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避暑旅游气候条件分析和气象指数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侯亚红 息涛 +3 位作者 徐方姝 张蕊 赵淼 关健华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对辽宁14个主要避暑旅游景区2006—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地处内陆及渤海中部、北部沿岸的避暑旅游景区高温强度强,频次高;地处渤海湾、黄海北部沿岸、丹东东南部景区高温强度弱,... 对辽宁14个主要避暑旅游景区2006—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地处内陆及渤海中部、北部沿岸的避暑旅游景区高温强度强,频次高;地处渤海湾、黄海北部沿岸、丹东东南部景区高温强度弱,频次低。辽宁避暑旅游景区沿海相对湿度大于山区的;总降水量东部山区多,中部和南部沿海的较少。辽宁沿海旅游景区6月份适宜避暑,7—8月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大,略显湿热;中部景区地处内陆,相对湿度较小,偏干燥,6月和8月适宜避暑,7月气温偏高;东部山区气温低、湿度适中,避暑条件相对优越,6—8月均适宜避暑。根据气候分析结果,建立避暑气象指数,并将避暑旅游气象指数划分为4级,级别内涵对应适宜避暑的程度,由1级至4级避暑旅游适宜程度依次下降。对避暑旅游气象指数的研究,可为旅游气候资源综合开发,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避暑旅游度假时间和地点,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暑旅游 气象指数 舒适度 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下载PDF
辽宁一次区域持续性雾霾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侯亚红 徐方姝 +2 位作者 张蕊 赵淼 明惠青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0-716,共7页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研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加强雾霾的预报能力,对指导公众出行和保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辽宁62个国家级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7—14日辽宁一次持续性雾霾天...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研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加强雾霾的预报能力,对指导公众出行和保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辽宁62个国家级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7—14日辽宁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形成条件和持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西南偏西气流,低层暖脊及地面倒槽和弱气压场的环流背景为雾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2)逆温是这次雾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雾和霾天气逆温表现形式不同,大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低,厚度小;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高,厚度大,且表现为多个逆温层同时存在。(3)水汽条件是雾和霾转换的关键因素。当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有利于雾的生成;而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霾的形成。雾向霾转换时,比湿增大;霾向雾转换时,比湿下降。(4)近地面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此次雾霾加强的动力机制。(5)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环流背景 逆温 稳定层结 湿度 动力条件
下载PDF
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琼 赵春雨 +4 位作者 牛丹 晁华 张志恒 王大钧 徐方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37-43,共7页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暴雨 周期
下载PDF
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汛期江淮暴雨低涡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苗春生 徐方姝 +3 位作者 王坚红 余钟奇 高义梅 张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本文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我国汛期江淮暴雨低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统计特征与合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两种温室排放情景下未来中国汛期的江淮暴... 本文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我国汛期江淮暴雨低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统计特征与合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两种温室排放情景下未来中国汛期的江淮暴雨低涡特征进行预估。结果表明:Reg CM4模式对环境要素及低涡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低涡的伸展高度、生命期及暴雨位置模拟结果与观测较为接近,但模拟的低涡个数、最大暖区高度以及温、湿要素分布均比实际略偏低,而风速和低涡的强度模拟则偏强;在未来两种温室排放情景预估方面,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简称RCP)典型浓度排放情景下,暴雨低涡数量比例减少,强度减弱,但低涡发展高度仍以850 h Pa为主,生命期多为2 d以内,低涡雨区分布及最大暖区高度均与历史时段相近;RCP8.5情景下,暴雨低涡比例明显大于RCP4.5情景,低涡发展高度以700 h Pa为主,生命期达3 d的增多,强度增强,最大暖区厚度范围显著伸展。两种情景下均有低涡中温度锋区减弱,而湿度锋区增强,但RCP8.5情景减弱与增强更显著,显示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未来出现更强的暴雨低涡,造成伴随暴雨的低涡灾害性天气的增加,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对低涡暴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4.0)模式 典型浓度温室排放情景 江淮汛期 暴雨低涡
下载PDF
汛期辽宁各流域降水量变化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运福 赵连伟 +5 位作者 李菲 徐方姝 丁抗抗 廖晶晶 沈玉敏 张海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3期187-192,共6页
为了准确预测汛期辽宁省的洪涝灾害趋势,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建立汛期辽宁省各流域的洪涝灾害趋势客观化预报方法,以便为实际气候预测为农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辽宁省53个测站1961—2011年6—8月平均... 为了准确预测汛期辽宁省的洪涝灾害趋势,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建立汛期辽宁省各流域的洪涝灾害趋势客观化预报方法,以便为实际气候预测为农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辽宁省53个测站1961—2011年6—8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内流域都属于面积较小的流域,可以用算术平均法作为汛期各流域的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除浑河流域汛期降水量略有增加趋势外,其他流域都是下降趋势。各流域在1960s中期前后发生了突变。1月500 h Pa位势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系统、1月太平洋海温场Nino3-4区、2月海平面气压场西伯利亚高压系统、2月东南太平洋区域海温场与辽宁省各流域汛期降水相关显著。所建立的各流域汛期总降水量多元回归预报方程都通过了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辽宁 汛期 洪涝灾害 预测预报
下载PDF
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侯亚红 徐方姝 +3 位作者 明惠青 张蕊 赵淼 关健华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1期42-46,64,共6页
在对国内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气象旅游资源相关因素中,筛选出了7个指标,创建了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估方法。计算每个评估指标的实际数值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 在对国内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气象旅游资源相关因素中,筛选出了7个指标,创建了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估方法。计算每个评估指标的实际数值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一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出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模型。在实例研究中,以大连为例,选取葫芦岛、东港、鞍山和岫岩等4个城市为对照,结合多年的气候统计数据,分别计算5个城市的气象旅游资源评估指数,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找出各城市气象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旅游资源 评估指数 气候舒适度 权重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房一禾 吴琼 +5 位作者 杜秉宸 秦美欧 徐方姝 林中冠 王当 于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7-283,共7页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因素。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对流层各层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配合是造成辽宁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特征均与辽宁夏季异常干旱年情况类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且副高西北侧为负的位势高度距平,不利于副高西伸北进;由于副高偏南,辽宁地区西南水汽输送不充足;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于辽宁以南地区上空,且辽宁以南上空200 h Pa纬向风距平为正,以北为负。这种不同高度层大尺度环流配置是造成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主要环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干旱 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轴 辽宁省
下载PDF
1961-2010年沈阳市地温变化特征
8
作者 赵淼 侯亚红 +4 位作者 明惠青 徐方姝 吴晓宁 息涛 关健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17年第8期68-70,共3页
近几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的提高,所以导致了地表温度以及深层地温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对地区农业的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沈阳市1961-2010年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40cm以及80cm低温。1980到2010年中160cm和320cm地... 近几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的提高,所以导致了地表温度以及深层地温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对地区农业的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沈阳市1961-2010年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40cm以及80cm低温。1980到2010年中160cm和320cm地温的观测数据来看,并且使用线性回归法,总结出了沈阳市地温变化的特点,并且计算出各个地温在四个不同季节当中的变化曲线和年代际变化特点。此外,我们根据最近30年的气温、地温变化资料的分析,对二者的年代际变化特点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变化 线性回归 倾向率
下载PDF
东北夏季气温的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宗昊 房一禾 +6 位作者 徐方姝 席晓彤 王修莹 周晓宇 徐红 蔡冰 马凡舒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5-971,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3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利用200hPa风场要素定义了一个适于描述东北夏季气温的200hPa纬... 利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3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利用200hPa风场要素定义了一个适于描述东北夏季气温的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并给出了该指数的预测方法,以期为东北夏季气温的预测提供一个诊断工具。结果表明:鄂霍次克海和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场偶极子,与东北夏季气温关系密切;同期东北地区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场与东北夏季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同期850hPa、200hPa矢量风场和整层水汽通量场在东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呈气旋式环流,对应东北夏季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也是造成东北夏季气温异常的因素之一;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与东北全区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该指数偏大对应东北夏季气温偏高,反之东北夏季气温偏低。4月和5月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与夏季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夏季气温 大尺度环流 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
下载PDF
辽宁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省市县一体化发布系统建设
10
作者 林中冠 徐方姝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33期115-115,117,共2页
分析开展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省市县三级整合的必要性,结合辽宁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现有情况,指出了整合后一体化发布平台的方便性以及应用成效.以期为全省各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借鉴.
关键词 预警信息 突发事件 对接 一体化
下载PDF
江淮暴雨低涡的演变特征分析及预估
11
作者 徐方姝 牛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8期124-129,共6页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当代(1995—2005年)气候背景下江淮暴雨低涡的时间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未来(2020—2030年)2种温室排放情景下(RCP ...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当代(1995—2005年)气候背景下江淮暴雨低涡的时间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未来(2020—2030年)2种温室排放情景下(RCP 4.5和RCP 8.5)典型的江淮暴雨低涡演变过程特征进行预估及对比。结果表明,未来2种情景下低涡移动路径相似,主要为东北路和东路;但移动速度略有差别,RCP 4.5情景下的低涡的初始移动缓慢,后期移速加快,而RCP 8.5情景下的低涡移动速度则较为均匀。RCP 4.5情景下的暴雨低涡强度缓慢增长,而RCP 8.5情景下的暴雨低涡个例低涡强度变化呈现的是平稳维持、增长、减弱维持3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就低涡暴雨过程中的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来说,RCP 4.5情景下的低涡个例均明显小于RCP 8.5情景。研究结果显示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未来出现更强的低涡暴雨,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对低涡暴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低涡 演变特征 RegCM4 预估 江淮
下载PDF
海温对江淮气旋入海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牛丹 徐方姝 +1 位作者 魏博洋 李铭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2期151-155,共5页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对4类江淮气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海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温的增减对江淮气旋入海发展的移动路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气旋降水及其入海后中心强度的影响非常明显,海温降低气旋降水减弱、强度减小,海温升高气旋降水...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对4类江淮气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海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温的增减对江淮气旋入海发展的移动路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气旋降水及其入海后中心强度的影响非常明显,海温降低气旋降水减弱、强度减小,海温升高气旋降水增多、强度增大,且冬季气旋强度对海温降低的响应比暖季气旋更显著。海温增减的绝对值越大,气旋强度对其响应越显著。潜热是影响暖季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机制,而感热是影响冬季浅薄型气旋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入海 海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