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孟国杰 苏小宁 +3 位作者 徐婉桢 任金卫 杨永林 Nikolay V.Shestakov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70-4583,共14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 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后形变 构造活动 余震活动 震后余滑
下载PDF
基于强震和测震数据对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方向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冯蔚 刘杰 +2 位作者 罗佳宏 侯建盛 徐婉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1-341,共11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6.5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27.1°N,103.3°E),深度约12km。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是NE向昭通-鲁甸断裂系的NW向次级走滑断层。文中利用鲁甸地震50个强震台站...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6.5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27.1°N,103.3°E),深度约12km。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是NE向昭通-鲁甸断裂系的NW向次级走滑断层。文中利用鲁甸地震50个强震台站观测记录与135个测震台站观测记录,分别进行峰值加速度计算和S波辐射图案匹配,对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方向进行讨论。结果表明,"NW向"的断层方向更符合强震、测震仪器观测值,同时与地震灾害现场调查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破裂方向 峰值加速度 S波辐射图案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六盘山断裂震间闭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婉桢 孟国杰 苏小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4,共11页
综合利用1999—2013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速度场与跨六盘山断裂布设的10个GPS连续站观测剖面,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了六盘山断裂震间闭锁性质与滑动亏损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六盘山断裂震间闭锁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中断... 综合利用1999—2013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速度场与跨六盘山断裂布设的10个GPS连续站观测剖面,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了六盘山断裂震间闭锁性质与滑动亏损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六盘山断裂震间闭锁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中断裂南段的闭锁程度最强,滑动亏损速率的平均值最大,地震危险性最高;断裂北段闭锁程度弱于南段,但断层浅部的滑动亏损速率平均值最大,应变积累速度快,也具有一定的发震能力;中段闭锁程度最弱,滑动亏损速率最小,发震可能性小于南段和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块体-位错模型 闭锁程度 滑动亏损速率
下载PDF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以WJCI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宏 潘云涛 +4 位作者 伍军红 马峥 孙秀坤 徐婉桢 霍晨晓 《科技与出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7,共9页
科技期刊评价通常是基于某个数据库的引证数据,计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要想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最关键的是统计源、分类体系、指标体系设计。文章介绍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在统计源遴选方法、分类... 科技期刊评价通常是基于某个数据库的引证数据,计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要想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最关键的是统计源、分类体系、指标体系设计。文章介绍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在统计源遴选方法、分类体系、评价指标方面的设计,改变过去先有数据库、再有期刊评价的旧模式,将统计源的合理遴选放到第一步,这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及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科技期刊在当前世界期刊评价体系下的不利地位,探索世界科技期刊更加全面、合理的影响力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评价 引证数据 网络使用数据 学术影响力 网络影响力 WJCI
原文传递
GPS观测的2015年尼泊尔M_S 8.1级地震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变形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苏小宁 王振 +2 位作者 孟国杰 徐婉桢 任金卫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115-2123,共9页
2015年4月25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区的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发生了尼泊尔MS 8.1级大地震.震前GPS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显示,喜马拉雅地震带整体表现为15.94±1.82 mm/a的压缩特征,同时还具有分段活动特征.此次地震发生在速度场顺时... 2015年4月25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区的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发生了尼泊尔MS 8.1级大地震.震前GPS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显示,喜马拉雅地震带整体表现为15.94±1.82 mm/a的压缩特征,同时还具有分段活动特征.此次地震发生在速度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分界带,该处最大主压应变率的量值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并非最大.GPS观测的同震位移场揭示了尼泊尔MS 8.1级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形特征,分别有9和6个测站观测到明显的水平向和垂向同震位移,其水平分量的运动方向整体表现为南向运动,位于震中东南侧的3个测站垂直分量表现为上升,其余测站为下降.中国境内距离震中最近的5个测站的垂向同震位移显示,此次地震造成珠穆朗玛峰的沉降量约为4mm.依据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场,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方法反演震源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最大滑动量为6.84 m,滑动量较大的区域分布在加德满都附近及其以北区域的下方,这可能是造成加德满都地区具有较大破坏的原因之一,该滑动分布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利用此滑动分布模型计算的地震矩为8.21×1020 N m,对应的矩震级为MW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8.1级地震 GPS应变率场 同震位移 滑动分布 珠穆朗玛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