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液学指标的胃癌前病变诊断模型的构建及价值
1
作者 徐夕 许叶旻 +4 位作者 李贵庆 李瑶瑶 佘强 丁岩冰 邓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多个血液学指标的胃癌前病变(GPL)诊断模型,探讨其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经上消化道肿瘤筛查确诊GPL的1142例受试者,同时以1222例正常或浅表性胃炎的受试者作为对照。采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受试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 目的构建基于多个血液学指标的胃癌前病变(GPL)诊断模型,探讨其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经上消化道肿瘤筛查确诊GPL的1142例受试者,同时以1222例正常或浅表性胃炎的受试者作为对照。采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受试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1655例,其中GPL者779例,对照者876例)和验证组(709例,其中GPL者363例,对照者346例)。比较训练组中GPL患者与对照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GPL相关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及最佳临界值,建立诊断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通过验证组进行内部验证;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模型的区分度。结果训练组中,男性、有吸烟史、饮酒史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史的受试者更易出现GPL,而对照者进食速度更快、更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和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L组的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清胃泌素-17(G-17)最佳临界值依次为0.34×109/L、46.55 fL、0.23、3.98 pmol/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L组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的最佳临界值为11.8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具有H.pylori感染史、RDW-SD>46.55 fL、PGR<11.80和G-17>3.98 pmol/L是GP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在训练组中,诊断模型的AUC=0.762(95%CI:0.739~0.785,P<0.001),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68.5%。将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AUC=0.719(95%CI:0.681~0.756,P<0.001),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52.6%,提示该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结论基于RDW、PGR、G-17和H.pylori感染史建立的GPL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以帮助早期识别GPL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胃癌指标 红细胞分布宽度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诊断模型
下载PDF
1例乙状窦憩室封闭治疗搏动性耳鸣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惠荣 徐夕 《全科护理》 2013年第28期2684-2685,共2页
耳鸣为临床常见症状,搏动性耳鸣是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血管脉搏搏动样耳呜声,耳鸣与心律节律同步,临床较少见。搏动性耳鸣分为动脉性和非动脉性2种,前者包括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瘘;后者包括颈静脉耳鸣、心输出量增加、颅内压增高、颅... 耳鸣为临床常见症状,搏动性耳鸣是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血管脉搏搏动样耳呜声,耳鸣与心律节律同步,临床较少见。搏动性耳鸣分为动脉性和非动脉性2种,前者包括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瘘;后者包括颈静脉耳鸣、心输出量增加、颅内压增高、颅内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异常。2012年9月我院收治1例因乙状窦憩室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病人,局部麻醉下通过以骨蜡封闭乙状窦憩室后耳鸣立即消失。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封闭 搏动性耳鸣 护理
下载PDF
基于专科急症探讨患者安全实践模式
3
作者 张惠荣 李会琴 +1 位作者 徐夕 田翀 《河南中医》 2014年第B11期190-191,共2页
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耳鼻咽喉急症较多,病情危急,来势凶猛这一专科化特点及紧迫性,根据患者安全目标与安全管理模式等分析专科常见急症种类、设计专科急症药品检查与存储、急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实践流程、规范专科抢救... 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耳鼻咽喉急症较多,病情危急,来势凶猛这一专科化特点及紧迫性,根据患者安全目标与安全管理模式等分析专科常见急症种类、设计专科急症药品检查与存储、急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实践流程、规范专科抢救仪器保管方法、总结信息化工作方式与急症围手术期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实施护士对急症病人互动式交接班,探讨安全管理实践策略,提出安全管理新思路,提高专科急症安全管理效能,减少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保障患者就诊及住院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讨 专科急症 安全 实践模式
下载PDF
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并发鼻出血病人的护理
4
作者 徐夕 《全科护理》 2019年第2期255-256,共2页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也称Osler-Weber-Rendu病,是一种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壁的发育异常,基本病理变化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小...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也称Osler-Weber-Rendu病,是一种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壁的发育异常,基本病理变化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血管壁变薄,有的部位仅由1层血管内皮细胞所组成,周围缺乏弹性结缔组织支撑。典型的病变为皮肤和黏膜出现鲜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毛细血管或小血管扩张,直径1~3mm,病变呈针尖状、小结节状、团块状或者血管瘤形状,加压后颜色消失,常见于手、脚、面部、口腔、鼻腔及消化道等部位。扩张的血管可发生自发性出血或者轻微创伤后出血,常为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常以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而就诊。本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支持治疗。鼻出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及多发的急重症之一[1]。通常是指鼻腔出血经前鼻孔流出或者经后鼻孔流至咽部。出血量多少不等,轻者仅为涕中带血或倒吸血涕,严重者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2]。现将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并发鼻出血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护理
下载PDF
激光辐照生物细胞时热累积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娜 徐夕 +2 位作者 曹超杰 郭伟楠 宋世德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298-302,共5页
光热效应是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时发生的重要效应之一,但其产生、传输和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晰。激光辐照生物细胞时,温度是衡量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生物细胞中温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细胞的多种物理特性,在l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作... 光热效应是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时发生的重要效应之一,但其产生、传输和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晰。激光辐照生物细胞时,温度是衡量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生物细胞中温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细胞的多种物理特性,在l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作用。建立了激光辐照生物细胞时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热传输方程,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并分析了激光辐照生物细胞时的热累积现象。拟合并分析了不同斩波周期下生物细胞的温度变化过程,并拟合出斩波周期为0.1s、辐照时间为0.2s时出现的两次温升、两次温降方程。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斩波频率达到一定值时才会出现热累积现象;同一激光辐照细胞热模型到达的最高温度与激光的斩波频率有关,激光斩波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热效应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光学 光热效应 热累积 有限元软件 斩波频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