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伦社会的“情理”秩序
1
作者 徐坰遥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0,共7页
儒家共同体的伦理秩序是涵养群体成员之个人的德性,自他相互待对的德行。其德性乃知仁勇三达德,其德行乃孝悌慈三达道。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执中致和"之所当然的道理... 儒家共同体的伦理秩序是涵养群体成员之个人的德性,自他相互待对的德行。其德性乃知仁勇三达德,其德行乃孝悌慈三达道。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执中致和"之所当然的道理。儒家天下共同体的经营目标是建设太平世界。这种大同社会是通过为万人的公心实现的,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心。在公平社会里,为了自他身心的共生共存,相互沟通、共鸣、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个人有身心的内外。在上下、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交际而生存。人间事是人类本然地形成共同体,在自他的人际接触中相互行事情理。换句话说,人与人相互交流情感,"我"与"他"共同行事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义理。德性是人的性能和能力,也是能动性、可能性、自律性。德性正是《大学》中真正及而得之的"能得",还是《系辞传》中真正亲密相爱的待对的"能爱",又是《中庸》中真正使之为之的"能化"。德性常有德行同伴。德性的教化与音乐的教化性相比,又称之为德音的德化。正如在"敬义立而德不孤"和"德不孤必有邻"中所看到的,有德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德性表现为德行,作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即自他的交际关系中实行仁义礼智德目的人间事发挥其作用。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的"我"与每个人的"他"共同行事人事的群体。我自己作为一个成员尽自己的本分,他人作为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尽大众的本分。所以自他都要"一是修身"而诚身,涵养知道自己本分的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禀赋的本分是德性,乃智慧、仁德、勇气,在共同体中,"我"与"他"交流的情理秩序是孝行、悌德、慈爱。德性是能动的自律性,德行是社会的和谐力。因此知道自己的本分正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本分的原动力。孝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父母上,还应当"推己及人"扩散到社会上的大众人,这样才能"主忠信"。儒家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发的感化,而不是他律的教育。德治主义或德政重视的亦是个人的自律性。现代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基本上是源于所有方面的都市化。应当更加重视儒家的公私区分和义利之辨的意义。这种儒家的"能爱"主义折中了杨朱的"为我"主义和墨家的"兼爱"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德慧 德行 德业 社会的自律性 社会的责任
下载PDF
韩国儒学的图说学与朱子学
2
作者 徐坰遥 《朱子学刊》 2010年第1期65-83,共19页
宋朝儒学传播到高丽朝和朝鲜朝,对于韩国儒学向心性学深化发展能够产生影响有以下几个历史条件。宋学传入韩半岛是依据自生的受容,融合韩国的传统思想使其本土化乃至独立深化发展。韩国儒学将宋朝儒学的道统意识理解为孔门心法的主题&#... 宋朝儒学传播到高丽朝和朝鲜朝,对于韩国儒学向心性学深化发展能够产生影响有以下几个历史条件。宋学传入韩半岛是依据自生的受容,融合韩国的传统思想使其本土化乃至独立深化发展。韩国儒学将宋朝儒学的道统意识理解为孔门心法的主题'精一执中'的观点,按照天人无间的基调解析人的内面性之天命观念。受容了南宋时期集大成之后的朱子学。为了克服和补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难点,图说学(图书之学)得以发展。这种图说学的代表作包括朝鲜朝初期的《入学图说》、《天命图说》、《圣学十图》、《易学图说》、《道学六图》等等。五个图说坚持了视儒者之道为人伦日用之日常性常道的观点,对于一个命题的多个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整理,用剩墨揭示孔门心法的至要,进而达到从整体上的掌握。制作图表时,采用单线或黑白表示圈域的有机的、立体的方式,而非平面式图面。试图把四书五经乃至宋学的主要典籍《近思录》、《小学》包括在内,实现理论儒学与实践儒学结合的体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道学 孔门心法 天命图说 中庸学 人伦日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