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探测腹膜透析管腹内段末端位置与植管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馥云 董永良 +5 位作者 宣之东 袁琛 孙文英 孔令茹 徐振娥 李丽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5期286-287,共2页
腹膜透析植管是腹膜透析的关键环节,如植管方法合理可减少漂管、疼痛、堵管、出血等植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效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典的植管方法只提到将导管末端植入真骨盆内(道格拉斯窝)即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目前尚未有... 腹膜透析植管是腹膜透析的关键环节,如植管方法合理可减少漂管、疼痛、堵管、出血等植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效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典的植管方法只提到将导管末端植入真骨盆内(道格拉斯窝)即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目前尚未有针对导管植入该陷凹的深度及其与植管并发症关系的报道,本研究应用超声探测的方法,通过测量腹膜透析直管腹内段末端与道格拉斯窝底部的距离,研究其与植管并发症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寻找更为合理的腹膜透析植管的体表定位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管 超声探测 并发症 植管 内段 导管植入 子宫直肠窝 膀胱直肠窝
下载PDF
改良体表定位腹膜透析植管法的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永良 孙馥云 +1 位作者 李淑峰 徐振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108,共2页
对2004年9月-2007年10月腹膜透析的165例患者采用改良体表定位法植管(改良组),并与2004年9月以前应用传统体表定位法植管的68例(传统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植管均获得成功,术中引流通畅,随访2—48个月,改良组透析导管机... 对2004年9月-2007年10月腹膜透析的165例患者采用改良体表定位法植管(改良组),并与2004年9月以前应用传统体表定位法植管的68例(传统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植管均获得成功,术中引流通畅,随访2—48个月,改良组透析导管机械故障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认为对腹膜透析患者应用改良体表定位植管法,安全、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植管术 机械故障率 并发症
下载PDF
对居家腹透患者护理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庞玲 徐振娥 +2 位作者 孙馥云 秦所来 孙文英 《河北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83-183,共1页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护理措施 治疗 腹膜炎 透析液
下载PDF
腹膜透析植管方法合理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永良 孙馥云 +5 位作者 袁琛 徐振娥 刘秀荷 朱庆环 张桂珍 刘艳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06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检探讨腹膜透析(PD)的手术植管方法及以脐和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做为PD植管体表切口定位标志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笔者PD手术植管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Tenckhoff PD直管,切口选择以... 目的:检探讨腹膜透析(PD)的手术植管方法及以脐和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做为PD植管体表切口定位标志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笔者PD手术植管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Tenckhoff PD直管,切口选择以耻骨联合上12~14cm,前正中线旁开2cm为体表标志,实施手术。结果:手术植管101例,手术植管均获成功,引流通畅,随访2~47个月,无漂管发生。结论:以耻骨联合上12~14cm,前正中线旁开2cm为体表标志,手术植管成功率高,术后因漂管导致引流不畅发生率低,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耻骨联合 前正中线 植管 漂管
下载PDF
腹膜透析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致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
5
作者 孙福云 董永良 +4 位作者 徐振娥 李侠 李丽华 韩立宪 孙文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急性肾小管坏死 合并症
下载PDF
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
6
作者 孙文英 徐振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869-2870,共2页
关键词 肾穿刺活检术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