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活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需求与供给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杨菲 郑思齐 王江浩 《新建筑》 2016年第1期26-31,共6页
餐馆、咖啡厅、游乐园等消费设施在城市中的角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居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考量,同时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地化消费机会由于其"本地化&qu... 餐馆、咖啡厅、游乐园等消费设施在城市中的角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居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考量,同时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地化消费机会由于其"本地化"特征,其供需关系并不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也起到重要作用。首先从居民的居住选址、出行决策和社会互动理解居民对本地化消费机会的需求机制,然后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安与环境治理三方面阐明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能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化消费机会 居住选址 出行决策 社会互动 城市空间和土地规划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治安与环境治理
下载PDF
三重双赢:中国新城发展的新理念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思齐 徐杨菲 +2 位作者 吴璟 孙伟增 张博 《住宅产业》 2014年第7期17-20,共4页
新城建设是快速城市化条件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城市结构的有效模式之一。21世纪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给我国新城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城功能单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城发展的&qu... 新城建设是快速城市化条件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城市结构的有效模式之一。21世纪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给我国新城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城功能单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城发展的"三重双赢"理论—即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双赢,新城内部就业和居住的互动双赢,以及新城内部基于需求外部性的产业间双赢,以更好地支撑中国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建设 三重双赢 资源配置
下载PDF
轨道交通溢价的跨市场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3
作者 孙伟增 徐杨菲 郑思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7,共8页
轨道交通促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作用已经为学术界所认可,这与轨道交通带来的溢价效应密不可分。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利用GIS构建了"北京市轨道交通—房地产市场—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实证测算了轨道交通在土地市场、... 轨道交通促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作用已经为学术界所认可,这与轨道交通带来的溢价效应密不可分。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利用GIS构建了"北京市轨道交通—房地产市场—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实证测算了轨道交通在土地市场、住房买卖市场、住房租赁市场中的溢价效应。结果发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地价、房价和租金都存在着显著的溢价效应,其中,轨道交通在租金中的溢价效应最大,其次是二手房价格,在地价中的溢价效应最小。本文对于轨道交通溢价的跨市场比较分析是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中较早的探索,轨道交通在不同市场的溢价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轨道交通的溢价机制,同时对于城市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出让策略回收公共投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溢价 土地市场 住房市场
下载PDF
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市场潜力与消费活力:测度与影响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杨菲 《经济研究参考》 2022年第8期103-119,共17页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了各区位的消费活力。同时,结合北京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以及道路拥堵程度,准确测算了居民在路面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中的“移动速度”,从而估算了城市各区位的市场潜力——有多少...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了各区位的消费活力。同时,结合北京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以及道路拥堵程度,准确测算了居民在路面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中的“移动速度”,从而估算了城市各区位的市场潜力——有多少居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从北京市各处前往该区位。基于对上述两个变量利用城市多维大数据的精准度量,本文实证检验了市场潜力对各区位消费活力的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活力 市场潜力 道路网络 轨道交通网络 交通拥堵
下载PDF
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定量支持技术与集成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思齐 吴璟 +10 位作者 张英杰 孙聪 张博 卢华翔 王忠 刘洪玉 孙伟增 徐杨菲 张索迪 王璞 《建设科技》 2016年第7期50-51,共2页
一、立项背景 城市中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是否充足、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合理,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落实"实现居住空间宜居适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 一、立项背景 城市中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是否充足、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合理,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落实"实现居住空间宜居适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城市近年来纷纷启动对住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两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其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施 居住用地 空间配置 新型城镇化 预测技术 人口总量 价格模型 选址模型 生活质量 支持系统
下载PDF
城市空间失配与交通拥堵——对北京市“职住失衡”和公共服务过度集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郑思齐 张晓楠 +1 位作者 徐杨菲 许俊彦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5,共6页
城市中各种要素在空间配置中如果出现"空间失配"问题,就会引发大量的交通需求,在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形成交通拥堵。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公共服务过... 城市中各种要素在空间配置中如果出现"空间失配"问题,就会引发大量的交通需求,在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形成交通拥堵。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失配(公共服务过度集中)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两大原因。以北京为案例城市,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两种空间失配导致交通拥堵的关键机制;然后利用北京市人口和经济普查、空间地理信息、实时路况等数据,测度北京市各个街道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和公共服务过度集中的情况,并采用计量模型定量测度职住失衡与公共服务过度集中对各个区位交通拥堵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模拟测算对两种空间失配的优化会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并减少相应的社会成本。本文的分析方法及定量结果能够为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失配 交通拥堵 职住失衡 公共服务 优化模拟
原文传递
“职住平衡指数”的构建与空间差异性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3
7
作者 郑思齐 徐杨菲 +1 位作者 张晓楠 于都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83,共9页
"职住分离"已日渐成为北京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把握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了解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无疑比仅是追求城市中各个区域的就业机会数量和居住机会数量... "职住分离"已日渐成为北京等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把握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了解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无疑比仅是追求城市中各个区域的就业机会数量和居住机会数量简单相等更具科学性。该文利用北京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以及交通出行大样本调查等数据,对北京市各个街道职住平衡的情况进行测度,重在构建反映居住与就业实质性匹配的"职住平衡指数",并揭示形成其空间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就业 职住平衡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如何应对“职住分离”:“疏”还是“堵”? 被引量:28
8
作者 郑思齐 徐杨菲 谷一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39,共11页
"职住平衡"是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应对交通拥堵和长距离通勤的一项重要规划手段,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职住分离"的趋势反而愈加明显。从就业机会、通勤成本、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可达性四个方面可... "职住平衡"是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应对交通拥堵和长距离通勤的一项重要规划手段,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职住分离"的趋势反而愈加明显。从就业机会、通勤成本、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可达性四个方面可以解释城市职住关系的形成机制,通过北京市2010年家庭大样本出行调查的微观样本对这些机制进行实证验证,分析表明:面对"职住分离",不应将规划凌驾于市场之上,通过主观"设计"居住与产业用地空间配比("堵")的方法来追求理想的"职住平衡"目标,而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在交通、住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疏"),形成合理的职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平衡 城市空间结构交通住房公共服务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的算法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思齐 孙伟增 徐杨菲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91-2800,共10页
本文借鉴工程学和统计学领域构造双变量联合分布函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分组数据分别对中国城镇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分布函数进行估计,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构造了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二维联合分... 本文借鉴工程学和统计学领域构造双变量联合分布函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分组数据分别对中国城镇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分布函数进行估计,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构造了家庭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的二维联合分布函数,并依此讨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准入标准和保障范围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保障性住房供需端的匹配情况.整体来看,地方现行的保障房申请条件能够覆盖12%~32%的城市家庭,且各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将这一保障范围与国家“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分配进行对照,可以计算出7大地区中代表性城市的保障性住房的供需比在0.6~1.9之间变动,存在较为显著的供需不匹配现象.本文在最后还提出了“保障范围无差异曲线”的分析工具.本文的测算方法和分析工具可以为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保障 覆盖范围 准入条件 联合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