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CIITA新发突变致MHC-Ⅱ类分子缺陷病的临床与分子特征
1
作者 徐祺玲 李亚男 +2 位作者 陈学梅 赵晓东 安云飞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9-525,共7页
目的探讨1例CIITA基因突变所致MHC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缺陷病患儿临床与分子特征。方法分析1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Sanger测序分析患... 目的探讨1例CIITA基因突变所致MHC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缺陷病患儿临床与分子特征。方法分析1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Sanger测序分析患儿CIITA基因序列、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长度多样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R蛋白表达。结果患儿,男,2岁2月,3月起病,表现为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持续CMV感染、卡介苗病、重度营养不良,IgG、IgA下降、IgM升高,CD4^+T细胞比例下降但数量正常、CD4/CD8比例倒置。CIIT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223C>T来源于父亲;c.1240delC来源于母亲,为未报道新发突变。患儿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的HLA-DR表达明显降低,T细胞功能轻度受损。确诊后患儿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结论经临床、免疫学筛查、基因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确诊MHCⅡ类分子缺陷患儿1例,其母源突变c.1240delC既往未见报道。反复多病原感染伴有CD4+细胞比例和(或)数量下降需警惕该病可能,综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行MHC-Ⅱ蛋白表达及基因测序可确诊该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的唯一办法,但成功率较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MHCⅡ类分子缺陷病 CIITA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去αβT/B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
作者 徐祺玲 安云飞 赵晓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类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通常临床表现较重,致死率高。能否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地完成免疫重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基因治疗尚在试验阶段的今天,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重建免疫的唯一手段。去αβT/B细胞的造血干细胞...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类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通常临床表现较重,致死率高。能否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地完成免疫重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基因治疗尚在试验阶段的今天,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重建免疫的唯一手段。去αβT/B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型的去T细胞移植策略,近年来逐渐被用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根治治疗,并在防控移植物抗宿主病、减少移植后感染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去αβT/B细胞 ΓΔT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STAT1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学梅 徐祺玲 +1 位作者 安云飞 赵晓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9-601,共3页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1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4型,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的STAT1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GOF)免疫缺陷和功能...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1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4型,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的STAT1功能获得性(gain-of-function,GOF)免疫缺陷和功能缺失性(loss-of-function,LOF)免疫缺陷,以及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遗传的STAT1部分LOF免疫缺陷和STAT1完全LOF免疫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1基因突变 遗传方式 疾病类型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基因治疗慢病毒载体的转导增强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晓煜 徐祺玲 +1 位作者 赵晓东 安云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58,共7页
基于慢病毒载体的体外基因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望治愈一些造血系统的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提高靶细胞转导效率和减少转导中病毒载体量,基因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都可以得到改善。不同包膜糖蛋白伪型慢病毒载体通过与... 基于慢病毒载体的体外基因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望治愈一些造血系统的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提高靶细胞转导效率和减少转导中病毒载体量,基因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都可以得到改善。不同包膜糖蛋白伪型慢病毒载体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不同受体结合,促进病毒黏附和入胞,增强不同靶细胞的病毒转导效率。此外病毒转导增强剂可以在病毒进入细胞过程或进入后发挥作用,在提高转导效率的同时使靶转导基因在体内长期稳定表达。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总结回顾,旨在为慢病毒载体的转导效率提供新的优化策略,使基因治疗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转导效率 慢病毒载体 包膜糖蛋白 病毒转导增强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