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间冰期ENSO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天澳 巫明娜 张仲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9-1009,共11页
末次间冰期的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比现今高0~2℃,这一增温幅度与未来预估的增温幅度相当。因此,末次间冰期气候往往被认为是未来气候的一个类比。本研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开展末次间冰期模拟,并进一步讨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 末次间冰期的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比现今高0~2℃,这一增温幅度与未来预估的增温幅度相当。因此,末次间冰期气候往往被认为是未来气候的一个类比。本研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开展末次间冰期模拟,并进一步讨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5 m和10 m时末次间冰期的ENSO海温变率。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末次间冰期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海表面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普遍偏低,这与地质记录重建基本一致。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模拟的末次间冰期El Niño事件强度偏弱,极端El Niño事件偏少;而La Niña事件强度偏强,极端La Niña事件偏多;随着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变化,表现为小于0.5℃的海温异常出现的频率减少,而大于0.5℃的海温异常出现频率增加,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会使海温的异常更加明显,但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ENSO事件的频次及平均强度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全球海平面上升 ENSO
原文传递
1928年至1929年中国东部的严重干旱 被引量:4
2
作者 黎永杰 张仲石 徐天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1928~1929年夏季,中国北方(34°~45°N,106°~122°E)和华南(20°~30°N,106°~122°E)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此次旱灾是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由于早期观测资料缺乏,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此次旱灾形成机... 1928~1929年夏季,中国北方(34°~45°N,106°~122°E)和华南(20°~30°N,106°~122°E)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此次旱灾是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由于早期观测资料缺乏,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此次旱灾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诊断分析了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过去千年试验中1928年和1929年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1928年与1929年夏季中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空间分布与历史记录重建非常相似;即1928年夏季,降雨集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而1929年夏季,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降雨偏少。重建和观测资料证实NorESM1-F能够较好地模拟中高纬海表面温度异常;同时,模拟结果显示,这两年夏季北大西洋高纬地区以及北美西海岸的海表面温度偏高是造成这两年干旱的控制因素之一。它激发出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遥相关波列。1928年夏季,明显的正位相欧亚遥相关,导致东亚大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东亚夏季风减弱,并最终导致1928年夏季降水异常减少;而1929年夏季,中纬度的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SRP)使200hPa南亚高压加强东伸、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正位势高度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导致长江流域降雨增多,中国北方和华南地区降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海表面温度异常 遥相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原文传递
新洲降水现象综合质控算法优化研究
3
作者 汪洲 杨栩 +3 位作者 喻红银 陈平华 徐天澳 曾鸣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6期1637-1646,共10页
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于2017年9月开始启用DSG5型降水现象仪。从日常实际观测结果来看,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观测还是存在判识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新洲降水现象综合判识一直使用的是统一下发的质控算法,未进行过本地化的优化处理。而对于不同... 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于2017年9月开始启用DSG5型降水现象仪。从日常实际观测结果来看,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观测还是存在判识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新洲降水现象综合判识一直使用的是统一下发的质控算法,未进行过本地化的优化处理。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其质控算法适应性会有差别,为进一步提高新洲降水现象自动识别准确率,本文利用新洲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现象平行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基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在开展降水现象人工观测时,同时会关注当前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向、风速以及降水量,而且观测人员会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结合上述气象要素来综合判断具体的天气现象类型。本文将人工观测综合感知的方法与仪器可以实现的自动观测要素相结合,通过分析台站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结果与仪器自动观测的各类气象要素对比数据,提出了雨、毛毛雨、雪、雨夹雪四种现象的优化算法模型。The Xinzhou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began using the DSG5-type precipitation phenomenon instrument in September 201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actual observation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issues with the accuracy of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has always relied on a standardized quality control algorithm that has not undergone localized optimization. However, the adaptability of quality control algorithms can var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in Xinzhou, this paper utilizes parallel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Xinzhou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I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ersonnel, when conducting manual observations of precipitation phenomena, also pay attention to current relative humidity, air temperature, wind direction, wind speed,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 Moreover, observers use their accumulated experie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fore mentione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judge specific weather phenomenon typ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from manual observations with the automatic observation elements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the instruments. By analyzing the comparison data between the weather phenomenon results from manual observations and the various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rom automated observations, it proposes optimized algorithm models for four types of phenomena: rain, drizzle, snow, and sl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现象 综合质控 算法优化
下载PDF
利用大气CO_(2)浓度倍增试验探讨暖干与暖湿 被引量:4
4
作者 董曹沂 张仲石 徐天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3-1200,共8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_(2)浓度持续升高;现代观测和未来预估都显示中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然而,地质重建记录显示,温暖时期往往伴随着湿润的气候条件,与现代观测和未来预估存在明显差别。地质记录反映的是平衡态下的气候,而现代观测或...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_(2)浓度持续升高;现代观测和未来预估都显示中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然而,地质重建记录显示,温暖时期往往伴随着湿润的气候条件,与现代观测和未来预估存在明显差别。地质记录反映的是平衡态下的气候,而现代观测或未来预估反映非平衡态下的气候变率。这一古气候与现代气候研究的差别,可能和气候态有关,但目前仍缺少深入研究和合理解释。文章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开展大气CO_(2)浓度倍增的瞬变试验和平衡态试验,并用Sc-PDSI(Self calibrating-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指示非平衡态条件下和平衡态条件下中国的干湿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_(2)浓度的升高,无论在非平衡态还是平衡态条件下,中国的年均降水量增加;但温度升高的同时潜在蒸散发加剧,使得我国气候整体变干。上述古气候“暖湿”与现代气候“暖干”之间的矛盾,源于二者对干湿定义的差别。古气候记录显示的暖湿,主要反映环境湿度(降水量、土壤湿度、植被量)在温暖的条件下增加;而现代观测显示的暖干,揭示的是中国的气象干旱→降水减去蒸发→在温暖的条件下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干旱 NorESM 1-F 气候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