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淫羊藿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思文 李雪芹 +4 位作者 刘素云 施剑明 徐浚怀 毛龙火 殷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淫羊藿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设置对照组及不同浓度梯度的淫羊藿素组(10、20、40、80、160μmol/L)、阿霉素组(1、2、4、8、16μg/m L)、联合组(淫羊藿素+阿霉素:20μmol/L+1μg/m L... 目的探讨体外淫羊藿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设置对照组及不同浓度梯度的淫羊藿素组(10、20、40、80、160μmol/L)、阿霉素组(1、2、4、8、16μg/m L)、联合组(淫羊藿素+阿霉素:20μmol/L+1μg/m L、20μmol/L+2μg/m L、20μmol/L+4μg/m L、40 mol/L+1μg/m L、40μmol/L+2μg/m L、40μmol/L+4μg/m L、80μmol/L+1μg/m L、80μmol/L+2μg/m L、80μmol/L+4μg/m L),分别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药物作用24、48 h后细胞形态;CCK-8法测定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AnnexinⅤ-FITC/PI双染料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各组的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bcl-2、caspase-3及p21表达。结果淫羊藿素及阿霉素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增殖,随着淫羊藿素的浓度从10μmol/L逐渐增加至160μmol/L,细胞增殖抑制率也随之从(9.67±3.62)%逐渐增加至(89.18±9.66)%,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6.93μmol/L、3.87μg/m L;淫羊藿素与阿霉素可致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使bcl-2基因表达下调、caspase-3、p21基因表达上调(P<0.05);以上改变联合组较淫羊藿素组及阿霉素组更明显(P<0.05)。结论淫羊藿素联合阿霉素对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或相加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caspase-3及p21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素 阿霉素 骨肉瘤MG-63细胞
原文传递
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微创系统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8
2
作者 吴添龙 贾惊宇 +5 位作者 高贵程 徐浚怀 李健 姚玉龙 张磊磊 程细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963-196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微创系统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影像学压迫不明显但临床表现典型12例、影像学压迫明显但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微创系统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影像学压迫不明显但临床表现典型12例、影像学压迫明显但临床表现不典型4例、极外侧突出型3例、影像学上多节段表现异常而不能确定责任节段2例、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不典型与骨关节炎疼痛难以鉴别1例、脊柱侧弯为主要表现1例。对所有患者行神经根封闭辅助诊断后于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观察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4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 mm,平均术中出血量186 ml,平均术后引流量88ml,平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2 d。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缓解,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8~20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评分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置入钉棒稳定无松动,无断钉,椎间植骨融合率95.7%。[结论]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通道下腰椎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对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封闭 Quadrant微创系统 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与正常儿童软骨性髋臼前倾角的MRI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添龙 贾惊宇 +5 位作者 涂以济 徐浚怀 陈伟才 曹雪琴 刘素云 程细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557-1562,共6页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并分析其发育演变。[方法...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并分析其发育演变。[方法]回顾性收集55例DDH儿童和222例正常儿童的髋关节MRI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6-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6.2岁。共444例正常髋,并以患者年龄(岁)为单位分为15个亚组。通过MRI测量各组髋关节的CAA,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各组间CA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均大于未受累髋关节和正常儿童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儿童脱位髋关节CAA大于发育不良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髋关节CAA在不同年龄组间不存在相关性(r〈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髋臼后倾现象。[结论]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是存在过度前倾的;正常的CAA在人们出生时就已完全形成,并且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改变。作者认为CAA更能反映髋臼的真实前倾角,采用MRI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性髋臼前倾角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磁共振
原文传递
白血病抑制因子联合bFGF对人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施剑明 曹俊 +5 位作者 殷明 殷嫦嫦 程细高 谢荣辉 林思文 徐浚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50-1155,共6页
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联合bFGF对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取第4代hBMSCs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含10%FBS的α-MEM)常规培养;B组加入含10 ng... 目的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联合bFGF对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取第4代hBMSCs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含10%FBS的α-MEM)常规培养;B组加入含10 ng/mL LIF的完全培养基;C组加入含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基;D组加入含10 ng/mL LIF和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测定各组第4代hBMSCs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hBMSCs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第8代hBMSCs表面标志CD44、CD90、CD19、CD34表达情况。结果 4组细胞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且细胞增殖速率表现为D组>C组>B组>A组。各组细胞形态观察发现A组细胞较早出现衰老和分化现象;B组细胞早期形态维持较好,但增殖相对缓慢,后期出现部分衰老细胞;C组少量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增殖较快;D组细胞增殖迅速,且能长期维持hBMSCs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示,A、C组骨髓基质标志CD44、CD90表达较B、D组低;各组造血细胞标志CD19、CD34均呈阴性,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LIF联合bFGF不仅可以维持h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而且能够促进其快速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抑制因子 BFGF 人BMSCs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可注射性藻酸锶凝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涂以济 吴添龙 +3 位作者 叶爱芳 徐浚怀 郭菲 程细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99-1505,共7页
目的体外研究藻酸锶凝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潜力,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制备2.0wt%藻酸钠溶液,分别与0.2mol/LSrCl2及CaCl2胶凝液离子交联形成藻酸锶和藻酸钙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测... 目的体外研究藻酸锶凝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潜力,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制备2.0wt%藻酸钠溶液,分别与0.2mol/LSrCl2及CaCl2胶凝液离子交联形成藻酸锶和藻酸钙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测其压缩模量、溶胀率及降解率。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兔BMSCs并鉴定,将第5代BMSCs分别接种于藻酸锶凝胶(实验组)和藻酸钙凝胶(对照组),观察其生长、黏附及增殖情况;两组凝胶来源的细胞成骨诱导后采用细胞化学法检测ALP活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Osterix(OSX)、I型胶原、Runx2mRNA表达,茜素红染色、VonKossa染色检测钙盐沉积情况,并设同法制备的藻酸钙凝胶来源的BMSCs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藻酸锶与藻酸钙凝胶微观结构相似,均有均匀的孔隙结构;藻酸锶及藻酸钙凝胶压缩模量分别为(186.53-4-8.37)、(152.14-4-7.45)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3,P=0.002);溶胀率分别为14.32%±1.53%和15.25%±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P=0.502);两种凝胶的体外降解性均较好,第20、25、30天藻酸锶凝胶的降解率明显低于藻酸钙凝胶(P〈0.05)。BMSCs于两组凝胶中1~4d时呈悬浮生长,之后逐渐黏附生长并形成大量细胞集落。三维培养第21天,实验组细胞的DNA含量为(4.38±0.24)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0.21)g(t=-8.108,P=0.001)。成骨诱导培养第12天,实验组ALP活性为(15.28±1.26)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7±1.12)U/L(P〈0.05)。实验组OSX、I型胶原、Runx2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第21天,两组茜素红染色及VonKossa染色均可见钙盐沉积,实验组的钙结节数量及磷酸盐沉积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藻酸锶凝胶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对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作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藻酸锶凝胶 藻酸钙凝胶 支架材料
原文传递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涂以济 吴添龙 +3 位作者 徐浚怀 叶爱芳 钟贞浩 程细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于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形态与活性变化,为藻酸锶凝胶复合干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并扩增,取第3代BMSCs以细胞密度为5×105个/ml复合于藻酸锶凝...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于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形态与活性变化,为藻酸锶凝胶复合干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并扩增,取第3代BMSCs以细胞密度为5×105个/ml复合于藻酸锶凝胶中三维培养,每日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Live/Dead染色测细胞存活,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超微结构及细胞于凝胶上的黏附情况。[结果]藻酸锶凝胶质软、透明、渗透性较好;BMSCs接种于藻酸锶凝胶中初始形态为圆形、呈悬浮生长,后细胞逐渐贴壁生长并呈星形或多角形;接种第1 d和第14 d凝胶中活细胞率分别为(88.61±4.08)%和(92.16±2.10)%,两者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4、7、10、13 d时二维培养组中OD值显著高于三维培养组(P<0.05);扫描电镜示藻酸锶凝胶呈典型的"鸡蛋箱"样结构,孔隙直径大小平均为150μm;接种于凝胶中7 d后可见细胞均匀黏附于凝胶壁生长。[结论]藻酸锶凝胶是一种优良的细胞支架,将其复合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藻酸锶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