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对肾动脉解剖变异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敬慈 陈克敏 +3 位作者 潘自来 饶敏 刘宵 苏文婷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6年第3期363-368,共6页
目的:探讨MR增强血管造影(CE-MRA)显示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13例肾动脉CE-MRA检查图像,包括肾动脉变异的显示情况以及分型。结果: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0.05%(64/213)和19.72%(84/426),其中肾动脉过... 目的:探讨MR增强血管造影(CE-MRA)显示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13例肾动脉CE-MRA检查图像,包括肾动脉变异的显示情况以及分型。结果: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0.05%(64/213)和19.72%(84/426),其中肾动脉过早分支发生率为6.57%(28/426),副肾动脉变异发生率为13.15%(56/426)。女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小于男性,同一患者两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常见肾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均有显示。结论:肾动脉的解剖变异可以通过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准确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肾动脉 血管造影
下载PDF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徐敬慈 汪登斌 杨利霞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脑转移瘤患者21例(共计病灶42个),随访2~8次,行DWI及MRI增强扫描,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及对侧正...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脑转移瘤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脑转移瘤患者21例(共计病灶42个),随访2~8次,行DWI及MRI增强扫描,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计算rADC值。分析肿瘤实质区治疗前rADC值或治疗前后rADC值差值(治疗后rADC值~治疗前rADC值)对疗效预测的可行性。结果:按治疗后肿瘤直径变化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肿瘤实质区治疗前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治疗前后rADC差值与下次治疗结果对照,rADC差值预测脑转移瘤治疗疗效的闽值为0.0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6%、75.00%、83.33%。经一致性检验Kappa指数为0.6696。结论:脑转移瘤实质区rADC治疗前后差值能用于预测脑转移瘤治疗效果,rADC值增高提示治疗有效,降低提示治疗无效,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相对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纹理分析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出血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敬慈 潘自来 +2 位作者 陈克敏 陈小勇 刘霄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2年第3期383-391,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出血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术前平扫图像,术区有大于或等于2级肺出血者为有出血组,0级或1级肺出血者为无/少量出血组。首先随机选取...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出血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术前平扫图像,术区有大于或等于2级肺出血者为有出血组,0级或1级肺出血者为无/少量出血组。首先随机选取100例作为训练组,采用MaZda软件,分别手动勾画出平扫肺窗图像上预穿刺路径周边的肺野作为感兴趣区(ROI),分别通过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法筛选出区分出血组及无/少量出血组最具有价值的纹理特征,然后分别采用原始数据分析(RDA)、主要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四种特征分类统计方法进行判断,结果以错判率形式表示;最后再根据得到的最优纹理参数及特征分类方法分别对另外30例图像加以验证。结果:以穿刺路径周边的肺野作为ROI时,最低错判率为11.00%(11/100),该结果出现在特征选择方法采用POE+ACC或MI,特征分类统计方法采用NDA时,以此结果进行验证的错判率分别为13.33%(4/30)和16.67%(5/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预穿刺路径周边肺野的纹理特征有助于预测CT引导下肺穿刺并发出血的风险,为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以减少肺出血并发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肺穿刺活检
下载PDF
64排螺旋定量CT骨密度测量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敬慈 许永华 李隽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145-146,149,共3页
目的研究受检者体位、内部测量参照物区域和不同测量者对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44例经Philips64排螺旋CT全腹部检查获取的仰卧位及俯卧位扫描数据,通过其EB... 目的研究受检者体位、内部测量参照物区域和不同测量者对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44例经Philips64排螺旋CT全腹部检查获取的仰卧位及俯卧位扫描数据,通过其EBW工作站骨密度测量软件,分别测定L1-L5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BMD测量方法为同一测量者分别测量仰卧位及俯卧位、同一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不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和不同测量者在同一体位选择相同内部参考物测量区。测得数据统计学处理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不同体位和不同内部参照物区域因素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测量者对BMD值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测量者可影响腰椎QCTBMD值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测量 定量CT
下载PDF
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丽娟 潘自来 +2 位作者 徐敬慈 邵丹丹 苏文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比较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2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包括:T2WI、T1WI、DWI及DCE-MRI序列,不同序列组合对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术前分期进行评估,与术后... 目的:比较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2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包括:T2WI、T1WI、DWI及DCE-MRI序列,不同序列组合对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术前分期进行评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组合对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评估的准确度。结果:常规T2WI+T1WI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度为88.3%,DCE+T2WI为97.7%,DWI+T2WI为95.3%,DCE+T2WI诊断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度要高于DWI+T2WI和T2WI+T1WI,其中DCE+T2WI与T2WI+T1WI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WI+T1WI判断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度为78.1%,DCE+T2WI为91.4%,DWI+T2WI为93.8%,DWI+T2WI与DCE+T2WI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度要明显高于T2WI+T1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T2WI与DCE+T2WI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及术前分期具有相当的准确度,诊断效能均优于T2WI+T1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期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下载PDF
卵巢蒂扭转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2
6
作者 饶敏 潘自来 +3 位作者 段娜 刘小琨 徐敬慈 孙芙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卵巢蒂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蒂扭转的临床资料与CT图像。术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部分行多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图像。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卵巢蒂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蒂扭转的临床资料与CT图像。术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部分行多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图像。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子宫均向实性肿块侧偏移,23例囊壁局限性增厚,3例囊壁均匀增厚,3例囊内渗血。其中17例患者经过CT增强扫描,12例实性成分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17例见盆腔少量积液。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多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更好地观察卵巢蒂扭转CT表现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蒂扭转 CT 诊断
下载PDF
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隽 许永华 +3 位作者 朱勇 徐敬慈 谭剑波 王大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MRI增强检查,其中44例同时行DWI检查,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ADC值。结果:增强MRI共发现病灶525个... 目的:探讨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MRI增强检查,其中44例同时行DWI检查,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ADC值。结果:增强MRI共发现病灶525个,强化类型为结节状强化(289)、环状强化(198)、片状强化(13)和环斑片状强化(25)。转移瘤病灶部位ADC值:实质区(1.136±0.320)×10-3、囊变坏死区(2.166±0.492)×10-3、周围水肿区(1.587±0.228)×10-3和正常脑实质区(0.802±0.148)×10-3,这四者间ADC值差异显著性。结论:增强MRI检查能够准确反应脑转移瘤分布、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并能检出更多MRI平扫所不能显示微小病灶,DWI检查及ADC值能反应脑转移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脑转移瘤诊断起到一定辅助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增强磁共振成像 DWI
下载PDF
应用MRI弥散成像表观弥散系数监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许永华 徐敬慈 +2 位作者 杨利霞 潘晓东 彭薇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评估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和早期监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3例原发肿瘤为胃肠道、乳腺或其他部位的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2~3周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并获得相应的ADC值。采用RECIS... 目的评估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和早期监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3例原发肿瘤为胃肠道、乳腺或其他部位的肝转移瘤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2~3周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并获得相应的ADC值。采用RECIST作为评价肝转移肿瘤化疗疗效的标准。结果在43例肝转移瘤68个病灶中,30个病灶对化疗有效,38个病灶对化疗无效,其治疗前平均ADC值分别为1.22±0.39×10-3mm2/s和1.54±0.55×10-3mm2/s(P=0.008);在治疗后2周,化疗有效组ADC值升至1.43×10-3mm2/s(P=0.005),而化疗无效则降至1.23×10-3mm2/s(P=0.13);以ADC值=1.50×10-3mm2/s为治疗有效或无效的临界点,其判断疗效的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92%,准确率为93%。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可作为预测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治疗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 被引量:2
9
作者 孙芙蓉 潘自来 +3 位作者 陈克敏 徐敬慈 饶敏 王丽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杈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 目的探讨头颅MSCT血管造影(MSCTA)对颞浅动脉(ST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VR)、MIP及CPR,观察STA是否有明显分支,记录血管杈的位置,测量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的管径,并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 88例中,80例左侧STA(LSTA)及77例右侧STA(RSTA)可见明显额支及顶支,血管杈均位于颧弓上或颧弓水平;8例LSTA及11例RSTA未见明显额支或顶支。L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26±0.39)mm、(1.71±0.25)mm及(1.74±0.26)mm;RSTA主干、额支及顶支直径分别为(2.32±0.46)mm、(1.81±0.25)mm及(1.81±0.19)mm。SVR与MIP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1,P>0.05),且均高于CPR(Z=-7.94、-7.48,P均<0.01)。2名诊断医师对SVR及MIP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85),对CPR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1)。结论头颅MSCTA可清晰、准确地显示STA的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符忠祥 徐敬慈 +3 位作者 朱勇 蔡瑾 许永华 罗行中 《上海医学影像》 200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40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的患者行三维增强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仪器为1.5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n Avanto,Siemens)配置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其中24... 目的探讨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40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的患者行三维增强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仪器为1.5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n Avanto,Siemens)配置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其中24例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结果40例病例包括临床诊断或怀疑行CE-MRA中37例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阳性诊断率92.5%(37/40)。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92.7%。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8%。结论3D CE-MRA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下肢MR血管成像 下肢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
下载PDF
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栓塞后的病理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符忠祥 徐敬慈 +2 位作者 黄伟良 许永华 罗行中 《上海医学影像》 2008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在介入化疗栓塞后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选择经活检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Ⅱb-Ⅲa患者20例,进行介入治疗1-3次后观察其临床症状及癌灶的病理变化结果20例宫颈癌中15例Ⅱb期、5例Ⅲa期经1-2...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在介入化疗栓塞后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选择经活检确诊为宫颈癌,临床分期Ⅱb-Ⅲa患者20例,进行介入治疗1-3次后观察其临床症状及癌灶的病理变化结果20例宫颈癌中15例Ⅱb期、5例Ⅲa期经1-2次术前介入化疗加栓塞,所有Ⅱb期患者及4例Ⅲa期最后均成功施行宫颈癌根治术,1例Ⅲa期因疗效不明显改行放射治疗。所有病例手术后标本后的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坏死组织。结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栓塞可缩小并软化宫颈局部癌灶,减少病灶的出血、改变肿瘤分期并顺利进行手术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介入治疗 病理改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MSCT不同期相对心肌桥-壁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符忠祥 徐敬慈 +1 位作者 周德 朱勇 《上海医学影像》 201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舒张期的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68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选择其中50例心肌桥病人多期成像均较满意,并测量心肌桥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在收...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舒张期的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68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选择其中50例心肌桥病人多期成像均较满意,并测量心肌桥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舒张期受压程度及其对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1668例病人中463例发现心肌桥(27.7%)、左前降发生率最高达75%(347/463),50例病人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12.3mm,平均深度为2.9mm,心肌桥长度大于10mm时,纵深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受压程度舒张中期与收缩中期基本一致,而表浅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受压于收缩中期持续至舒张中期,壁冠状动脉受压情况与心肌桥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程度存在一定关系结论心肌桥厚度及长度与壁冠状动脉受压程度及邻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对浅表浅型及纵深型心肌桥舒张期受压程度评估更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断层 计算机辅助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下载PDF
足底软组织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13
作者 符忠祥 徐敬慈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7-707,共1页
关键词 足底软组织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第二跖骨头 局部发热 肿块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与MRI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胜裕 蒯新平 +4 位作者 苏文婷 徐敬慈 陈小勇 潘自来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通过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特点,减少SPTP的误诊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例SPTP的CT及MRI图像。结果:9例单发。胰头3例,胰腺尾部4例,胰腺颈部1例,胰腺体部1例。均为类圆形,最大长径50m... 目的:通过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特点,减少SPTP的误诊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例SPTP的CT及MRI图像。结果:9例单发。胰头3例,胰腺尾部4例,胰腺颈部1例,胰腺体部1例。均为类圆形,最大长径50mm。实性成分平扫CT值约36.6HU,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63.0HU,门静脉期CT值约77.8HU。T1WI呈低信号为主,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结论:SPTP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与其它胰腺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中T2穿透效应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苏文婷 潘自来 +2 位作者 徐敬慈 宋瑞波 饶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中的T2穿透效应,及从根本上消除该效应的方法。方法:应用1.5T超导MR系统及自旋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对30名志愿者采集含脑干部位的头部弥散成像数据;除通常采集的b≠0及对应TE的b=0的数据外,额外采集一组更短TE的b=...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中的T2穿透效应,及从根本上消除该效应的方法。方法:应用1.5T超导MR系统及自旋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对30名志愿者采集含脑干部位的头部弥散成像数据;除通常采集的b≠0及对应TE的b=0的数据外,额外采集一组更短TE的b=0数据,从两组不同TE的b=0数据,计算像素组织的T2值,并用它除去b≠0图像数据中的T2衰减,得到无T2穿透效应的弥散加权图像数据。结果:脑干小脑上脚交叉结构较之周边组织有较长的T2值。在消除了T2穿透效应后,正常脑干区小脑上脚交叉部分和脑干区皮质脊髓束部分在弥散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差异消失。结论:通过采集两组不同TE的b=0数据,计算得到每个像素组织的T2值;应用得到的T2值从b≠0的弥散加权图像中去除T2衰减,可以完全去除弥散成像中的T2穿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穿透效应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肺腺癌亚实性结节的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肖辅国 潘自来 +3 位作者 张欢 徐敬慈 饶敏 陈小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亚实性结节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的亚实性结节133例,直径<3 cm,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1例,原位癌(AIS)35例,微浸润性腺癌(MIA)40例,浸润性腺癌(IPA)47例。各病... 目的:探讨肺腺癌亚实性结节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的亚实性结节133例,直径<3 cm,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1例,原位癌(AIS)35例,微浸润性腺癌(MIA)40例,浸润性腺癌(IPA)47例。各病理亚型结节的大小、密度采用逐步判别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节的边缘特征(毛刺、分叶、棘突)、形态(类圆形、不规则形)、瘤-肺界面(光滑、毛糙)、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改变(充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截断)、血管集束征、实性成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133例病变的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棘突、毛刺、支气管改变、实性成分、瘤-肺界面、密度在AIS、MIA、IPA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集束征、形态在各病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病变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瘤-肺界面、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改变、实性成分有助于区分浸润前病变、微浸润病变和浸润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亚实性结节 磨玻璃 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枕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不同重建方法间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芙蓉 陈克敏 +2 位作者 潘自来 徐敬慈 饶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对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 O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hade volume rendering,SVR)、最大... 目的:探讨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对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 O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头颅MSCTA原始图像数据分别进行遮盖容积重建(shade volume rendering,S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处理,测量OA起始处及枕动脉沟中点处管径,并由2位医师分别评价3种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左侧OA起始处及枕动脉沟中点处管径分别为(2.33±0.26) mm、(2.32±0.24) mm;右侧OA起始处及枕动脉沟中点处管径分别为(2.28±0.24) mm、(2.30±0.25) mm。SVR与MIP间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P>0.05),且均高于CPR(t=10.70、t=-10.03,P均<0.01)。结论:头颅MSCTA后处理SVR图像能清晰、准确地显示OA的解剖结构及走行,MIP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本身情况,结合两者可以准确评估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动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弹目交汇爆炸可视化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虎 赵三元 +2 位作者 徐敬慈 杨凯 李凤霞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13-2516,共4页
针对弹目交汇中爆炸过程物理模拟复杂度高、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OGRE粒子系统的实时可视化方法。研究了OGRE引擎和粒子系统理论,拓展粒子渲染器和发射器,结合OGRE脚本,生成弹目交汇爆炸实时可视化模型;使用粒子材质弱化不同类... 针对弹目交汇中爆炸过程物理模拟复杂度高、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OGRE粒子系统的实时可视化方法。研究了OGRE引擎和粒子系统理论,拓展粒子渲染器和发射器,结合OGRE脚本,生成弹目交汇爆炸实时可视化模型;使用粒子材质弱化不同类粒子间的分层现象,使可视化效果更光滑、自然。实验证明,该方法在达到实时性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爆炸可视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RE 粒子系统 CG 脚本 爆炸
下载PDF
CT征象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陈小勇 徐敬慈 +1 位作者 李芹芹 潘自来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2年第3期399-407,共9页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CT征象对其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临床及CT资料完整、术前均行胰腺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120例pNET,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包膜、有无囊变和钙化、有无胰管扩张、肿...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CT征象对其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临床及CT资料完整、术前均行胰腺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120例pNET,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包膜、有无囊变和钙化、有无胰管扩张、肿瘤的强化方式,测量肿瘤最大径、最短径以及实性部分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并计算动脉期强化差值、门脉期强化差值。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侵袭组和无侵袭组,比较两组间CT征象的差异。使用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肿瘤最大径、最短径、动脉期差值和门脉期差值对pNET的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结果:侵袭组和无侵袭组pNET在发病部位、胰管扩张、囊变、钙化及强化方式无差异,在形态、完整包膜上有差异。两组在最大径、最短径、动脉期强化差值、门脉期强化差值定量特征有差异,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0.69、0.73和0.64,具有判别效能。对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特征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强化差值为判断pNET侵袭性行为的独立预测因素,动脉期强化差值最佳临界点为90.1 HU(灵敏度0.714,特异性0.656,阳性预测值64.5%,阴性预测值72.4%,准确率68.3%)。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瘤实性成分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差值低等征象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行为,其中动脉期强化差值为pNET侵袭性行为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下载PDF
增强CT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敬慈 潘自来 +3 位作者 王胜裕 王丽娟 孙芙蓉 刘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食管癌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前增强CT图像,在CT增强图像上选取短径>5mm的食管癌区域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MLN)和非转移性... 目的:探讨增强CT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食管癌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前增强CT图像,在CT增强图像上选取短径>5mm的食管癌区域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MLN)和非转移性淋巴结(NLN)组。应用MaZda软件手动选出感兴趣区(ROI),提取的纹理特征根据是否纳入几何参数分为两组,分别通过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上述3种方法联合法(FPM)筛选出最具有鉴别MLN及NLN价值的纹理特征,然后分别采用原始数据分析(RDA)、主要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四种特征分类统计方法进行判断,结果以错判率形式表示。结果:纳入几何参数时,最低错判率为7.84%(8/102),出现在特征选择方法采用POE+ACC、MI,特征分类统计方法采用NDA时。不纳入几何参数时,最低错判率为6.86%(7/102),出现在特征选择方法采用FPM,特征分类统计方法采用NDA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4)。影像医师的错判率为14.71%(15/102),较采用纹理分析鉴别两种病变的最低错判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结论:增强CT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食管鳞癌MLN与NLN,为鉴别两者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是否纳入几何参数对鉴别的结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