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浅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 1
-
-
作者
徐多云
-
出处
《魅力中国》
2014年第6期98-98,共1页
-
文摘
布莱希特的戏剧革新造就了一个斩新的演剧体系,他多方面的实践都是围绕使戏剧哲理化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他的审美理想是使戏剧能够帮助观众批判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怎样实现这一点呢?根本的一条是要使观众在观赏戏剧时保证清醒的理智,打破舞台与观众间的感情融合,即让理性的思考多、以至取代感情共鸣。这一见解比易卜生当然彻底得多。
-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
认识世界
审美理想
改造世界
戏剧
哲理化
观众
-
分类号
I053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浅论易卜生的“讨论”技巧
- 2
-
-
作者
徐多云
-
出处
《魅力中国》
2014年第5期99-99,共1页
-
文摘
戏剧作用观众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传统的戏剧的回答是:感情。自古希腊以来,戏剧历来强调的是以情感人。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的效果时曾说:“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特别能给的感觉快感”。而“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①。这一观点在两千多年戏剧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可是,从十八世纪未开始越来越多的戏剧家却再也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仅仅与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了,肖伯纳甚至下了这样的断言:“寓有议论的戏剧是现代戏剧,而仅有动人场面的戏剧则是过时的戏剧”②。一百多年来,西方戏剧家们在诉诸观众理智这一点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使得戏剧哲理化的倾向在世界戏剧变革的大潮流中保持着一个强劲的势头,同时创造了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于今天戏剧观念的讨论是有借签与启示作用的。
-
关键词
“讨论”
易卜生
技巧
戏剧家
艺术实践
亚里斯多德
以情感人
《诗学》
-
分类号
I533.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农村中学“10+20+15”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 3
-
-
作者
徐多云
-
机构
安徽省颍上县庙台中学
-
出处
《快乐阅读》
2015年第20期8-8,共1页
-
文摘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而"10+20+15"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具体而言也就是课堂的前10分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中间的20分钟教师进行答疑,学生也参与其中,并非只有学生被动的接受。最后的15分钟是达标练习,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
-
关键词
自主
答疑
达标
-
分类号
G633.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人文素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 4
-
-
作者
徐多云
丁关东
-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庙台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实验小学
-
出处
《中华少年》
2015年第25期44-45,共2页
-
文摘
具备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良好教育的表现,如何通过中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本文分别就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论述,希望能通过具有人文气息的中学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
分类号
G633.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