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阐释的传承、特点及开拓
1
作者 时仪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训诂与阐释相融顺应语体三次变革由传笺而注疏兼及点评和翻译,沟通不同时空信息以实现意义理解,具有本然确定的传意性、融贯互鉴的涵容性、层叠累创的时变性、平易鲜活的开放性和明道经世的多元性,既有文白雅俗的语言演变,更有贵族士民... 训诂与阐释相融顺应语体三次变革由传笺而注疏兼及点评和翻译,沟通不同时空信息以实现意义理解,具有本然确定的传意性、融贯互鉴的涵容性、层叠累创的时变性、平易鲜活的开放性和明道经世的多元性,既有文白雅俗的语言演变,更有贵族士民的观念转换。训诂阐释今归属训诂学。训诂学的开拓和发展当据其人文科学之本然,注重文本正解,理论和实证并举,贯通古今中外殊域异言,蕴当代意识于阐释,彰显历代文献所蕴中华民族勃发生机的内在精神,守正出新,以建构和完善自主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阐释 训诂学 语言学
下载PDF
商周春秋语言演变探略
2
作者 时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2,I0001,共13页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或少可见商周与春秋后汉语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古文 春秋雅言 语言演变 《尚书》
下载PDF
《朱子语类》词语探释
3
作者 时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9-35,共17页
语言是活的动态的,人们在一定对话语境中发出的言语或多或少所产生的语义变异由词汇语法层的不同形式来表达,具有脱口而出的“活”态。《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现场实录或事后追忆的纂辑,其所载“八字打开”“待人接物”... 语言是活的动态的,人们在一定对话语境中发出的言语或多或少所产生的语义变异由词汇语法层的不同形式来表达,具有脱口而出的“活”态。《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现场实录或事后追忆的纂辑,其所载“八字打开”“待人接物”“扛”“鲠直”“浃洽”“敛手束脚”“落窠槽”“念念不忘”“拌”“巧”“日头”“衰颓”“讨头”“习熟”“虚灵不昧”“絮”“仗节死义”“圳”“周遮”“筑磕”及相关词语既有旧言新词和历代刻本的文白差异,也有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所用词语的雅俗差异,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间互动交融的转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语言←→人←→客观世界的错综关联及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语类》 词语 词义
下载PDF
训诂学研究的新开拓和新收获——读郭芹纳《训诂散论》
4
作者 时仪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诂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诂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 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诂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诂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方面多有创获,突破了以往单个词语考释和单纯文献词义训诂的传统,更关注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活的方言俗语的佐证;此外,该著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重视训诂学的应用,深入挖掘训诂学对辞书编纂、典籍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训诂学的独创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融词汇训诂和语法修辞于一炉,并运用穷尽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和语义场的分析方法,考证大量一手材料,体现出训诂研究的“细”和“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训诂 系统性 新词新义 方言 实用性
下载PDF
古白话词汇特点考探
5
作者 时仪 吴亦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古白话是秦汉至五四运动期间社会各阶层日常交际用语的书面加工形式,纵横开阖,随事随情挥洒铺叙,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容纳新事物、新思想与新词语。古白话词汇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不断产生的新词新义,... 古白话是秦汉至五四运动期间社会各阶层日常交际用语的书面加工形式,纵横开阖,随事随情挥洒铺叙,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容纳新事物、新思想与新词语。古白话词汇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不断产生的新词新义,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承上启下、古今贯通的时代性;南北有别、各地存异的地域性;增替并行,与时俱进的时变性;铺陈描绘、通俗晓畅的鲜活性;旧质与新质共存、趋雅与从俗相融、本土与外来碰撞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白话 古白话词汇 多元
下载PDF
《朱子语类》“鞭、鞭策、鞭督、鞭辟近里、鞭约、鞭辟、鞭督向里”探释
6
作者 时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5-19,共5页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古今汉语文白演变的概貌。其中“鞭辟近里”源自“鞭约近里”,与“鞭督向里”义同,儒家常用来勉励自己或他人沉下心来学习,深入思考,将学问做透彻。人们交际可以...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古今汉语文白演变的概貌。其中“鞭辟近里”源自“鞭约近里”,与“鞭督向里”义同,儒家常用来勉励自己或他人沉下心来学习,深入思考,将学问做透彻。人们交际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概念的意义,“鞭辟近里”的变体“鞭擗向里”“鞭辟入里”“鞭辟向里”“鞭辟著里”“鞭擗进里”等具有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与深层语义的相融性特征,构成词与语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连续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渐归一化于“鞭辟入里”,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方俗口语←→书面语和社会各阶层间趋雅←→从俗互动交融及人们取舍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语类》 鞭督向里 鞭辟近里 鞭辟入里
下载PDF
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双语词典编纂的灵魂 被引量:8
7
作者 许威汉 时仪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3-55,共3页
双语词典的编写涉及两种语言,其本质是两种语言的对比,而尤其注重对两种语言文化相应词汇的存在条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作比较。捷克斯洛伐克学者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指出:“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 双语词典的编写涉及两种语言,其本质是两种语言的对比,而尤其注重对两种语言文化相应词汇的存在条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作比较。捷克斯洛伐克学者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指出:“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找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词典编纂 语言文化差异 语用功能 汉语 语言现象 两种语言 英语 文化涵义 社会文化内涵 基督教文化
下载PDF
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被引量:44
8
作者 时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语法功能 汉语 虚化现象 语义关系 复音词 语义结构 组结构 词义 词汇语法
下载PDF
论“语”“词”的分与合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静静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114,共9页
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关涉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有关术语的变更与学科的分合是一个事关汉语词汇学和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所谓"‘语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至少在目前还很不成熟,过于仓促... 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关涉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有关术语的变更与学科的分合是一个事关汉语词汇学和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所谓"‘语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至少在目前还很不成熟,过于仓促地为创立新说而割裂词汇学,无论是对词还是语的研究皆有害而无利。汉语词语研究的正途是紧扣汉语自身特征,在词汇学架构内多做实学实证的深入探讨,不宜为标新立异而另立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词分合 词汇学 学科建设 实证研究
下载PDF
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 被引量:26
10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73,共12页
汉语文白的转型适应了表达现代思想的需要,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为构建现代汉语奠定了基础。文白的转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隐含着价值观念的更新,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方面。汉语自身发展的趋势和... 汉语文白的转型适应了表达现代思想的需要,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为构建现代汉语奠定了基础。文白的转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隐含着价值观念的更新,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方面。汉语自身发展的趋势和思想文化以及思维形式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汉语文白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言 白话 转型
下载PDF
“民主”的成词及其词义内涵考——兼论西学新词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西学新词 成词 词义内涵 话语霸权
下载PDF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33
12
作者 时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 15世纪已出现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唐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 ,“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 ,“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 ,“没”渐...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 15世纪已出现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唐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 ,“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 ,“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 ,“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动词 否定副词 “没” “没有” “无” 演变 语法化 “么”
下载PDF
略论中国语文学与语言学的传承及发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7-108,共12页
中国传统语文学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语言学作为一门领先的学科正在于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学与技术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性。语言学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和完善过程,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不... 中国传统语文学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语言学作为一门领先的学科正在于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学与技术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性。语言学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和完善过程,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描写语言结构的本身,还得联系社会、物理、生理、心理等领域把语言现象置于空间和时间中去描写和解释,涉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各个方面,从而在传承传统语文学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实在的建立在实学所获实证基础上的创新,寻求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而不落西方窠臼的中国语言学发展捷径,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 语言学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6
14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8,共9页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 汉语词汇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至于为什么变,怎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大致上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口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间趋雅←→趋俗的互动共存与整合融和。汉语的文白转型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和演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必然发展趋向,即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俗相融互补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 文白演变 雅俗相融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打”字的语义分析再补 被引量:13
15
作者 时仪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61-67,共7页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朾"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揨、枨,表"击&...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朾"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揨、枨,表"击"义的"打"至迟在汉代已在语言中使用。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渐包容了"朾"的"撞触"义,大约在唐代"打"已由笔误而成为"朾"的俗字,最终取代了"朾"。"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叠置演变而来。"打"在"触事皆谓之打"的语言应用中由其动词义演变虚化而产生有介词、连词和助词义,其词义的演变与其形和音的演变亦有密切的关联。探明"打"这一类常用词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轨迹,这在揭示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和为信息时代人机会话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 分析
下载PDF
“搞”的释义探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搞”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结合能力且广泛使用的一个动词,本文阐析了此词的词义和具体用法,并就其在现代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内在原因作了探讨。
关键词 “搞” 释义 汉语 “搅” 《汉语大词典》 语义
下载PDF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被引量:14
17
作者 时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语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派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釭,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语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派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釭,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 以借为“(?)”,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话、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演变
下载PDF
“喽啰”考 被引量:7
18
作者 时仪 《语言科学》 2005年第1期62-69,共8页
喽啰,又写作娄罗、喽罗、偻等。此词既不是单纯的外来词,也不是联绵词,而是由记梵文四流母音R、Rˉ、L、Lˉ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逐渐凝固成词浯室宄擞杀戆宓摹澳芨伞⒒椤币褰パ荼湮?贬义的“追随恶人的人”之义... 喽啰,又写作娄罗、喽罗、偻等。此词既不是单纯的外来词,也不是联绵词,而是由记梵文四流母音R、Rˉ、L、Lˉ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逐渐凝固成词浯室宄擞杀戆宓摹澳芨伞⒒椤币褰パ荼湮?贬义的“追随恶人的人”之义外,尚涉及佛教赞歌和戏剧歌辞中和声的用法,可以说是语言中较为罕见的一个特殊词语,在汉语史和语言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义 褒义 汉语史 外来词 联绵词 词义 语言 歌辞 赞歌 戏剧
下载PDF
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 被引量:8
19
作者 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105,共9页
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由于汉字的表意性,某个概念或词义在汉语中经人们约定俗成用某个汉字来表示后,其形即与音、义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汉字的孳乳、繁衍和词义的形成、引申、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为因果和互为促动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汉语 汉字 词义 字形 异字同词 音译借词
下载PDF
饼、饦、馄饨、扁食、饆饠等考探 被引量:9
20
作者 时仪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7期50-53,共4页
饼是古代面食的总称。汤饼又称作(?)饱,与面条相似。馄饨和饺子是由有馅的饼分化演变而成,又称作扁食。油饼也可称作饨,(?)(麦主)即油煎酥饼。(?)(?)似亦为饼属,也可能虽属稻米类食品,但人们也习以饼属视之。从饼、(饣乇)、馄饨、扁食、... 饼是古代面食的总称。汤饼又称作(?)饱,与面条相似。馄饨和饺子是由有馅的饼分化演变而成,又称作扁食。油饼也可称作饨,(?)(麦主)即油煎酥饼。(?)(?)似亦为饼属,也可能虽属稻米类食品,但人们也习以饼属视之。从饼、(饣乇)、馄饨、扁食、(?)(麦主)、(?)(?)等词的称呼亦可看到古今面食品演变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馄饨 扁食 饆饠 词义 面食 古汉语 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