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伴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病人死亡风险建模
1
作者 徐新童 李俏俏 +2 位作者 梁春艳 张聪丽 邢海洲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寻影响恶性血液病伴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病人死亡风险因素、建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8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病人资料(建模组121例,验... 目的探寻影响恶性血液病伴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病人死亡风险因素、建立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8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病人资料(建模组121例,验证组37例),建模组,根据其离院时存活与否,分为58例的存活亚组、63例的死亡亚组。纳入病人基本资料、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细菌感染前各种抗生素应用情况、血液病种、血常规及生化、侵入性操作或者手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以及基础疾病或合并症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纳入那些P<0.20的指标,以其作为自变量,应用方程所输出的风险因子以及因子的相关系数,建立死亡风险回归方程。进而纳入验证组37例病人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在耐药菌感染前住院时间[(13.40±10.02)d比(23.35±15.52)d]、抗生素使用时间[(11.03±9.33)d比(19.56±15.43)d]、抗生素使用种类[(2.81±1.87)种比(4.00±1.86)种]、最多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1.67±0.925)种比(2.10±0.59)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否(40/18比58/5)、使用过其余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与否(24/34比45/18)、中性粒细胞计数[0.55(0.05,3.64)×10^(9)/L比0.06(0.03,0.22)×10^(9)/L]、粒缺持续时间[3.0(0,13.0)d比12.0(8.0,19.0)d]、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10/48比21/42)以及血液病谱(22/13/6/5/12比34/6/10/10/3)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过化疗(51/7与61/2)及是否接受过HSCT(8/50比4/59)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0.05<P<0.20。P<0.20的单因素分析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建立模型,共输出4个风险因素,得到建模方程:logistic(P)=0.061×a(感染前住院天数)+1.868×b(感染前应用过其余的特殊使用级性抗生素与否)-0.412×c(感染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345×d(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与否)-1.309。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42.26,P<0.001;H-L检验得出chi-square=2.985,P=0.935。以建模组的数据制出相对应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得到的AUC(即曲线下面积)为0.82,最佳截断值为0.50,计算出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75.9%,约登指数为0.56。以验证组资料绘制ROC曲线,得到AUC为0.85,最佳截断值为0.48,计算得出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75.0%,约登指数为0.56。结论所构建的预测模型校准度以及区分度较良好,对恶性血液病伴发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病人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碳青霉烯类 抗药性 细菌 耐药性 死亡 危险性评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联合模式分析肝素结合蛋白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血液系统疾病早期感染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邢海洲 梁春艳 +2 位作者 徐新童 李俏俏 李英梅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7期53-57,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 HBP)在血液系统疾病早期感染中的恰当解读的正确模式,寻找早期判断感染的新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 HBP)在血液系统疾病早期感染中的恰当解读的正确模式,寻找早期判断感染的新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肝素结合蛋白,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根据白细胞数目进一步分成白细胞细胞正常组、白细胞细胞减少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组,比较在不同中性粒细胞数目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CRP、PCT、HBP中的差异。进一步分析HBP与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关系,比较“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结果 感染组CRP、PCT、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白细胞数目正常时,HBP在AUC数值上高于CRP、PCT;HBP受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HBP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0.706,P<0.05);“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不受中性粒细胞数目影响,“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在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结论 HBP水平受中性粒细胞数目影响,当中性粒细胞数目正常时,HBP在判断早期感染的价值上优于CRP、PCT,当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甚至缺乏时“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反应感染更具有意义。HBP作为感染指标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时,应结合中性粒细胞数目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中性粒细胞 早期诊断 血液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