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牵引成骨术在矫正中面部发育不良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海淞 穆雄铮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97-300,共3页
关键词 牵引成骨术 矫正 面部 发育不良 牵引成骨技术 细胞的增殖 骨组织 整形外科 外科领域 口腔颌面 合成功能 方法 四肢骨 装置 张力 增长 应用 思路 牵张 疗效
下载PDF
中面部牵引成骨疗效的计算机辅助评估
2
作者 徐海淞 王衡健 +5 位作者 俞哲元 袁捷 曹德君 柴岗 韦敏 穆雄铮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评估牵引成骨矫治中面部发育不良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采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运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评估牵引成骨矫治中面部发育不良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采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运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测量技术,行上气道CT三维重建,分析气道变化;头颅CT三维重建,分析突眼度、上下颌关系改变,及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牵引前移的量,进而评估牵引成骨术在矫治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11例患者经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治疗后,气道梗阻情况得到解除,面部外形明显改善。术后上气道平均体积增加(9.13±6.94)cm3,气道梗阻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平均突眼度(21.23±3.3)mm,术后(11.4±3.5)mm,症状改善明显(P<0.01);术后ANB矫正到平均(7.16±3.41)°,SNA矫正至平均(83.06±5.85)°,咬牙合关系改善(P<0.01);术后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平均前移(20.27±8.04)mm,术后平均随访5.4个月,CT示前移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结论 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成骨手术治疗儿童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可有效解除气道梗阻情况,改善面部外形。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是一种理想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成骨 中面部发育不良 三维重建 计算机辅助测量
下载PDF
面部不对称畸形三维重建影像部分骨性标志点三维定位标准的建立 被引量:12
3
作者 叶强 穆雄铮 +4 位作者 徐海淞 俞哲元 张如鸿 杨娴娴 高晓燕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40-144,共3页
目的建立一套颅面部三维重建影像部分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标准。材料和方法提出颅面部和面部不对称畸形相关的25个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要求,选取3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6例正常人符合Dicom3.0协议、层厚0.13mm以内的CT数据,利用... 目的建立一套颅面部三维重建影像部分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标准。材料和方法提出颅面部和面部不对称畸形相关的25个骨组织标志点的三维定位要求,选取3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6例正常人符合Dicom3.0协议、层厚0.13mm以内的CT数据,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由两名不同观测者按照提出的定位要求分别定位这25个标志点,获取其三维坐标。使用直线相关性和零截距直线同归分析得到2名观测者获得的各标志点坐标及模的直线相关系数和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结果下齿槽座点、眶下缘点、眶上缘点、耳点、髁突点等5类标志点仅在X轴方向上的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在[0.9500,1.0500]之外,在空间和其他方向以及其余16个标志点在各个坐标轴及空间上定位的直线相关系数r和直线回归系数6均在[0.9500,1.0500].之内,p<0.0001。结论笔者提出的对三维重建骨组织表面25个标志点的定位要求可作为正常或面部不对称畸形骨组织三维重建标志点的定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 畸形 三维重建 影像部 骨性 标志点 三维定位 骨组织 直线 相关系数 回归系数 定位标准 颅面部 材料和方法 三维坐标 空间 截距 回归分析 观测 坐标轴
下载PDF
访美日志
4
作者 徐海淞 《中国卫生人才》 2012年第9期91-91,共1页
经美国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遴选,我有幸获得了2011~2012年度美国整形外科协会/美国颌面外科协会国际访问学者项目,由世界颅颌面外科基金会(World Craniofacial Foundation)资助先后访问了多个美国主要的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临床中心。
关键词 教育基金会 颅颌面外科 日志 整形外科 外科临床 修复重建 美国 协会
下载PDF
中国医学教育将面临系统性调整
5
作者 徐海淞 《中国卫生人才》 2010年第8期41-41,共1页
大多数临床医生都认为,毕业后规范化培训是医生的定型期,它决定着医生的职业生涯路程。今后,一旦具备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制度,卫生部就有条件考虑统一医学教育的学制问题。可以预见,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出台后,中国的医学教育将... 大多数临床医生都认为,毕业后规范化培训是医生的定型期,它决定着医生的职业生涯路程。今后,一旦具备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制度,卫生部就有条件考虑统一医学教育的学制问题。可以预见,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出台后,中国的医学教育将面临系统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系统 中国 医师培养制度 临床医生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职业生涯
下载PDF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发挥人才效益
6
作者 徐海淞 《中国卫生人才》 2011年第9期73-73,共1页
破解人才资源的质量、结构等问题,最大的障碍在于体制机制。从体制来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政府要转变职能,
关键词 体制 人才效益 人才资源 市场配置 市场体系 人力资源 转变职能
下载PDF
关键岗位轮岗有助子搞活用人机制 回应“轮岗之惑”
7
作者 徐海淞 《中国卫生人才》 2011年第10期73-73,共1页
医院关键岗位实行干部轮换任期制实际与时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唯一区别的就是医务人员职务基本不变,不像党政领导干部的交流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仕途升迁的过程。
关键词 用人机制 岗位 党政领导干部 轮岗 医务人员 任期制
下载PDF
管理上司“四步法”
8
作者 徐海淞 《中国卫生人才》 2011年第1期73-73,共1页
管理上司并不意味着对上司指手画脚。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上司并非去挑战他/她的权威,而是利用他/她的权威,去寻求更多的配合和资源。”
关键词 管理 四步法 意味着 德鲁克 权威
下载PDF
骨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东 黄晓翔 +4 位作者 Sean Shih-Yao Liu 徐海淞 曹德君 柴岗 韦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 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引系统对11周龄的新西兰白兔作矢状缝牵引成骨。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牵引+rh BMP-2,n=7),对照组(单纯牵引,n=7)。牵引29天,于0、5、11、17、23及29 d,应用X线及Micro-CT评价骨缝牵开情况;第7、27天注射四环素,第17天注射钙黄绿素,作为术后荧光组织切片观察标记。观察动物对该牵引成骨系统的耐受性,比较各组骨缝牵开的距离,并观察矢状缝组织形态学变化,验证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的可行性。结果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率为86%,牵引成骨实验可顺利完成。对照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大于实验组(D29),两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随着牵引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但骨缝牵开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骨组织形态学显示,两组骨缝间均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该牵引成骨模型既能有效牵开骨缝,也能诱导骨缝间成骨。而实验组骨缝间新生骨组织形成速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种植钉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建立了兔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骨缝牵引过程中,局部应用rhBMP-2可促进骨缝成骨,但导致了骨缝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微型牵引种植钉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缝牵引成骨
下载PDF
面部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的临床应用与操作经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俞哲元 穆雄铮 +2 位作者 赵嘉琦 韩嘉毅 徐海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8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验证颜面部三维激光扫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利用VIVID 910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227例受试者的颜面三维影像,采用全室内顶置光源,受试者眶耳平面尽量与地面水平,扫描仪镜头水平抬高10°,使用14mm焦距镜头,于受试者正前... 目的:验证颜面部三维激光扫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利用VIVID 910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227例受试者的颜面三维影像,采用全室内顶置光源,受试者眶耳平面尽量与地面水平,扫描仪镜头水平抬高10°,使用14mm焦距镜头,于受试者正前方及双侧各80°位置采集数据,获得数据经通用软件拼接、二期处理,统计扫描及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间及扫描结果质量。结果:227例颜面部扫描患者中,每例平均取样3.07侧,每例平均扫描时间(5.3±0.7)min,图形一期处理时间平均约3min,二期修整时间平均约12min,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为受试者毛发、连续复杂结构、扫描盲区及姿势表情;采样效果在额、颞、颧、颊、眶下、下颌部位最佳,鼻背、睑裂、口唇部位次之,鼻底、颏底、外耳部位效果最差。结论:单镜头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基本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可以作为快速获取表面数字图像的主流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临床价值 颜面部 影像评估
下载PDF
Periostin对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东 黄晓翔 +4 位作者 袁捷 俞哲元 徐梁 徐海淞 韦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索Periostin复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对移植脂肪血管化及成活率的影响,以明确Periostin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验证低氧条件下Periostin对脂肪干细胞成血管的影响,RT-PCR检测CD133及CD144的基因表达情况;将Periosti... 目的探索Periostin复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对移植脂肪血管化及成活率的影响,以明确Periostin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验证低氧条件下Periostin对脂肪干细胞成血管的影响,RT-PCR检测CD133及CD144的基因表达情况;将Periostin复合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到裸鼠体内,观察移植脂肪的成活情况。结果在低氧条件下,Periostin组细胞成血管能力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Periostin组的CD133和CD144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eriostin复合自体脂肪移植后1、3、6个月,移植脂肪成活率分别为79.50%±3.70%、67.71%±4.08%和64.78%±5.78%,明显高于对照组(51.83%±5.97%、39.45%±10.32%和34.20%±10.61%)。结论 Periostin能够改善脂肪移植早期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的早期血管化,有利于移植脂肪颗粒的存活,可有效改善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移植 成活率 低氧 骨膜蛋白
下载PDF
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1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ZIN Mar Aung 韩文卿 +4 位作者 陈骁俊 林力 张艳 徐海淞 柴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763,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设计、制造人工骨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颅颌面中心治疗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对随访半...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设计、制造人工骨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颅颌面中心治疗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对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三维重建CT影像测量数据;随机测量术前、术后3个关键解剖点并进行误差统计,评估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精度价值;回顾性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等指标,进一步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01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有163例患者接受了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人工骨修复治疗下颌骨缺损,其中149患者满足统计条件;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效果的平均距离误差为(1.27±0.15)mm,手术时间为(2.5±1.2)h,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三维设计打印人工骨是一种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靠技术,依靠定量设计及术前模拟,简化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度,患者满意度较高,手术并发症少且长远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外科 下颌骨重建 人工骨 三维打印
下载PDF
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术后上气道不同截面面积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海淞 穆雄铮 +3 位作者 俞哲元 冯胜之 韩嘉毅 张涤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中面部行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术前、术后上气道不同截面面积的比较,评价截骨前移手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者,选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牵引进... 目的通过对中面部行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术前、术后上气道不同截面面积的比较,评价截骨前移手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者,选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牵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计算机辅助测量上气道不同部位二维截面面积,部分病例术前、术后行多导睡眠监测功能评估。结果所有病例面部外形及通气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后鼻棘点和腭垂尖点气道平面截面面积平均增加(210.33±219.34)mm^2和(65.14±42.24)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会厌点及气道食道分界点截面面积术后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术前移中面部能有效改善因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所致的上气道狭窄,气道狭窄的改善以腭垂尖点以上气道改善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FORT Ⅲ型截骨术 骨生成 牵张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原文传递
中面部牵引成骨术治疗骨性气道狭窄
14
作者 徐海淞 穆雄铮 +3 位作者 俞哲元 冯胜之 韩嘉毅 张涤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77-580,共4页
目的研究中面部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成骨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共11例5~16岁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伴突眼、反颌及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患儿接受Le For 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 目的研究中面部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成骨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共11例5~16岁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伴突眼、反颌及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患儿接受Le For 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治疗。术前术后应用上气道三维CT重建分析体积变化,多导睡眠监测评估气道功能变化,进而评估中面部牵引成骨术对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气道梗阻情况均获有效缓解,面部外形明显改善。术后上气道平均体积较术前增加约64.3%,平均增加达(9.13±6.94)ml,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监测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水平、鼾声指数等多项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中面部牵引成骨术能有效治疗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所致的骨性上气道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畸形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上气道狭窄 中面部牵引成骨
原文传递
“削骨”整形:精雕细琢您的脸
15
作者 徐海淞 《家庭用药》 2017年第5期18-19,共2页
面部轮廓整形术俗称“削骨”或者“磨骨”,听着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当代医学已经使得这类所谓“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变得微创,可以在几乎没有痕迹的情况下精准地完成骨骼重塑,使脸型接近于美容标准或理想的容貌。相对于一般微整形,面... 面部轮廓整形术俗称“削骨”或者“磨骨”,听着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当代医学已经使得这类所谓“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变得微创,可以在几乎没有痕迹的情况下精准地完成骨骼重塑,使脸型接近于美容标准或理想的容貌。相对于一般微整形,面部轮廓整形需要医生有更丰富的面部整形经验,并对医疗机构也有更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术 骨骼 面部轮廓 当代医学 面部整形 医疗机构 大手术
原文传递
改良的面部轮廓整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君毅 徐海淞 穆雄铮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583-586,共4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近20年来颧弓缩窄和下颌角截骨技术的演变及改进,通过比较各种手术方法,探索一套相对安全、有效、易操作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方法 自1988年5月至2008年11月,对585例患者行颧弓缩窄术和下颌角截骨术.2002年之前采用文献... 目的 回顾性总结近20年来颧弓缩窄和下颌角截骨技术的演变及改进,通过比较各种手术方法,探索一套相对安全、有效、易操作的面部轮廓整形技术.方法 自1988年5月至2008年11月,对585例患者行颧弓缩窄术和下颌角截骨术.2002年之前采用文献报道的多种方法对颧弓及下颌角行截骨整形;2002年之后改进了截骨方法,采用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行面部轮廓整形.口内切口的颧骨复合体楔形截骨联合耳前颧弓不完全骨折截骨后,可将颧弓向内、向前移位,以达到缩窄中面部的目的 ;采用口内入路的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斜彤全厚截骨,于下颌角截骨时,保持去除下颌角和下颌下缘的外板大于内板,以使术后面中下部轮廓较完美.并总结各类方法的手术指征、主要并发症等,比较改进后的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法较之常规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口内切口入路在颧骨和下颌角整形中有明显的优势.楔形截颧骨法较常规的更有效、可靠.同时,接受斜形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整形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楔形截颧骨法及斜形全厚下颌角和下颌下缘截骨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且易掌握的改良的面部轮廓整形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脸 颧骨缩小术 下颌骨塑形 改良的面部轮廓整形术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颅骨缝牵引成骨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李东 Sean Shih-Yao Liu +2 位作者 黄晓翔 徐海淞 韦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6期5006-5010,共5页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及人重组BMP2对颅缝牵引成骨的作用,并用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对颅缝的改建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6周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0)对照组,(1)富血小板血浆组(PRP),(2)...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及人重组BMP2对颅缝牵引成骨的作用,并用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对颅缝的改建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6周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0)对照组,(1)富血小板血浆组(PRP),(2)富血小板血浆结合10μg rhBMP-2组(PRP/rhBMP-2)。用镍钛牵开弹簧给予兔矢状颅骨缝持续200 g等张牵引力牵引33天。牵引结束后,采集所有兔矢状颅骨缝标本行Micro CT精细扫描及三维重建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情况。结果:Micro CT重建兔矢状颅骨缝显示,对照组和PRP组的骨缝牵开,骨缝牵开体积比PRP/rhBMP-2凝胶组大(P<0.05)。PRP的局部应用不仅促进了骨缝间的新骨形成,而且加速骨缝纤维组织的创伤愈合。PRP/rhBMP-2组牵引后骨缝可见有新骨再生及骨缝融合现象。PRP/rhBMP-2凝胶组平均骨缝融合程度约为颅骨厚度的15.3±9.5%。实验前后PRP/rhBMP-2凝胶组治疗区颅骨平均厚度较对照组和PRP凝胶组有增厚表现(P<0.05)。结论:PRP和PRP/rhBMP-2的局部应用都能有效促进骨缝牵引成骨时新骨加速形成。Micro CT显示:PRP凝胶可以诱导骨缝骨形成并加速了骨缝伤口的愈合,缝形态存在;PRP/rhBMP-2组新骨再生导致了骨缝牵引时过早产生了骨缝融合现象,提示今后在骨缝牵引成骨临床应用时需要避免高浓度生长因子在骨缝局部应用而导致的骨缝早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形态发生蛋白-2 MICRO-CT 骨缝牵引成骨
原文传递
基于两相CFD方法的竖直圆管环状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海淞 王季 +1 位作者 熊进标 卢川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2,共6页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结合壁面液膜模型,模拟圆管环状流中的液滴与连续气相的相互作用、液滴在壁面处的沉积与夹带、液膜的沸腾与蒸发等关键物理现象。通过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环状流实验结果比较,评价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环状流的...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结合壁面液膜模型,模拟圆管环状流中的液滴与连续气相的相互作用、液滴在壁面处的沉积与夹带、液膜的沸腾与蒸发等关键物理现象。通过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环状流实验结果比较,评价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环状流的预测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液膜质量流量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良好,证明所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及本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环状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双向耦合 液膜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