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2 位作者 郑杏雯 黄小平 李适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养殖容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数据,构建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系统特征,并估算了该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红树林种植-养殖... 养殖容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数据,构建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系统特征,并估算了该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生态通道模型由14个功能群构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05。系统内各营养级间的平均能流效率为6.9%,其中7.2%来自碎屑,6.6%来自于初级生产者,能流转化效率低的原因在于系统大部分能量回流至碎屑,表明系统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的特征统计学参数: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8.021,结合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43)、Finn'循环指数(FCI=0.26)和能流平均路径(MPL=2.139),综合表明该生态系统尚处于发育初期。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本研究定义养殖生态容量为不显著改变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或能流通量时的最大现存量。结果表明,系统中尼罗罗非鱼、草鱼、鲢和鳙的养殖生态容量分别为5.82t/hm2、1.81t/hm2、2.62t/hm2和4.76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通道模型 能量流动 碎屑路径 养殖生态容量 综合生态养殖
下载PDF
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2 位作者 林琳 徐娇娇 李纯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1-1430,共10页
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2011—2012年间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2011年8月),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808,健康状态为"好... 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2011—2012年间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2011年8月),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808,健康状态为"好",空间分布为近岸海域健康状况好于远岸海域,其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是影响该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负面因子。枯水期(2012年1月),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767,健康状态为"一般",远岸海域健康状况好于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和底栖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是影响该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负面因子。与2006—2007年相比,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正向"一般"状态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石化排污海域 大亚湾
下载PDF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养殖匹配模式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姗楠 温珊珊 +1 位作者 吴望星 何培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6-1475,共10页
2006年8~9月,在浙江象山港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养殖网箱中吊养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生态修复研究。通过45d内的平面监测、定点跟踪监测和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该网箱养殖区水体呈... 2006年8~9月,在浙江象山港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养殖网箱中吊养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生态修复研究。通过45d内的平面监测、定点跟踪监测和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该网箱养殖区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状态指数(E)为32.00,其营养盐分布由高浓度的中心区向周围150m非养殖水域扩散;真江蓠对养殖区的富营养化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江蓠生态修复区及其相邻网箱中水体PO4-P、NO2-N、NH4-N和NO3-N含量显著低于非修复区(P〈0.01),修复区海水PO4-P、NO2-N、NH4-N和NO3-N浓度比非修复区分别降低22%~58%、24%~48%、22%~61%和24%~47%。养殖真江蓠45d后,修复区水体DO浓度和透明度显著高于非修复区(P〈0.05),DO平均提高28%,透明度平均提高30%;而修复区水体Chl-a浓度显著低于非修复区(P〈0.05),平均降低49%。通过建立基于N平衡的鱼藻生态养殖模式,每收获1kg花鲈至少需要匹配江蓠4.7 kg wetwt才可实现对鱼类排放N的完全吸收。因此网箱内栽培江蓠的混合生态养殖模式,可平衡因经济动物养殖所带来的额外营养负荷,有利于实现动物养殖环境的自我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 鱼类网箱养殖 生态修复 生态养殖 IMTA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网络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何培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65-2072,共8页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浮游动物、植食性浮游动物、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该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能量流动分析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90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9.4%,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9.8%,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9.6%。经生态网络分析,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57%,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3%,生态系统特征参数: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率(FCI)和系统聚合度(A)值分别为2.672、0.25、0.315,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发育时期。该研究为首次利用Ecopath模型分析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旨在为富营养化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围隔海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通道模型 生态网络分析
下载PDF
红树林水生动物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李适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生态敏感带,其根系为生活于潮间带高度异质环境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境:藻类、双壳类、甲壳类等大量附生于红树根部;红树的呼吸根、支柱根、树干、倒落的枝条和残骸等,与沉积物形成的松软基质为大量...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生态敏感带,其根系为生活于潮间带高度异质环境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境:藻类、双壳类、甲壳类等大量附生于红树根部;红树的呼吸根、支柱根、树干、倒落的枝条和残骸等,与沉积物形成的松软基质为大量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根部结构间的空隙成为虾类、蟹类和鱼类等游泳动物的优良避难所和索饵场。红树林凋落物以碎屑形式进入食物网,连同浮游植物、附生藻类和底栖微藻等,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为红树林区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可见,食物来源丰富、隐蔽性强、捕食压力低等特点使得红树林成为水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许多水生动物选择在其中度过部分或完整生活史。另外,红树林也是重要经济动物(鱼、虾、蟹类)的育苗场,为近岸鱼类种群的补充和渔业活动提供支持。为合理开发红树林区渔业和有效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从生境价值、凋落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贡献等方面总结了红树林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将红树林的栖息地功能从其它河口、近岸栖息地中分离出来,甄别不同栖息地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栖息地功能 水生动物 食物网 渔业价值
下载PDF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尼罗罗非鱼的食源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2 位作者 黄洪辉 黄小平 李适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滩涂红树林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大规格尼罗罗非鱼的食物来源。镜检结果表明,红树种植塘和无红树的对照塘中尼罗罗非鱼的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无机碎屑、底栖微藻、植物凋落物...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滩涂红树林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大规格尼罗罗非鱼的食物来源。镜检结果表明,红树种植塘和无红树的对照塘中尼罗罗非鱼的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无机碎屑、底栖微藻、植物凋落物、浮游生物、腹足类、双壳类和泥土组成,摄食习性和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密切关系。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红树塘中罗非鱼的主要饵料为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和植物凋落物,这3种食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依次5%~55%、10%~40%和15%~26%,而对照塘中这3者的比例依次为8%~64%、25%~55%和1%~12%。可见,无论在红树塘还是对照塘中,有机碎屑对尼罗罗非鱼食物组成的贡献比例都超过50%,表明尼罗罗非鱼是典型的碎屑食性鱼类。此外,栖息地生境的红树植物、盐沼植物和浮游植物,也是尼罗罗非鱼消化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 食源 碳氮稳定同位素 胃含物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徐姗楠 杨玉滔 +2 位作者 粟丽 龚玉艳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3,共8页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细胞丰度 珠江口南沙海域
下载PDF
海藻颗粒流化床燃烧后灰孔隙结构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姗楠 王爽 +2 位作者 王谦 姜秀民 吉恒松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6,共6页
在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大型海藻颗粒(条浒苔与马尾藻)在流化床内的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条浒苔颗粒能够稳定燃烧,而马尾藻颗粒结渣严重.针对海藻原样和流化床燃烧后收集的底灰,进一步利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进行孔隙结构分析,结... 在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大型海藻颗粒(条浒苔与马尾藻)在流化床内的燃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条浒苔颗粒能够稳定燃烧,而马尾藻颗粒结渣严重.针对海藻原样和流化床燃烧后收集的底灰,进一步利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进行孔隙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后灰比原样孔隙增多,孔隙率从21.01%增大到49.74%;内部孔隙扩张,孔容积和比表面积增大.通过分形分析可知,海藻原样表面光滑,燃烧后灰表面粗糙不规则.燃烧后海藻灰具备多孔结构,可以考虑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生物质 流化床 燃烧 固体灰 孔隙结构分析
下载PDF
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4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周林滨 柯志新 李纯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粒径级,最高峰值均位于3~4粒径级。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线陡峭及曲率降低主要是少量粒径大的常年定居性鱼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季节洄游性鱼类鳗鲇(Plotosus lineatu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以及粒径范围减小造成的。从沿岸、中部和湾口等3个区域来看,春季,沿岸海域曲率最大,湾中部海域次之,湾口海域最小;秋季,湾口海域曲率最大,沿岸海域次之,湾中部海域最小。沿岸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大量粒径小的当年生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幼鱼出现造成;中部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少数粒径较大的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boro)和常年定居种龙头鱼的出现造成;湾口海域曲率升高主要是有少数粒径大的龙头鱼的出现造成。可见,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补充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对鱼类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ABC曲线表明,春、秋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量粒径谱 ABC曲线 大亚湾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何培民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236,共5页
根据1933年到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97~2004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 根据1933年到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97~2004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关因子对赤潮发生频率影响的关联序为:海水养殖产量(0.703)>海水养殖面积(0.699)>工业废水(0.689)>生活污水(0.688)>生活COD(0.679)>总悬浮颗粒物(0.675)>工业COD(0.672)>降雨量(0.671)>粉尘(0.669)>烟尘(0.668)。可见,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中海洋养殖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率的主要诱因,陆源污染和大气湿沉降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频率 营养物质 灰色关联 浙江近海
下载PDF
我国赤潮频发现象分析与海藻栽培生物修复作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徐姗楠 何培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4-561,共8页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main events and present status of red tide(HAB,harmful algal blooms) along China coast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and presented.It showed that the HAB’s frequency and scale,number of HA...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main events and present status of red tide(HAB,harmful algal blooms) along China coast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and presented.It showed that the HAB’s frequency and scale,number of HAB species,percentage of toxic HAB events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s to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have sharply increased in China since 1960’s.Eutrophication was key factor for high occurrence of red tide.In this paper,main causes of frequent HAB occurrence along China coast was discussed.Many factors might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which included weather,climate,coastal current,tidal current,water temperature,salinity,hydrodynamic and nutrient conditions,trace metals and the variation of biological environment.Numerous evidenc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reveale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increases in nutrient loading and the occurrences of high biomass blooms.Eutrophicatio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that involved in high occurrence of HAB.The main sources of nutrients potentially stimulating HABs included terrestrial runoff,aquaculture self-pollution,atmospheric deposition,sea projects and other pollution events in the ocean.Studies showed that the input from land contaminations and the self-pollution of marine aquaculture accelerated eutrophication in coastal waters and were also important impact factors on red tide.Researches suggested that nutrient composition could affec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HABs.The changes in nutrient supply ratios,primarily N∶P,often resulted in shifts in red tide species composi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ysts and formation of HAB wa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ransformation of cyst and vegetative cell,the effects of trace elements and other organic substances on the occurrence of HAB were presented also.It indicated that the nutrient control c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d tide occurrence.Seaweed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decreasing marine eutrophication.Amo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red tide controlling studied,seaweed biomas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 cost saving,low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and impurity factors,the possible contaminant recovery from the biomaterial and its elevated adsorption capacity.Cultivated seaweeds have very high rates of productivity higher than that of seaweed in its natural habits and grow well in water bodies with higher nitrogen and other nutrients.Seaweeds are able to absorb large quantitie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carbon dioxide,produce large quantities of oxygen,and have excellent effect on decreasing eutrophication.Large amounts of C,N and P are accumulated into seaweed tissues as they accumulate considerable biomass over a period of months or years depending on the cultivation season.When seaweeds are harvested,nutrients are removed from the sea area.A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inorganic nitrogen and inorganic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t Lusi Coast,Qidong County,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where there were about 270 hm2 for Porphyra yezoensis cultivation with eutrophic seawater in recent years.While during Porphyra yezoensis cultivation,from Sep 2003 to May 2004,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declined form 0.511-0.778 mg·L-1 to 0.006-0.057 mg·L-1,nitri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declined from 0.010-0.040 mg·L-1 to 0.001-0.009 mg·L-1,and nitra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declined from 0.466-0.549 mg·L-1 to 0.286-0.0568 mg·L-1,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declined from 0.024 mg·L-1 to 0.019 mg·L-1. Furthermore,during five hours,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in the seawater declined form 220.88 μmol·L-1 to 8.59 μmol·L-1 by cultivated Gracilaria lemanaiformis,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declined form 213.84 μmol·L-1 to zero by cultivated Enteromorpha clathrata.Other bioremediation mechanisms of seaweed inhibiting the red tide microalgae such as nutrients competition and allelopathic eff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生物修复 赤潮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紫菜的减数分裂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姗楠 马家海 何培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80,共5页
紫菜在分类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Phodophyceae)、红毛菜亚纲(Bangiophycid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约有134种,广泛生长在全球海岸的潮间带,其栽培生产国主... 紫菜在分类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Phodophyceae)、红毛菜亚纲(Bangiophycid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约有134种,广泛生长在全球海岸的潮间带,其栽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都有紫菜的分布,共记载过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有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属 减数分裂 栽培品种 东南亚地区 红毛菜 红藻门 潮间带 生产国
下载PDF
大型海藻在近海水域中的生态修复作用及其发展策略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姗楠 李祯 何培民 《渔业现代化》 2006年第6期12-14,共3页
阐述了我国近海水域环境富营养化和赤潮频发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要强化大规模海藻栽培对海洋富营养化进行生态修复,并建议加强海藻生物质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以促进海藻生态修复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保障我国海洋环境与渔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海藻栽培 近海水域 生态修复 生物质能源 富营养化 渔业经济
下载PDF
胶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4 位作者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蔡研聪 李纯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5-1625,共11页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 尾/km^2),春季最低(18 080 ...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 尾/km^2),春季最低(18 080 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 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小型化 人类活动 胶州湾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3 位作者 范江涛 许友伟 粟丽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8,共11页
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 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呈"单峰"型,粒径范围以2015和2018年最大(-1~9),2017年次之(-1~8);优势种组成由2015年以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为主演变为2017、2018年以短吻鲾、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等粒径级小的鱼类为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年际变化上以2015年最大,2018年次之,2017年最小;空间分布上,沿岸海域以2015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中部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口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数量-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补充比率、栖息环境及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尤其是捕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量粒径谱 粒径结构 ABC曲线 大亚湾
下载PDF
TG-MS联用分析海藻和稻壳的协同耦合热解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姗楠 王爽 +1 位作者 张喆 李纯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96-1703,共8页
采用TG-MS分析技术,对条浒苔、稻壳及条浒苔与稻壳质量比(3∶1、2∶1、1∶1、1∶2、1∶3)混合物的热解过程进行研究。条浒苔和稻壳热解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在主要挥发分析出阶段表现为放热,后者主要表现为吸热。而条浒苔与稻壳任... 采用TG-MS分析技术,对条浒苔、稻壳及条浒苔与稻壳质量比(3∶1、2∶1、1∶1、1∶2、1∶3)混合物的热解过程进行研究。条浒苔和稻壳热解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在主要挥发分析出阶段表现为放热,后者主要表现为吸热。而条浒苔与稻壳任意比例混合热解时均表现为放热,说明两者混合热解可实现能量的耦合、减少外部供给热量。两者混合后在主要热解阶段热失重速率试验值高于理论值,且在混合质量比为1∶2时提高最明显。通过热重-质谱分析可知,由于稻壳的加入,条浒苔和稻壳混合热解生成NO、NO2和SO2气体的反应受到抑制,且在混合质量比为1∶3时抑制效果最强。故条浒苔与稻壳的混合热解,并非各组分热解特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发生协同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生物质 协同耦合 混合热解 热重-联用技术
下载PDF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及在大亚湾的应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纯厚 林琳 +5 位作者 徐姗楠 戴明 黄洪辉 杜飞雁 刘永 齐占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98-1810,共13页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健康评价 春季 空间插值法 大亚湾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 被引量:25
18
作者 蔡研聪 徐姗楠 +3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江艳娥 杨长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8,共9页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了解群落结构动态。全海域共渔获574种游泳生物,以鱼类占比为最高,超过81%。IRI指数结果表明优势种是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竹鰈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而发光鲷是唯一的四季共同优势种,传统经济鱼类比重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分布上看,D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低秋高的特点;然而H'和J'均未表现季节性。从空间分布看,D高值区主要位于40 m以浅水区,而H'和J'分布格局类似,呈现均质的格局。受禁渔期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在秋季时期最为稳定,而冬季波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5 位作者 齐占会 刘永 陈丕茂 徐姗楠 黄洪辉 秦传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46-2352,共7页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资源养护 低碳渔业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袁梦 汤勇 +3 位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杨玉滔 江艳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5,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秋季 珠江口南沙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