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P与PKP治疗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徐用亿 季峰 +2 位作者 王守国 费昊东 孙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67-70,7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PVP与PKP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38例单节段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骨折不愈合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 目的比较分析PVP与PKP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38例单节段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骨折不愈合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68~92岁,分为PVP组(n=21)和PKP组(n=17)。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和受累椎体后凸角等,比较两组的骨水泥使用量和骨水泥渗漏率。结果PVP组的手术时间(36.09±7.43)min比PKP组手术时间(43.29±5.97)min短,且PVP组住院费用(20427.57±1724.31)元比PKP组住院费用(28798.53±1983.94)元低(P<0.05)。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术前、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以及受累椎体后凸角,各自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VP与PKP治疗无神经损害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不愈合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者较后者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骨折不愈合 椎体成形术 后凸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骨性关节炎中组织血管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用亿 马金忠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1期33-35,39,共4页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很常见的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了骨性关节炎病变涉及组织血管发生。OA中的血管发生和炎症反应与软骨细胞功能调节、组织异常增生与灌注、骨化、关节影...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很常见的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了骨性关节炎病变涉及组织血管发生。OA中的血管发生和炎症反应与软骨细胞功能调节、组织异常增生与灌注、骨化、关节影像学改变等相关。血管发生、炎症、组织缺氧和力学负荷都参与OA的发病和疼痛机制。深入理解OA早期发病机制有利于实现OA治疗目标,通过控制血管发生的不同调节机制引导新的疗法,例如选择性抑制不良的血管发生。本文对近来骨关节炎中血管发生的特点和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血管发生 组织缺氧 功能调节 炎症反应 疼痛机制 发病机制 影像学改变
下载PDF
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生物学反应
3
作者 徐用亿 马金忠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05-107,共3页
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因保留股骨近端更多骨量等而再次成为年轻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选择。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后产生大量金属磨损颗粒和金属离子并随体液转运至全身,体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受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直径大小、假... 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因保留股骨近端更多骨量等而再次成为年轻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选择。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后产生大量金属磨损颗粒和金属离子并随体液转运至全身,体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受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直径大小、假体设计、假体撞击和松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异常增多的金属离子可引起假体周围生物学反应,如局部软组织毒性、过敏反应等,出现假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影像学上骨溶解等不良临床结果。假体周围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是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渗出。金属离子除影响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外,还会影响成骨细胞功能,进而延迟骨组织矿化;对前破骨细胞有毒性作用,但不会引起成熟破骨细胞凋亡。目前还未完全阐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金属离子引起假体周围生物学反应的复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 金属离子 生物学反应
下载PDF
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4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季峰 谢跃 +2 位作者 王守国 费昊东 徐用亿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3500-3502,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DLS)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DLS的41例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26.9°。术式为后路正中切口,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去旋转、凸侧加压及凹...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DLS)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DLS的41例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26.9°。术式为后路正中切口,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去旋转、凸侧加压及凹侧撑开矫正侧凸,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5.1%。全组病例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JOA评分10分,末次随访24分,优良率为89.1%。术后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椎间隙高度的丢失。结论 DLS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彻底减压,重建腰椎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平衡,可融合固定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 外科手术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葛运如 丁其瑞 +2 位作者 费昊东 徐用亿 刘欢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A)疗法在老年急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A)疗法在老年急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13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72例)术后予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67例)在基础治疗上予静脉注射ZA。术后随访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18个月健侧髋部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水平。结果:139例患者随访20~28个月,平均23.9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6、12及18个月的BMD显著升高(P<0.05),而BTMs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在术后6个月显著改善(P<0.05),而在术后12、18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联合ZA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还可改善BTMs、BMD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唑来膦酸 老年人
下载PDF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季峰 徐用亿 +2 位作者 左文山 王守国 谢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5±23.6min﹚,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切口周围坏死,2例出现关节炎表现。术后10-12周时X线片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内外翻畸形等,X线片示Bo hler角由术前4.8°±11.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27.3°±9.7°;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4.5±4.6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41.3±3.8mm;跟骨体长度由术前的62.3±8.3mm恢复至术后66.5±7.8mm;跟骨体高度由术前38.3±3.8mm恢复至术后41.2±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时MFS评分优良率为82.1%﹙23/28足﹚。结论恢复跟骨形态同时要注重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配合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关节内 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26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洪辉 孙进 +3 位作者 徐用亿 岳海涛 王守国 谢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行采用改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54~79岁...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行采用改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66.2岁。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分析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Cobb’s角、腰椎前凸角之间相关性。结果 26例均获得12~4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9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无假关节形成现象。术前VAS评分(7.5±2.0),末次随访时为(3.5±2.2);术前ODI指数为(65.3±12.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3.4±12.1)%;术前Cobb’s角数为(27.5±8.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7±6.9)°;术前腰椎前凸角为(16.8±8.8)°,术后末次随访时为(39.6±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前凸角成负相关。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侧凸症是一种可选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侧凸 腰椎 椎间融合 减压
下载PDF
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8
作者 袁东堂 左文山 +2 位作者 刘开祥 戴志唐 徐用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8034-8037,共4页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脱位仍然是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直径金属对金属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年轻、活动要求高的患者。目的:验证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脱位仍然是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直径金属对金属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年轻、活动要求高的患者。目的:验证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4髋)初次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假体股骨头直径平均为44mm(38~48mm),采用Harris评分和X射线检查评估早期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都获得18~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3.6分(91~96分),疗效评价为优。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232.6°(182~257°),置换后髋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大。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临床愈合,无髋部和大腿疼痛、感染、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或下沉。提示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具有早期低磨损、髋关节的活动度好、脱位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头 金属-金属 髋关节置换 假体 HARRIS评分
下载PDF
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预后的预测因素分析
9
作者 赵越 汤泽 +1 位作者 梁博瑞 徐用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掌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骨愈合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愈合良好组(n=55)和愈合不良组(n=47)。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固定类型、骨折... 目的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掌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骨愈合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愈合良好组(n=55)和愈合不良组(n=47)。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固定类型、骨折原因、骨折分型、术后感染、骨折类型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骼生长因子(S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P、SGF和PDGF水平预测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愈合不良组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比率高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不良组BMP、SGF和PDGF水平低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P、SGF和PDG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644和0.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BMP<7.415 pg/mL、SGF<85.705 ng/mL和PDGF<5.235 ng/mL是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临床特征和BMP<7.415 pg/mL、SGF<85.705 ng/mL、PDGF<5.235 ng/mL均可能引起骨关节外骨折患者术后骨愈合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关节外骨折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骨骼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预后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10
作者 庄宇 费昊东 +1 位作者 徐用亿 刘欢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6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34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为观察组,36例行传统...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6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34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为观察组,36例行传统开窗手术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12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和传统开窗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前者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孔入路 椎板开窗
下载PDF
低度腰椎滑脱症经皮内镜与切开腰椎间融合比较
11
作者 徐用亿 王守国 +3 位作者 费昊东 陈政 陈晓钢 唐洪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81-1187,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切开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低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切开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低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56例单节段低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7例接受PELIF;另外29例接受P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结果]PELIF组切口总长度[(8.3±1.5)cm vs(10.2±2.2)cm,P<0.001]、术中失血量[(151.9±99.5)ml vs(303.5±117.2)ml,P<0.001]、开始下地行走时间[(2.2±0.9)d vs(3.3±0.9)d,P<0.001]、住院时间[(5.9±1.8)d vs(8.6±2.3)d,P<0.001]均显著优于PLIF组,PELIF组手术时间[(178.3±32.5)min vs(134.5±27.4)min,P<0.001]和术中透视次数[(34.3±7.1)次vs(12.0±4.0)次,P<0.001]显著大于PLIF组;两组术中并发症率和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平均随访时间(16.3±2.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第3 d PELIF组的腰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2.6±1.9)vs(4.0±1.8),P=0.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LIF与开放PLIF治疗低度腰椎滑脱症都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PELIF具有创伤小、术后早期腰痛缓解快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柱内镜 椎体间融合 经皮技术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12
作者 朱海 徐用亿 +1 位作者 孙璇 季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148例L_(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PETD...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148例L_(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PETD组),80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PEI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与PE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6%vs 93.8%,χ^(2)=0.016,P=0.898)。结论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均可有效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但PEID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经皮内镜 椎间孔入路 椎间盘切除术 椎板间入路
原文传递
前路与后路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用亿 季峰 +3 位作者 王守国 孙进 岳海涛 唐洪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92-797,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探讨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 [目的]分析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探讨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前路组18例,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组22例,行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JOA评分、节段后凸Cobb角和其他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前路组与后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50±40.95)min vs(181.14±46.88)min,P>0.05],在失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7.83±261.87)ml vs(570.52±250.09)ml,P>0.05]。40例均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病灶均获得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节段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的后凸矫正丢失角度显著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2.40)°vs(1.91±1.60)°,P<0.05]。此外,前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8/18)vs 13.64%(3/22),P<0.05]。[结论]在标准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可取得同样的满意疗效,但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并发症更少,后凸矫正丢失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结核 前路 后路 病灶清除 融合
原文传递
长节段近端融合固定椎的选择对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用亿 田纪伟 +3 位作者 赵庆华 董双海 王守国 孙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3674-3679,共6页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长节段近端融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35例)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例)55例经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患...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长节段近端融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35例)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例)55例经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近端融合椎的不同选择,分为A组(17例,固定至水平椎)、B组(18例,固定至中立椎体)和C组(20例,固定至侧凸上端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分别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指数(ODI)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及腰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测量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对3个组的临床和影像学做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 55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死亡,54例获得2~4年的随访。各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之间的腰痛VAS、ODI指数、冠状面平衡指标、矢状面平衡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5.8%±12.8%、69.6%±11.8%、63.4%±15.3%,A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早期并发症率52.9%、22.0%和1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近端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12.5%、22.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3种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但是在改善冠状面畸形方面固定至水平椎优于侧凸的上端椎;固定至侧凸的上端椎有利于减少早期并发症,但是较选择水平椎更容易发生影像学上的远期近端邻近节段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 脊柱侧凸 腰椎 平衡
原文传递
比较分析三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用亿 王守国 +4 位作者 孙进 谢跃 费昊东 季峰 葛运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118-2122,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颈前路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颈前路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A组25例,多平面椎间隙减压B组30例,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C组30例,比较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率及并发症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80±28.55)min,(164.67±24.24)min,(142.5±26.51)min]C组与A、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4.86±84.80)ml,(203.33±83.34)ml,(211.67±76.21)ml]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和并发症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3组分别为60%,83.33%,90%),A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颈椎Cobb角增加值[分别为(5.48±2.63)°,(9.43±3.85)°,(8.76±2.71)°]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椎前路三种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混合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率最高,多椎间隙减压和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恢复优于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病 前路 减压 融合
原文传递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的临床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守国 谢跃 +4 位作者 季峰 费昊东 赵庆华 徐用亿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TSRH-3D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组18例多节段腰椎骨折患者应用TSRH-3D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h~2d内手术,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应用TSRH-3D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组18例多节段腰椎骨折患者应用TSRH-3D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h~2d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32个月,平均23个月。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脊柱正侧位X片和CT片。结果(1)脊柱活动改善率为67%;腰背痛改善率为94%;下肢疼痛改善率为78%。(2)与术前相比,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59.2%,平均丢失5.2%(P〈0.01);Cobb角平均矫正19.5°,平均丢失5.4°(P〈0.01)。结论采用TSRH-3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对损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有利于恢复脊柱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以及消除腰腿痛,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腰椎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守国 徐用亿 +4 位作者 谢跃 费昊东 季峰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7例。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38.75±20.06)min,术中出血量(338.80±100.10)ml,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随访15.56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VAS评分从术前(7.25±1.52)分降至末次随访(2.1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8.65±3.49)分提高至(13.05±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58.01±20.1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融合
原文传递
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跃 徐用亿 +4 位作者 王守国 季峰 费昊东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1期2931-2934,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52~79岁,平均67.4岁。通过比较...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52~79岁,平均67.4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2例均获得12~5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8.5个月,所有患者均在6个月后获得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无假关节形成现象。术前ODI为(60±11)%,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1±6)%;术前Cobb’S角数为(28±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3±5)°;术前腰椎前凸角为(20±10)°,术后末次随访时为(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应采取个体化设计,必须减压得当同时恢复重建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才能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应重视脊柱外科手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纪伟 徐用亿 赵庆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2721-2723,共3页
在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硬膜破损可造成术后脑脊液流出体外,包括脑脊液从切口流出或引流液中出现脑脊液。患者会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站立时头痛加重,卧位时可减轻,恶心,呕吐,眩晕,电解质紊乱,甚至产生一些神经症状。脑脊液漏不仅会... 在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硬膜破损可造成术后脑脊液流出体外,包括脑脊液从切口流出或引流液中出现脑脊液。患者会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站立时头痛加重,卧位时可减轻,恶心,呕吐,眩晕,电解质紊乱,甚至产生一些神经症状。脑脊液漏不仅会影响切口愈合,而且可引起假性硬膜囊肿、逆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脊柱手术后颅内感染率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后 脑脊液漏 脊柱外科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颅压性头痛 预防 切口愈合 硬膜囊肿
原文传递
结合影像学检查选择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术式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跃 徐用亿 +5 位作者 王守国 季峰 费昊东 葛运如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与传统腰椎后外侧融合(PL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2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分成改良TLIF术式组14例、PLF术式组14例,其中男12例,...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与传统腰椎后外侧融合(PL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2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分成改良TLIF术式组14例、PLF术式组14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66.2岁。记录两组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12-4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9个月。改良TLIF组手术时间(192.0±44.7)min,出血量(718.0±197.2)ml,PLF组手术时间(163.0±39.0)min,出血量(546.0±226.6)ml。改良TLIF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传统PLF组有2例没有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例出现假关节现象。末次随访的两组各自腰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都较术前减少(P〈0.05),两组的各自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之间的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腰痛VAS评分差值、腰椎前凸角差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末次随访与术前的ODI指数差值、Cobb’角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式治疗腰椎退变侧凸症是一种可选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优于PL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