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的干预研究
1
作者 徐翠杏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4期150-150,152,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的干预研究。方法:选取72例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用掷硬币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参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系统护理,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的干预研究。方法:选取72例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用掷硬币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参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系统护理,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后,参照组比观察组的相关指标差,(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和参照组比较分析,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系统护理能改善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新生儿状况,促进新生儿痊愈,宜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护理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新生儿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平蓝 潘关凤 +2 位作者 谭建平 徐翠杏 杨小娟 《天津护理》 2019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min。97例位于第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尖端定位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潘关凤 王平蓝 +3 位作者 杨小娟 谭建平 邓小夏 徐翠杏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2期78-80,共3页
目的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80例(2016年10月~2017年9月),所有患儿临床治疗中均接受经头部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按... 目的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心电监护仪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80例(2016年10月~2017年9月),所有患儿临床治疗中均接受经头部静脉及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A组(n=40)和B组(n=40),在新生儿患儿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定位检测中两组患儿分别采取胸片X线检测方式和心电监护仪检测方式。结果 B组患儿的置管后需要调整率明显低于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置管后管道开始使用时间明显早于A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但以A组患儿胸片X线检测结果为参考金标准,B组患儿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度与A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患儿接受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将心电监护仪应用其中能够对置管操作予以指导,能够有效判断导管的尖端定位位置,避免导管尖端异位影响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患儿 心电监护仪 导管尖端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