DMP)对圆瘤浮萍生长、叶绿素含... 为了探讨马拉硫磷和主要水解产物对圆瘤浮萍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氧化损伤机制,采用静态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马拉硫磷及其水解产物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磷酸酯(DMP)对圆瘤浮萍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体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7 d后,浓度为100 mg a.i.·L-1处理下的浮萍叶状体生长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DMDTP、DMTP和DMP对圆瘤浮萍叶状体生长量的半数抑制浓度(7 d-IC50)分别为52.9、45.5和98.0 mg a.i.·L-1。随着试验液中DMDTP、DMTP和DMP浓度的升高,圆瘤浮萍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降低,叶绿体活性则分别表现为诱导-抑制、抑制和抑制效应。在DMDTP、DMTP和DMP胁迫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圆瘤浮萍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均受到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着DMDTP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DMTP和DMP胁迫下,S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POD和CAT活性则随3种水解产物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这表明抗氧化酶系统对外部胁迫的应答很复杂。马拉硫磷对圆瘤浮萍的毒性较小,其水解产物DMDTP、DMTP和DMP均对圆瘤浮萍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多加关注马拉硫磷水解产物对环境生物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硫磷 水解产物 圆瘤浮萍 IC50 叶绿素含量 叶绿体活性 抗氧化酶
下载PDF
三种甲壳纲浮游动物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萍 徐吉洋 李少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1-572,共12页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进行混合培养。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率自混合培养后的第3或4天开始下降,且随着甲壳纲动物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当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时,3种甲壳纲动物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1)当隆线溞起始密度低于150 ind/L时,其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明显抑制;而当隆线溞起始密度达到350 ind/L时,其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轮虫对隆线溞种群生长无抑制作用。(2)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线溞 萼花臂尾轮虫 锯缘真剑水蚤 中华薄壳介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