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基线)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预后)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变化,预测其指导晚期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化疗的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73例,分别在化疗前和化疗第...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基线)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预后)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变化,预测其指导晚期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化疗的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73例,分别在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采集外周血2 m L,经超高效串联质谱(LC-MS/MS)检测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含量水平。采用影像学检查对化疗2~4个疗程后患者行预后评估,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分析氨基酸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32种氨基酸含量水平为3~180 000 pmol/L。与基线相比,好转组的甘氨酸和L-谷氨酰胺相对含量显著上升,而恶化组显著下降;好转组的肌氨酸显著下降,而恶化组变化不明显;好转组和恶化组的L-苏氨酸、牛磺酸、亚氨基二乙酸和L-谷氨酸均显著上升。结论:甘氨酸和肌氨酸等氨基酸在行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的变化对晚期乳腺癌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较影像学检查可能更早预测化疗疗效,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胸腹腔内注射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体外药敏检测结果和疗效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华蟾素单药组和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组,根据症状缓解情...目的:观察胸腹腔内注射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体外药敏检测结果和疗效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华蟾素单药组和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组,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和无穿刺引流间隔时间(PDFI)来评估疗效,汇总不良反应并分析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以及积液中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比值(LTR)对于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和改善,其中联合组有1例患者胸腔积液出现影像学完全缓解。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中位PDFI较单药组更长(10周 vs 7周)。联合组药物直接相关的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28.6% vs 7.7%)。体外药敏结果显示,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肿瘤抑制率更高。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结果显示,与PDFI短者(<2个月)相比,LTR在长期有效的患者(PDFI≥2个月)中更高。结论: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安全性好,积液中高LTR比值提示良好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Watson for Oncology在中国乳腺癌辅助诊治中的应用与医生MDT诊治的一致性,以及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和晚期乳腺癌患者40例。由乳腺癌MDT团队确定的治疗方案为医院方...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Watson for Oncology在中国乳腺癌辅助诊治中的应用与医生MDT诊治的一致性,以及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和晚期乳腺癌患者40例。由乳腺癌MDT团队确定的治疗方案为医院方案;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Watson for Oncology 17.10版给予的治疗方案为Watson方案,评估两者方案的一致性并解析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医院方案与Watson方案一致共计101例,占76.51%。其中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方案一致分别为73例和28例,分别占79.35%和70.00%。医院方案在Watson方案中的绿色推荐方案49例,占37.12%;橙色考虑方案52例,占39.39%;粉色不推荐方案26例,占19.70%;医院方案另有5例方案不在Watson方案中,占3.79%。Watson方案与医院方案在组织学Ⅲ期的患者中一致率最高,达到95.00%,三阴性乳腺癌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表现出最高的一致率,分别为86.67%和100%。早期Luminal A和晚期HER2阳性型的医院方案在Watson绿色推荐方案占比较低,仅27.27%和0%。早期乳腺癌差异原因包括中低危复发风险的11例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环磷酰胺(TC方案)和2例患者应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EC方案),而Watson方案推荐为阿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AC-T方案)和CMF方案(国内很少应用的方案)。HER2阳性不一致的是Watson推荐CMF+曲妥珠单抗方案,而医院方案考虑心脏毒性小而治疗疗效与AC-TH相似的TCb H方案。晚期不一致原因是CDK4/6抑制剂未在国内上市应用等。结论:医院方案和Watson方案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和晚期一线治疗中一致性较好,但组织学分期和分子分型影响医院方案与Watson方案的一致率,需要实现本地化优化辅助治疗方案。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京大戟治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获取京大戟的化合物成...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京大戟治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获取京大戟的化合物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筛选乳腺癌疾病靶点,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关键化合物-疾病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图;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利用Bioconductor平台进行生物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Gene and Genome Encyclopedia,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与疾病靶点有关的京大戟关键化合物共7个,其主要通过调控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GSK-3β)、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4、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2,PTGS2)、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oceptor Beta 2,ADRB2)、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雌激素受体2(Estrogen Receptor 2,ESR2)等靶基因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乳腺癌相关通路等来发挥治疗乳腺癌作用。结论:京大戟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实现抗乳腺癌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基线)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预后)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变化,预测其指导晚期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行化疗的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73例,分别在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采集外周血2 m L,经超高效串联质谱(LC-MS/MS)检测血清中32种氨基酸的含量水平。采用影像学检查对化疗2~4个疗程后患者行预后评估,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分析氨基酸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32种氨基酸含量水平为3~180 000 pmol/L。与基线相比,好转组的甘氨酸和L-谷氨酰胺相对含量显著上升,而恶化组显著下降;好转组的肌氨酸显著下降,而恶化组变化不明显;好转组和恶化组的L-苏氨酸、牛磺酸、亚氨基二乙酸和L-谷氨酸均显著上升。结论:甘氨酸和肌氨酸等氨基酸在行化疗前和化疗第1个疗程后的变化对晚期乳腺癌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较影像学检查可能更早预测化疗疗效,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文摘目的:观察胸腹腔内注射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体外药敏检测结果和疗效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华蟾素单药组和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组,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和无穿刺引流间隔时间(PDFI)来评估疗效,汇总不良反应并分析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以及积液中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比值(LTR)对于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和改善,其中联合组有1例患者胸腔积液出现影像学完全缓解。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中位PDFI较单药组更长(10周 vs 7周)。联合组药物直接相关的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28.6% vs 7.7%)。体外药敏结果显示,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肿瘤抑制率更高。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结果显示,与PDFI短者(<2个月)相比,LTR在长期有效的患者(PDFI≥2个月)中更高。结论: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安全性好,积液中高LTR比值提示良好预后。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Watson for Oncology在中国乳腺癌辅助诊治中的应用与医生MDT诊治的一致性,以及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和晚期乳腺癌患者40例。由乳腺癌MDT团队确定的治疗方案为医院方案;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Watson for Oncology 17.10版给予的治疗方案为Watson方案,评估两者方案的一致性并解析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医院方案与Watson方案一致共计101例,占76.51%。其中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方案一致分别为73例和28例,分别占79.35%和70.00%。医院方案在Watson方案中的绿色推荐方案49例,占37.12%;橙色考虑方案52例,占39.39%;粉色不推荐方案26例,占19.70%;医院方案另有5例方案不在Watson方案中,占3.79%。Watson方案与医院方案在组织学Ⅲ期的患者中一致率最高,达到95.00%,三阴性乳腺癌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表现出最高的一致率,分别为86.67%和100%。早期Luminal A和晚期HER2阳性型的医院方案在Watson绿色推荐方案占比较低,仅27.27%和0%。早期乳腺癌差异原因包括中低危复发风险的11例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环磷酰胺(TC方案)和2例患者应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EC方案),而Watson方案推荐为阿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AC-T方案)和CMF方案(国内很少应用的方案)。HER2阳性不一致的是Watson推荐CMF+曲妥珠单抗方案,而医院方案考虑心脏毒性小而治疗疗效与AC-TH相似的TCb H方案。晚期不一致原因是CDK4/6抑制剂未在国内上市应用等。结论:医院方案和Watson方案在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和晚期一线治疗中一致性较好,但组织学分期和分子分型影响医院方案与Watson方案的一致率,需要实现本地化优化辅助治疗方案。
文摘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京大戟治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获取京大戟的化合物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筛选乳腺癌疾病靶点,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关键化合物-疾病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图;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利用Bioconductor平台进行生物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Gene and Genome Encyclopedia,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与疾病靶点有关的京大戟关键化合物共7个,其主要通过调控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GSK-3β)、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4、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2,PTGS2)、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oceptor Beta 2,ADRB2)、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雌激素受体2(Estrogen Receptor 2,ESR2)等靶基因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乳腺癌相关通路等来发挥治疗乳腺癌作用。结论:京大戟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实现抗乳腺癌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