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被引量:287
1
作者 徐嘉炜 马国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16-324,共9页
1980—1990的十年间,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和参考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对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地质成果,论述了该断裂带的范围、性质、产状、结构、形成时间、断裂两侧的水平位移、两侧地块的对比及其成矿作用等。
关键词 郯庐 断裂带 断层岩 平移断层
下载PDF
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 被引量:91
2
作者 徐嘉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介绍了走滑断层作用研究前缘的若干主要方面。认为普遍使用走滑断层的术语外,在大陆上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使用平移断层。强调了单剪机制对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作用,并评论了X破裂的纯剪理论。基于我国郯庐断裂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走... 介绍了走滑断层作用研究前缘的若干主要方面。认为普遍使用走滑断层的术语外,在大陆上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使用平移断层。强调了单剪机制对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作用,并评论了X破裂的纯剪理论。基于我国郯庐断裂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走滑断层作用的若干新概念。指出剪曲(牵引)构造不同于雁列褶皱。认为中国地质学家从地质力学研究走滑断层的旋转构造已有卓绝的成就,只要同世界科学接轨,就会获得新的巨大生命力。文中描述了确定位移的方法,提出平移幅度与错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了剪切热在大陆构造中的作用,提出走滑剪切带演化中剪切变形-断裂动热变质-重熔岩浆作用旋回。讨论了剪切成矿作用及已成矿体、矿带的走滑错移及变形。划分了三种基本走滑盆地类型及论证了大陆浅源走滑型地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平移构造 剪切热 成矿作用 走滑盆地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68
3
作者 徐嘉炜 朱光 +2 位作者 吕培基 郑学信 孙世群 《安徽地质》 1995年第1期1-12,共12页
郯庐断裂带经过长期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但在年代学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及缺乏严格定时的证据,尤以确定走滑剪切运动的时限争纷更甚。走滑剪切运动是一个非瞬间又非均匀的过程。依据作者近年内进行的专门工作及现有的各种材料,从地... 郯庐断裂带经过长期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但在年代学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及缺乏严格定时的证据,尤以确定走滑剪切运动的时限争纷更甚。走滑剪切运动是一个非瞬间又非均匀的过程。依据作者近年内进行的专门工作及现有的各种材料,从地质年代学及同位素年代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晚侏罗世末期(140Ma左右)开始产生剪切破裂井大规模左行平移,直至早白垩世晚期(110Ma左右)又有一次重要的走滑剪切运动。左行走滑运动延续约30Ma。随后郯庐断裂带进入以伸展为主的构造运动。从始新世中期(45Ma左右),它又转化为多次受挤压兼小幅度右滑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年代学 走滑剪切 同位素
下载PDF
中华黄蜡石的地质学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嘉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2-885,共4页
文章首次研究了黄蜡石中的一系列构造,特别论述了气泡构造的重要性,例如麻脸构造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蜡石仅分布在华南地区扬子板块的外缘,它们由海槽中化学成因的硅质岩所组成,形成于晚震旦世;它们的生成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黄蜡石形... 文章首次研究了黄蜡石中的一系列构造,特别论述了气泡构造的重要性,例如麻脸构造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蜡石仅分布在华南地区扬子板块的外缘,它们由海槽中化学成因的硅质岩所组成,形成于晚震旦世;它们的生成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黄蜡石形成以后,又遭受轻度变质作用及以后的风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蜡石 硅质岩 扬子板块 海底火山作用 气泡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东南陆缘弧活动与地震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嘉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7-443,共7页
陆缘弧系是北西滨太平洋区岛弧系后面主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其与岛弧在形态及运动学上有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特点.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弧的前弧及其两翼走滑带的活动控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强震活动.前弧出现挤压逆冲型地震,两翼则呈现走滑... 陆缘弧系是北西滨太平洋区岛弧系后面主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其与岛弧在形态及运动学上有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特点.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弧的前弧及其两翼走滑带的活动控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强震活动.前弧出现挤压逆冲型地震,两翼则呈现走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强震 陆缘弧 太平洋 地震
下载PDF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讨论 被引量:55
6
作者 徐嘉炜 朱光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郯庐断裂带是世界上具有数百km位移的最大的大陆走滑断层之一。作者评论了当前研究者提出的将其作为大陆内平移断层、地缝合线-边界转换断层、大陆内转换断层以及碰撞嵌入构造等四种模式。从断裂带的形态与规模,两侧地块的可对比性... 郯庐断裂带是世界上具有数百km位移的最大的大陆走滑断层之一。作者评论了当前研究者提出的将其作为大陆内平移断层、地缝合线-边界转换断层、大陆内转换断层以及碰撞嵌入构造等四种模式。从断裂带的形态与规模,两侧地块的可对比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平移时间,北突的苏北地块为碰撞后左行平移的结果,以及断裂尾端附近大别山带的压缩等,作者认为郯庐断裂带为西北环太平洋边缘内侧的平移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模式 平移断面 太平洋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1
7
作者 朱光 王道轩 +3 位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徐嘉炜 牛漫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 ,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 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 ,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伸展活动 伸展时间 动力学背景 伸展盆地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68
8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2 位作者 刘国生 李双应 虞培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裂的对冲控制而成为双向压陷型盆地。在象山群下段(J_1)沉积时,由于江南隆起带的强烈抬升,沿江前陆盆地向北迁移。至象山群上段(J_2)沉积时,沿江前陆盆地开始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小盆,直到消亡。沿江前陆盆地中黄马青群(T_3h)与下伏地层、象山群(J_(1-2)x)与黄马青群及象山群与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代表了前陆发生了3次强烈的挤压变形,也反映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3次强烈的碰撞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沿江 前陆盆地 陆陆碰撞 扬子板块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00
9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2 位作者 刘国生 李双应 虞培玉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3-79,共7页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印支—早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时,使造山带南部的下扬子地区成为前陆变形带。下扬子前陆变形带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南运动,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北运动,总体呈两套对冲的逆冲...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印支—早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时,使造山带南部的下扬子地区成为前陆变形带。下扬子前陆变形带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南运动,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北运动,总体呈两套对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长江以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华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碰撞,长江以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沿江南隆起带的板内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变形 逆冲推覆构造 下扬子地区 动力学 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被引量:113
10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孙世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2-456,共5页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这一平移时代与太平洋的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平移时代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汉林 沈扬 +1 位作者 丁晓 徐嘉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5-290,共6页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部 盆岭构造 新生代 中国 构造特征
下载PDF
一个中生代的拉分盆地——宁芜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被引量:39
12
作者 姜波 徐嘉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14-322,共9页
宁芜盆地是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中沿方山—南陵左行剪切断裂发育的中生代拉分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消亡于晚白垩世。根据宁芜盆地的构造变动、沉积建造、火山及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等特点,文中提出了宁芜拉分盆地的生成及演化模式,并将宁... 宁芜盆地是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中沿方山—南陵左行剪切断裂发育的中生代拉分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消亡于晚白垩世。根据宁芜盆地的构造变动、沉积建造、火山及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等特点,文中提出了宁芜拉分盆地的生成及演化模式,并将宁芜拉分盆地的发展分为:(1)萌芽期——盆地核;(2)年轻期——“S”型盆地;(3)成熟期——菱形盆地和(4)消亡期——最终发展四个演化阶段。宁芜拉分盆地以具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为特征,特别是“S”形盆地末期,由于碱性的中基性次火山岩的侵入,形成了宁芜地区重要的玢岩铁矿。宁芜拉分盆地的构造应力场随着盆地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盆地内的拉张区逐渐扩大,在最终发展阶段这种拉张作用已遍及整个盆地。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NNE—NE向的拉张应力比NWW—NW向的挤压应力大数倍,宁芜拉分盆地正是在这种强大的拉张应力作用下得以形成及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盆地 主断裂 玢岩铁矿
下载PDF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胶北蓬莱群板岩中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1 位作者 FleycherCJM FichesWR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2-49,共8页
应用伊利石结晶度测量和X射线衍射矿物学分析,确定了胶北蓬莱群板岩中的变质作用。
关键词 X射线衍射 变质作用 蓬莱群 板岩
下载PDF
鲁东胶北地区的变形与变质演化史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本文依据在烟台-蓬莱-栖霞地区的详细构造与变质研究,分析胶北地区太古代以来的变形与变质演化历史及其意义.继太古代胶东群形成之后的胶东事件,在胶东群中造成了第一期的南北向构造和同构造麻粒岩相高级区域变质.于粉子山群沉积... 本文依据在烟台-蓬莱-栖霞地区的详细构造与变质研究,分析胶北地区太古代以来的变形与变质演化历史及其意义.继太古代胶东群形成之后的胶东事件,在胶东群中造成了第一期的南北向构造和同构造麻粒岩相高级区域变质.于粉子山群沉积之后、大致17亿年前发生的粉子山事件使胶北地区基底最后固结.这期造山事件在基底中产生了广泛的平缓变形面理、褶皱及同构造角闪岩相区域变质.晚石炭世的蓬莱事件,以北北东一南南西向挤压造成了蓬莱群及基底中普遍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褶皱及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胶北地区的后蓬莱事件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京向膝折和褶皱,并未伴生区域变质.这一变形事件可能是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或侏罗纪燕山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事件 粉子山事件 变形 变质 胶北地区
下载PDF
胶北蓬莱群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1 位作者 W.R.Fitches C.J.N.Fletch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8-172,共15页
位于胶北带的蓬莱群是鲁东残留于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 上唯一的盖层。其沉积时代和变形、变质时代过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 题。本文报道并解释了从蓬莱群板岩中新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伊 利石-全岩对Rb-Sr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 位于胶北带的蓬莱群是鲁东残留于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 上唯一的盖层。其沉积时代和变形、变质时代过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 题。本文报道并解释了从蓬莱群板岩中新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伊 利石-全岩对Rb-Sr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 在对样品的构造、变质研究和伊利石结晶度、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 镜分析的基础上,所得473±32Ma(奥陶纪)的全岩Rb-Sr年龄被解 释为蓬莱群遭受埋藏变质的中止时间。因此蓬莱群是老于奥陶纪的地 层。蓬莱群的第一期褶皱和同构造低绿片岩相变质(即蓬莱运动),发生于299±4Ma以前,即晚石炭世。处于华北板块南缘上胶北带的蓬莱运动,是华北和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以东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这一碰撞事件在秦岭-大别山-胶南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板块南缘带中都造成了近南北向挤压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区域大地构造 蓬莱群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内盖层的剪切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沂沭断裂带内晚元古代至古生代益层变形的详细研究,发现这套盖层遭受了明显的顺层左旋走滑剪切变形。这期盖层变形是与沂沭断裂带基底中北北东走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同期形成的。它们是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大规模左行平移运动在不同层次... 通过沂沭断裂带内晚元古代至古生代益层变形的详细研究,发现这套盖层遭受了明显的顺层左旋走滑剪切变形。这期盖层变形是与沂沭断裂带基底中北北东走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同期形成的。它们是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大规模左行平移运动在不同层次上所造成的不同产物。这套益层的变形及其特征证明了郯庐断裂带大平移发生在中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变形 盖层 断裂带 构造意义
下载PDF
组配型长柄假体在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远青 徐嘉炜 +2 位作者 张经纬 李慧武 朱振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5期403-407,共5页
背景:目前对于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尤其是伴有严重骨缺损的病例尚无统一治疗方法。目的:探讨组配型长柄假体在治疗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组配型长柄假体治疗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采用Harri... 背景:目前对于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尤其是伴有严重骨缺损的病例尚无统一治疗方法。目的:探讨组配型长柄假体在治疗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组配型长柄假体治疗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通过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假体稳定性和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25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4.0±16.2)个月(12-84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2.3±6.2)分(7-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2±5.0)分(70-91分)(P〈0.01)。骨折全部愈合,无假体松动断裂,术后出现脱位和感染各1例。结论:采用组配型长柄假体治疗不稳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假体失效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中段应变和位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浚远 徐嘉炜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419-422,共4页
通过横穿郯—庐断裂中段——沂沐断裂带基底剪切带的应变测量和分析,获得了其剪应变函数和位移函数。
关键词 应变函数 位移函数 断裂带
下载PDF
密山—抚顺断裂带西南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郝建民 徐嘉炜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本文在阐述郯庐断裂带北延重要分支密山—抚顺断裂带西南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对该断裂带中、新生代不同尺度构造形迹分别进行研究。分折了与该断裂带有成因联系的大、中型伴随构造反映主干断裂活动时限及应力场方向的情况... 本文在阐述郯庐断裂带北延重要分支密山—抚顺断裂带西南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对该断裂带中、新生代不同尺度构造形迹分别进行研究。分折了与该断裂带有成因联系的大、中型伴随构造反映主干断裂活动时限及应力场方向的情况。并结合节理统计、岩组分析资料,得到一个统一的、有联系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即燕山早期该断裂带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σ_1方向为近 SN 向(NE10°±10°);燕山晚期σ_1为北东向(NE50°±10°);喜山期σ_1为近 EW 向(NE90°±10°)。作者认为该断裂带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规律与板块运动存在着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构造 应力场 演化 新生代
下载PDF
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与应变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汉林 付万德 徐嘉炜 《湖南地质》 1998年第2期85-90,共6页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该带)的分带、变形特征、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对该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该带的应变程度和位移量,并探讨了该带的成因及演化...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该带)的分带、变形特征、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对该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该带的应变程度和位移量,并探讨了该带的成因及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变形 成因机制 应变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