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湘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5,共7页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 唯识学与现象学都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对自我之“境”即对象世界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独特诠释,并在人的心识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全新方法论,显示出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人类理性反省极高的智慧和理念,对于开发人类心智、启迪思维具有重要现代价值。通过比较,虽然二者在目的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互为补充。现象学由于在认识发生论上没有建立“种子”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论,故无法对意识发生的根源及先验主体性的本质作出更深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现象学 意向性构成
下载PDF
《四声猿》本事考补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湘霖 《天府新论》 2000年第3期68-72,共5页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 ,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 ,并对《四声猿》之冠名、四剧的先后顺序 ,以及体制风格 。
关键词 明代 徐渭 <<四声猿>> 冠名 体制风格 考证 补证
下载PDF
“孔颜乐处”心解——宋明之际一段儒释“心性”通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湘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5-69,共5页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 ,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 ,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 ,并由此体悟心性 ,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言约而旨微” ,汉宋儒家对其经典的解释 ,不仅不能得其要旨 ,反而...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 ,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 ,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 ,并由此体悟心性 ,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言约而旨微” ,汉宋儒家对其经典的解释 ,不仅不能得其要旨 ,反而导致学人误入歧途。宋明思想家通过“学佛而知儒” ,由此开启出宋明心性之学的硕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理学 佛学 禅宗 心性 宋代 明代 '孔颜乐处'
下载PDF
论敦煌佛曲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湘霖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0-67,共8页
论敦煌佛曲徐湘霖《敦煌曲子词集》中宣扬佛教的词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所选545首曲子词,佛曲就有293首,占去一半还多①。可见,佛曲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不仅相当普及,而且相当热闹。然而,为什么在... 论敦煌佛曲徐湘霖《敦煌曲子词集》中宣扬佛教的词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所选545首曲子词,佛曲就有293首,占去一半还多①。可见,佛曲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不仅相当普及,而且相当热闹。然而,为什么在稍后的唐宋文人词中几乎荡然无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曲 敦煌曲子词 五更转 讲经文 龟兹乐 佛教 《菩萨蛮》 《渔歌子》 民间艺术 十二时
下载PDF
论题与释义的演变——再论“孔颜乐处”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湘霖 《管子学刊》 2000年第4期84-88,共5页
关键词 周敦颐 孔颜乐处 罗汝芳 释义 《宋元学案》 《通书》 宋代理学 存有论 《明儒学案》 论题
下载PDF
中"义源流考略
6
作者 徐湘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2,共3页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言和方法,但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智...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言和方法,但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无为 不二 中道
下载PDF
《中论校注》补记考释
7
作者 徐湘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57-63,共7页
汉徐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 徐斡 <<中轮>> 校勘 注释 考证 <<中论校注>>
下载PDF
唯识的时空观及科学的解释
8
作者 徐湘霖 《佛学研究》 2012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 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现在(证知)→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时空观 自证分 波粒二象性
下载PDF
《楚辞》实词用法零拾
9
作者 徐湘霖 《景德镇高专学报》 1994年第3期33-35,40,共4页
《楚辞》在中国文体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加之辗转流传,迤亘千年,章句很多讹脱。古词古义,理解起来,不免分歧。早在汉代,淮南王误以五子为伍子胥,乃因当时“伍”字没有固定的写法;太史公论《天问》,多所不逮,也是因为《天问》的讹脱... 《楚辞》在中国文体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加之辗转流传,迤亘千年,章句很多讹脱。古词古义,理解起来,不免分歧。早在汉代,淮南王误以五子为伍子胥,乃因当时“伍”字没有固定的写法;太史公论《天问》,多所不逮,也是因为《天问》的讹脱太甚了;下至班固、贾逵,皆以“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名词 杜若 “何” 用法 《天问》 《惜诵》 《山鬼》 《离骚》 分用
下载PDF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
10
作者 徐湘霖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40-43,共4页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变灭而风流云散。因,是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徐湘霖"缘起"论是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石。"缘起性空"论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出的被称为佛学最高的般若智慧之学。所谓"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变灭而风流云散。因,是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缘,是指事物产生的条件。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自性 圆成实性 阿赖耶识 无自性 法相唯识学 缘起性空 中道观 三十六对 无位真人 中观学派
下载PDF
敦煌偈赞文学的歌辞特征及其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湘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7-51,共5页
敦煌偈赞文学在本质上应属于音乐文学范畴。本文试从音乐方面探寻偈赞的歌辞特点。偈赞歌辞明显的音乐特征是;这些偈赞歌辞载有"平"、"侧"、"断"、"吟"等呗赞声法的标识,具有吟唱性质;和声的加入,是齐言偈体向杂言赞辞变化... 敦煌偈赞文学在本质上应属于音乐文学范畴。本文试从音乐方面探寻偈赞的歌辞特点。偈赞歌辞明显的音乐特征是;这些偈赞歌辞载有"平"、"侧"、"断"、"吟"等呗赞声法的标识,具有吟唱性质;和声的加入,是齐言偈体向杂言赞辞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偈赞文辞形式的差别,应看作曲调音乐形式的变化。偈赞体的流变,即是偈赞的谣歌化和曲子化,梵音的歌调化。表明敦煌偈赞在隋唐五代兴起的俗讲、唱导的发展中不断地俗乐化。这个通俗化又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即胡化与华化的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偈赞 呗赞音乐 杂言形式 和声 谣歌 曲子
下载PDF
“蚕马”杂谭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湘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3-275,共3页
“蚕马”原型可以解读出多层的文化意蕴。儒家的“蚕马同气”说代表了官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并 有着“禁原蚕”的实际功用;民间的“蚕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受上述官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 面佛道二教也借助于... “蚕马”原型可以解读出多层的文化意蕴。儒家的“蚕马同气”说代表了官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并 有着“禁原蚕”的实际功用;民间的“蚕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受上述官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 面佛道二教也借助于这个民间故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使其逐渐神化和仙化;但作为民间故事有着自己演变的特 点,后世文学在不断地重复这个母题中生发出新的文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马 同气 神化 仙化 咏蚕诗
原文传递
唯识相分理论的现代意义——以“所缘缘”义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湘霖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相分理论 心识 似境 佛教 唯识学 “所缘缘”
原文传递
唯识“自证分”的功用——结合禅观实践重新检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湘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7-92,共6页
心识在了知对象的同时,还对自身有反省作用。作为心识认知要素之一的自证分,其重要功能在于它的自证性,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本身的一种非对象性的"反观觉察"。心识的这一"自己认识,证知自己"的功能,不仅在于它是一... 心识在了知对象的同时,还对自身有反省作用。作为心识认知要素之一的自证分,其重要功能在于它的自证性,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本身的一种非对象性的"反观觉察"。心识的这一"自己认识,证知自己"的功能,不仅在于它是一种观照实相的高阶智慧,更在于唯识观行的修行实践中它是转迷悟、染净之机枢。在自证"觉知"的观照下,能断除烦恼和贪欲,证得生命存在的实相。开显自证分的功用,使其在"转依论"、"量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恢复唯识学"解行相应"的瑜伽传统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证分 觉知 现量 转依
原文传递
“自证分”略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湘霖 《法音》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6,共11页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四分家,故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其实,四家之说不过是代表了唯识诸家对于心识结构及功能认识的一个渐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过程 分家 功能 结构 心识 陈那 护法 唯识
原文传递
从“觉知”看阳明心学的内观工夫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湘霖 《原道》 2008年第1期224-236,共13页
阳明心学本质上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与实践论的。本文拟从工夫哲学视角入手,引入"觉知"这一现代术语以此探索阳明"四句教"的精义所在与"格、致、诚、正"的实践过程,并以此了解阳明心学的内观... 阳明心学本质上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与实践论的。本文拟从工夫哲学视角入手,引入"觉知"这一现代术语以此探索阳明"四句教"的精义所在与"格、致、诚、正"的实践过程,并以此了解阳明心学的内观工夫对圣人"心传"的承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知 致良知 内观 心学
原文传递
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
17
作者 徐湘霖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75,114,共6页
印度佛学缘起性空、三自性与三无性的知性思辩,在中国化为禅宗了悟自心的感性体验。
关键词 知性思辩 感性体验 佛教 佛法 “缘起”论
原文传递
“唯识无境”初探
18
作者 徐湘霖 《法音》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6-33,共8页
关键词 “唯识无境” 佛教 缘境 变境 《成唯识论》 三自性 三无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