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板块西北缘下泥盆统平驿铺组双壳类遗迹化石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乐 王怿 +2 位作者 刘建波 黄璞 徐洪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iquaria。平驿铺组中部遗迹群落面貌的垂向变化,反映了随着浅海环境水动力增强,发育在具有一定硬度基底的Cruziana遗迹相被Skolithos遗迹相逐渐替代的过程。本研究强调,通过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形式、保存和形态的精细观察,可以对造迹生物类群、古生态学和行为习性学特征等进行可靠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态学 行为学 古环境 双壳类 遗迹化石
下载PDF
隐孢子的争议与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9-126,共8页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 陆生植物 起源 早期演化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晚泥盆世一种新的石松类植物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洪河 王怿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1-258,共8页
描述新疆和布克赛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中的一种石松类孢子囊穗 ,该孢子囊穗二歧分叉一次 ,长纺锤形叶座紧密螺旋排列于穗轴上 ,每轮 6枚 ;孢子叶披针形 ,具叶柄 ,单脉 ,叶缘具细齿 ;孢子囊近轴处着生 ,长椭球形 ,囊内有 4枚大孢子 ;大... 描述新疆和布克赛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中的一种石松类孢子囊穗 ,该孢子囊穗二歧分叉一次 ,长纺锤形叶座紧密螺旋排列于穗轴上 ,每轮 6枚 ;孢子叶披针形 ,具叶柄 ,单脉 ,叶缘具细齿 ;孢子囊近轴处着生 ,长椭球形 ,囊内有 4枚大孢子 ;大孢子圆球形 ,表面光滑 ,直径为 90 0— 12 0 0 μm。通过对比研究 ,将当前孢子囊穗定为新属、新种 ,即Hefengistrobusbifurcusgen .etsp .nov .,同时讨论该孢子囊穗在石松类演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植物 孢子囊穗 晚泥盆世 新疆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中泥盆世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的命名问题(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洪河 王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59,共4页
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一名,最初由Krejcˇi根据波希米亚泥盆纪地层中一种具叶的茎干标本所建立,当时为了强调其与石炭纪鳞木属(Lepidodendron)石松植物的相似性,取名为Proto-Lepi-dodendron。后来,这种以具有二... 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一名,最初由Krejcˇi根据波希米亚泥盆纪地层中一种具叶的茎干标本所建立,当时为了强调其与石炭纪鳞木属(Lepidodendron)石松植物的相似性,取名为Proto-Lepi-dodendron。后来,这种以具有二分叉的叶为特征的草本石松植物相继在捷克、德国、比利时、美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的早、中泥盆世地层中被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对该属及模式种的命名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存在多种作者引证,甚至还存在不同拼写的种本名。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对化石植物的命名必须依据模式标本。目前,Protolepidodendron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通过对模式标本进行的重新观察,并发现Gothan(1921)首次根据模式标本明确了Protolepidodendron的属征,是该属最早的合格发表作者;后来,模式标本又经过Krausel和Weyland(1929)的研究,唯一合法的种P.scharyanum被确立为模式种,并提出了种征。对Protolepidodendron属及其模式种,尽管后来有大量研究和报道,但都不是基于原始的模式标本。因此,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该属及其模式种的合法名称应为Protolepidodendron Krejiex Gothan和P.scharyanum Krejiex Krusel et Wey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鳞木属 中泥盆世 模式种 合格发表名称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的一种细小植物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怿 徐洪河 +1 位作者 付强 唐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71,共11页
描述新疆北部中泥盆世晚期呼吉尔斯特组中上部中的一种细小植物 :Tsaiaconicasp .nov .。该植物具有不等二歧分叉茎 ,表面具有圆锥形突出物。生殖枝由一次等二歧分叉枝系和数枚孢子囊组成。枝系末端着生四对成对长椭圆形孢子囊。通过对... 描述新疆北部中泥盆世晚期呼吉尔斯特组中上部中的一种细小植物 :Tsaiaconicasp .nov .。该植物具有不等二歧分叉茎 ,表面具有圆锥形突出物。生殖枝由一次等二歧分叉枝系和数枚孢子囊组成。枝系末端着生四对成对长椭圆形孢子囊。通过对已知资料的分析 ,结合新材料的初步研究 ,新疆北部中泥盆世晚期植物群被暂定为Lepidodendropsiskazachstanica Compsocradussp . Sawdoniacurstipa (LCS)组合。通过与世界上同期植物群的对比 ,确认新疆北部中泥盆世晚期植物群属于一个独特的植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吉尔斯特组 中泥盆世晚期 新疆 植物
下载PDF
微生物硅化作用模拟实验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孝政 王伟 +4 位作者 刘欣春 徐洪河 刘小雷 孟凡巍 程金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硅化保存微体化石结构的识别和鉴定一直存在争议,现代人工模拟生物硅化实验有助于对硅化作用保真度(silicification fidelity)等问题的理解。本实验通过人工配置浓度为1000ppm的硅溶液模拟自然硅化环境,观察杆状细菌(bacillus)在该环境... 硅化保存微体化石结构的识别和鉴定一直存在争议,现代人工模拟生物硅化实验有助于对硅化作用保真度(silicification fidelity)等问题的理解。本实验通过人工配置浓度为1000ppm的硅溶液模拟自然硅化环境,观察杆状细菌(bacillus)在该环境中的早期硅化作用。实验发现这种细菌可以在该硅化环境中快速硅化,并较好地保存其形态。硅化细菌表面硅质微颗粒(nano-spheres)沉积明显分两层,紧密规则的内层硅质微颗粒较好地保存了细菌表面结构,外层硅质微颗粒仅保存细菌轮廓。实验结果期望能为硅质细菌类微体化石的鉴别提供有益参考,并为其成因探讨提供更多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硅化作用 模拟实验 微体化石鉴定
下载PDF
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综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怿 徐洪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3-464,共12页
简要论述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现状、主要特征、在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演化上的意义及今后研究展望。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具有陆生维管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新疆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 简要论述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现状、主要特征、在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演化上的意义及今后研究展望。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具有陆生维管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新疆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群中出现了早期陆生维管植物主要类群,显示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早期特征;云南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的发现有助于对全球植物古地理分区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具有丰富的微体植物(隐孢子、三缝孢、管状体和表皮等),为早期陆生植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我国是探寻陆生植物起源、分异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在志留纪地层中开展早期陆生植物化石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能够揭示各时段的陆生植物特征,提出新的观点和演化模式,将推进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的研究。随着我国志留纪陆生植物化石研究程度的提高,基于有力地层时代证据基础上建立的早期陆生植物组合(主要是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将为我国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提供证据,特别是碎屑岩地区和化石十分稀少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大植物化石 微体植物 志留纪 中国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中–晚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净 徐洪河 蒋青 《植物学研究》 2014年第6期227-237,共11页
对新疆北部和布克赛尔地区呼吉尔斯特组上段中—晚泥盆世7属9种植物,206个样品开展了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包括草本石松类Haskinsia、Leclercqia,乔木状石松Hoxtolgaya,工蕨类Serrulacaulis,前裸子植物Tetraxylopteris,原始真蕨类Comps... 对新疆北部和布克赛尔地区呼吉尔斯特组上段中—晚泥盆世7属9种植物,206个样品开展了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包括草本石松类Haskinsia、Leclercqia,乔木状石松Hoxtolgaya,工蕨类Serrulacaulis,前裸子植物Tetraxylopteris,原始真蕨类Compsocradus,带蕨Taneocrada等,时代跨度从中泥盆世Eifelian期至晚泥盆世Frasnian期。新疆北部泥盆纪陆生植物δ13C值分布范围在?26‰~?19‰之间,与现代C3植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一致。不同类群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大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一植物属种不同器官的δ13C值并不完全相同,δ13C茎轴 >δ13C孢子叶。从Givetian期至Frasnian期,植物δ13C值下降3‰左右,推测与其对应的是CO2浓度的小规模上升,气候变暖。中泥盆世Eifelian期至Givetian期,植物δ13C值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整个中泥盆世气候可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泥盆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中-古生代古生物地层框架
9
作者 郭兴伟 卢辉楠 +5 位作者 张训华 徐洪河 朱晓青 唐鹏 张以春 季兴开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88,共4页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科学目标为系统揭示南黄海中−古生代的沉积与构造演化历史,探讨其资源环境效应。利用古生物系统框定地层时代,是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特征 大陆架科学钻探 地层时代 地球科学 南黄海 东亚大陆边缘 地质演化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山东中新世山旺组葛属(豆科)小叶的形态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祺 徐洪河 申思 《植物学研究》 2012年第2期13-22,共10页
葛属Pueraria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大豆亚族中最大的、具有三小叶复叶的属,其大多数种为攀援性藤本植物,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化石记录表明,葛属早在中新世就已出现在东亚、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亚热带和温带植... 葛属Pueraria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大豆亚族中最大的、具有三小叶复叶的属,其大多数种为攀援性藤本植物,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化石记录表明,葛属早在中新世就已出现在东亚、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群中,目前已知有3个化石种,即中国山旺中新世的荚果化石山旺葛藤P. shanwangensis、山旺和日本数个中、上新世产地的叶、小叶化石鲁葛藤P. miothunbergiana以及克罗地亚和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中新世的小叶化石大葛藤P. maxima。本文基于对中新世山旺组最近采集的葛属小叶印痕化石的观察和对现生种葛P. montana小叶的形态比较,研究了该属化石种的小叶形态和发育变异。结果表明,现生种葛与化石种鲁葛藤和大葛藤的小叶都具有不甚发育的间二级脉,这个特征在先前报道的鲁葛藤小叶化石中未见保存。另外,它们的主脉和二级脉远轴侧有时都会分别发出两条挨得很近、角度不同的二级脉和二级脉梳脉,这个特征过去在葛属中则被忽视了。总体上,葛属小叶化石的叶脉特征在中新世广阔的欧亚中纬度地区显示了高度的相似性。目前,仅在中国中新世山旺植物群和日本中新世高峰山组植物群中发现了与现生的葛小叶相似的、具有裂瓣的鲁葛藤小叶化石,但现生葛比化石葛的小叶更大些、似乎发育了更多具有裂瓣的小叶,这可能与中新世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关。现生葛长在荫蔽生境以及攀援于支持物(如藤架或其他木本植物)上的植株比生于开阔生境以及蔓生的植株发育了更多的、具有裂瓣的小叶,这可能有效促进了整株植物的叶片和冠层中的光照截取和通风散热。据此推测,中国和日本中、上新世的鲁葛藤居群可能比克罗地亚和阿布哈兹中新世的大葛藤居群的生态耐受性更加宽泛,东亚的居群既生于荫蔽的、更多依赖森林的生境中,也长在开阔的、较少依赖森林生境中,甚至蔓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生境 居群 化石 小叶 现生
下载PDF
关于乔木状石松植物茎压印化石主要分类性状的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祺 徐洪河 申思 《植物学研究》 2013年第3期67-72,共6页
乔木状石松植物在晚古生代植物群中一直引人注目,是最早在中泥盆世(约393~383百万年前)就进化出两极生长、乔木和异孢习性的维管植物类群之一。本文评述了乔木状石松植物茎压印化石一些主要的分类性状以及相关术语,包括叶座、叶痕、通... 乔木状石松植物在晚古生代植物群中一直引人注目,是最早在中泥盆世(约393~383百万年前)就进化出两极生长、乔木和异孢习性的维管植物类群之一。本文评述了乔木状石松植物茎压印化石一些主要的分类性状以及相关术语,包括叶座、叶痕、通气道痕、叶舌和叶序。建议这些分类性状在使用中应该规范,并强调了它们的生物学和埋藏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状石松植物 茎压印化石 分类性状 泥盆纪
下载PDF
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中植物角质层的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德伟 王怿 +1 位作者 徐洪河 傅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通过光学、扫描电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层中的植物角质层进行再研究。禄劝的植物角质层定为Orestoviacf.devonica Ergolskaya,1936,具有两种类型:类型Ⅰ,角质层具有规则分布的孔状结构,分布密度为40... 通过光学、扫描电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层中的植物角质层进行再研究。禄劝的植物角质层定为Orestoviacf.devonica Ergolskaya,1936,具有两种类型:类型Ⅰ,角质层具有规则分布的孔状结构,分布密度为40—45个/mm2,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或长条形;类型Ⅱ,角质层规则分布似气孔结构,分布密度为50—60个/mm2,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根据大植物化石研究,结合生物地层资料,云南禄劝的植物角质残植煤层的成煤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late Givetian)。基于对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分析,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当时区域古地理环境及其局部古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stovia CF .devonica 植物角质层 中泥盆世晚期 成煤植物 云南
下载PDF
南黄海CSDP-2井晚泥盆世早期真蕨类Shougangia的形态观察
13
作者 白姣 徐洪河 +1 位作者 郭兴伟 卢辉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3,共9页
南黄海CSDP-2钻井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2 068.00~2 069.02m段岩心识别出了早期真蕨类植物。该植物具有至少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互生,小羽片扁平,呈扇状、楔状或舌状,基部收缩,至少一次深裂,裂片边缘钝圆,二分叉的叶脉明显。据此... 南黄海CSDP-2钻井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2 068.00~2 069.02m段岩心识别出了早期真蕨类植物。该植物具有至少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羽片互生,小羽片扁平,呈扇状、楔状或舌状,基部收缩,至少一次深裂,裂片边缘钝圆,二分叉的叶脉明显。据此,可鉴定为优美守刚蕨(比较种)(Shougangia cf.S.bella)。本研究为南黄海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增加了古植物学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五通组 泥盆纪 古植物学 守刚蕨
下载PDF
第十二届国际孢粉学、第八届国际古植物学联合会议简介
14
作者 徐洪河 李建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506,共1页
关键词 古植物学 孢粉学 国际 会议简介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波恩大学 植物研究所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泥盆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15
作者 郄文昆 梁昆 +9 位作者 郭文 高彪 宋俊俊 陈波 黄璞 乔丽 徐洪河 陈吉涛 孙语聪 张以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8-1090,共33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泥盆系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化石丰富,记录着北半球古亚洲洋的持续消减和南半球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变的关键过程,对阐明这一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板块运动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南天山(洋)缝合带和龙木...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泥盆系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化石丰富,记录着北半球古亚洲洋的持续消减和南半球原特提斯洋向古特提斯洋转变的关键过程,对阐明这一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板块运动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南天山(洋)缝合带和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洋)缝合带两侧的地块分属不同沉积体系和生物古地理区系,指示该洋盆具有显著的构造古地理分隔意义,分别代表了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主支洋盆,以此为界泥盆系可以划分为天山型、特提斯型和冈瓦纳型三种类型.本文主要基于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研究进展,分别提供最新的综合地层格架,并结合沉积物源分析和生物群特征对比进行古地理重建,为探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各个块体的早期地质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奠定基础.基于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和生物古地理研究,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保山地块、南羌塘地块、北羌塘地块、思茅地块、腾冲地块和华南板块沉积物源与印度板块具有亲缘性,而拉萨地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具有亲缘性,且可能位于华南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华南板块可能已经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代表着金沙江-哀牢山洋的打开.中泥盆世,古特提斯洋洋中脊快速扩张,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上升、碳酸盐岩台地的广泛分布和泥盆纪海水锶同位素的最低值.晚泥盆世古特提斯洋已达到相当规模,最终导致古特提斯缝合带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硅质岩大量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 古特提斯洋 综合地层 生物群 物源分析 古地理
原文传递
磁性地球知多少
16
作者 徐洪河 《科学中国》 2007年第6期14-15,共2页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磁性的星球上。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磁场,磁力是一种最强大,最基本的力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磁场,地球才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关键词 地球 磁性 生活 磁场 磁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志留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记录——兼论早期孢型化石古地理和生物地层研究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凯 张娟 +3 位作者 王怿 唐鹏 刘炳材 徐洪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7-471,共15页
本文梳理并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志留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及含化石层位。化石证据来自盆地覆盖区草1井(深度5309.31 m和5471.98 m)和满南1井(深度3206.68 m和3207.28 m)的上奥陶统岩心(对应地表的铁热克阿瓦提组)、托甫2井(... 本文梳理并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志留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及含化石层位。化石证据来自盆地覆盖区草1井(深度5309.31 m和5471.98 m)和满南1井(深度3206.68 m和3207.28 m)的上奥陶统岩心(对应地表的铁热克阿瓦提组)、托甫2井(第6—7回次)的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岩心(对应地表的柯坪塔格组),以及盆地西北缘上奥陶统—志留系的西克尔层、柯坪塔格组、塔塔埃尔塔格组和克兹尔塔格组地层剖面。塔里木盆地的早期陆生植物微体化石中,隐孢子分布最为广泛,在上述露头地层和钻井岩心中均有记录;三缝孢目前发现于柯坪塔格组上段、塔塔埃尔塔格组和克兹尔塔格组下段;管状体仅来自西克尔层;类表皮则出现在西克尔层和塔塔埃尔塔格组。基于孢型化石记录开展古生物地理研究时,需考虑基础数据偏差,也需要识别局部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奥陶纪—志留纪孢型化石全球生物带有待厘定,该时期中国各板块上的孢型化石分布零散、丰度较低,缺少标志性属种,未建立系统的生物地层序列,应优先开展该时期区域性的生物地层序列划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型化石 奥陶系 志留系 生物古地理 生物地层 塔里木
原文传递
新疆西准噶尔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特征、时代、古环境以及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洪河 蒋青 +3 位作者 张小乐 王怿 傅强 冯净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阐述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定义、分布、时代、组成和特点。呼吉尔斯特植物群主要代表我国北方区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群,其具有全球广布型属种,也具有特化型植物。该植物群生物量巨大,发育小规模的森林,也形成了若干薄的煤层,成煤植物和森... 阐述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定义、分布、时代、组成和特点。呼吉尔斯特植物群主要代表我国北方区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群,其具有全球广布型属种,也具有特化型植物。该植物群生物量巨大,发育小规模的森林,也形成了若干薄的煤层,成煤植物和森林冠层植物为石松类。结合该植物群化石埋藏学、沉积岩石学、煤岩学等研究,对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古环境以及古植物地理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呼吉尔斯特组若干条保存有丰富植物化石和煤层的剖面,代表中泥盆世晚期区域性的陆相沉积环境,新疆西准噶尔在中泥盆世是重要的植物迁徙大陆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 古环境 呼吉尔斯特组 泥盆纪 新疆
原文传递
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
19
作者 徐洪河 聂婷 +2 位作者 郭文 陈焱森 袁文伟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90,共11页
基于古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各大科研机构对化石标本的收藏情况,提出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包含十项元数据元素以及一项元数据实体,即,标题、数据标识符、许可证标识符、关键词、描述、化石标本参数、数据... 基于古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各大科研机构对化石标本的收藏情况,提出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包含十项元数据元素以及一项元数据实体,即,标题、数据标识符、许可证标识符、关键词、描述、化石标本参数、数据链接地址、创建者、创建时间和访问限制,以及作为元数据实体的数据提交机构。十项元数据元素之一的化石标本参数,又可分为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实物信息、古生物系统分类信息、地层信息和高维信息。建立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旨在于完善古生物化石标本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利于化石标本数据的整理、汇交,跨平台操作、检索、共享和使用,促进数据驱动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新范式研究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标本 古生物学 数据驱动 元数据
原文传递
互联网科普原创性问题探讨
20
作者 徐洪河 《科普研究》 2012年第1期89-89,共1页
化石网(http://www.uua.cn/)成立于2004年,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非营利性科普网站,在2009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化石网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大众",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普网... 化石网(http://www.uua.cn/)成立于2004年,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非营利性科普网站,在2009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化石网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大众",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普网站之一。在互联网科普中,原创性内容一直至关重要。提升原创科普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网站 原创性 互联网 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 生物研究所 2009年 非营利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