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不同介入策略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左心室扭转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茂椿 沈燕 +4 位作者 陆纪德 王璐 贾照英 袁晓菲 刘淼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2-537,共6页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早期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策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103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早期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策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103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和部分血运重建组(IR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1年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左心室心尖部及基底部的收缩期扭转数据。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心尖及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净扭转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仅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峰值与部分血运重建组患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整体净扭转峰值有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5°vs.16.3°±5.1°,P<0.01)。结论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更好地改善左心室收缩期扭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病变 左心室扭转 斑点追踪成像
下载PDF
早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茂椿 沈燕 +6 位作者 陆纪德 王璐 贾照英 袁晓菲 齐元 许嘉鸿 刘淼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 比较早期或延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的影响。方法 81例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血运重建组(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EG组)和延迟血运重建组(dela... 目的 比较早期或延迟血运重建对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的影响。方法 81例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血运重建组(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EG组)和延迟血运重建组(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DG组),同时设置40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组)。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左心室收缩期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 CS)、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 LS)。结果 术前与NC组比较,2组整体圆周应变率(globe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显著升高(P<0.01),整体纵向应变率(globe longitudinal strain, GLS)显著降低(P<0.01),2组间各应变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整体应变率中,2组GC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EG组的GLS较DG组显著增加[(-25.06±3.45)%vs(-16.54±8.56)%,P<0.01]。区域应变率中,EG组的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LS较DG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的趋势与1个月相同。结论 对于室壁运动正常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运重建能够更好地改善左室收缩期应变,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斑点追踪成像 左心室应变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水平
3
作者 徐茂椿 黄平 +1 位作者 吴玥婷 黄作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6期386-389,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评价该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评价该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稳定性心绞痛33例,正常对照2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同时对急性心肌梗死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浆NT-proBNP水平为3630ng/L(95%可信区间1412~9332),明显高于对照组75.8ng/L(95%可信区间40~144)(P<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2~24小时内血浆NT-proBNP水平从术前4732ng/L(95%可信区间为1828~12246)降至344ng/L(95%可信区间为19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治疗后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N末端前体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心功能 血浆
下载PDF
冠心病者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浓度及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玉萍 徐茂椿 高修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29-131,共3页
[目的]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研究,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及LVE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29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与3... [目的]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研究,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及LVE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29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与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3例和正常对照者28例;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各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01),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3.56±0.41 vs 2.05±0.16与1.88±0.28.P <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PCI术后12~24 h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54±0.25 vs 3.56±0.41,P<0.01),术后24~48 h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P< 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降低,两者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心功能、估计预后有相当的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经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而血浆NT- pro-BN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该两指标能反映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射血分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 被引量:4
5
作者 徐茂椿(综述) 黄平(审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冠心病
下载PDF
稳定气道正压治疗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黏附分子变化
6
作者 徐茂椿 黄平 +1 位作者 李东风 黄小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从反映血管内皮炎症的黏附分子角度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否促进和加重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其可能机制。比较该类冠心病合并OSAS病人经过稳定气道正压(constant positive airway pres... 目的从反映血管内皮炎症的黏附分子角度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否促进和加重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其可能机制。比较该类冠心病合并OSAS病人经过稳定气道正压(constant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夜间反复低氧发作的改善是否能降低黏附分子的含量。方法冠心病组56例、冠心病合并OSAS组58例、OSAS组54例和健康组53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浓度。然后在冠心病合并OSAS组及OSAS组中各选取5例病人,以Autoset spirit CPAP呼吸机对病人行1周治疗,再次检测血清中黏附分子含量。并比较睡眠呼吸指标改善情况。结果①组间黏附分子含量:冠心病合并OSAS组的黏附分子含量明显高于与其他各组(P<0.01)。冠心病组与OSAS组的黏附分子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的黏附分子含量最低,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②黏附分子与多导睡眠图监测:两种黏附分子含量与呼吸紊乱指数(apnea hyponea index,AHI)呈正相关,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不相关;③冠心病合并OSAS病人的ICAM-1含量,CPAP治疗前为(434±115)μg/L,治疗后为(304±105)μg/L(P<0.05);治疗后冠心病合并OSAS病人的PECAM-1含量也明显降低;同时单纯OSAS组病人的ICAM-1和PECAM-1含量经过CPAP治疗后也有明显降低;④CPAP治疗前后冠心病合并OSAS组及OSAS组病人AH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有改善。结论OSAS病人黏附分子增高,冠心病合并OSAS后黏附分子更高,CPAP能降低黏附分子含量,故黏附分子升高可能与间断的呼吸暂停所致的夜间反复低氧发作及血氧饱和度持续减低有关,从而加重了冠心病的血管内皮炎症。提示CPAP治疗OSAS的冠心病病人的重要性,其不失为该类冠心病病人二级预防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稳定气道正压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
7
作者 徐茂椿 施海明 +2 位作者 王晓乐 高秀芳 王浩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3-556,共4页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同时经冠脉内给予G-CSF或G-CSF+PI3K激酶抑制剂(LY294002)...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同时经冠脉内给予G-CSF或G-CSF+PI3K激酶抑制剂(LY294002),灌注120min后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cl-2及caspase-3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检测总-Akt(t-Akt)及磷酸化Akt(p-Akt)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同时给予冠脉内G-CSF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增高心肌细胞内Bcl-2表达,同时p-Akt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1)。LY294002阻断Akt活化后,抑制了G-CSF诱导的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缺血再灌注同时冠脉内给予G-CSF可保护梗死区残存的心肌细胞,减少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凋亡
原文传递
两种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纪德 邱建平 +5 位作者 林捷 黄宇 王海容 徐茂椿 窦桂珍 邬培英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7-55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el与Firebird)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急性STEMI患者249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随机分为Excel支架组136例(54... 目的比较两种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el与Firebird)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急性STEMI患者249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随机分为Excel支架组136例(54.6%)和Firebird支架组113例(45.4%)。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住院及随访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及晚期管腔丢失、支架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直接PCI术后即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死亡分别为2例(1.47%)与1例(0.88%),无心原性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分别为1例(0.74%)与1例(O.88%),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分别为2例(1.47%)与2例(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两组支架内最小管腔内径、节段内最小管腔内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支架内再狭窄、节段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应用两种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均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茂椿 邱建平 +3 位作者 张瑜 朱华 刘淼 孙敏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观察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对药物难治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经药物治疗后无效的DCM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术前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1周在组织多普勒... 目的:观察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对药物难治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经药物治疗后无效的DCM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术前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1周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行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比较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CRT后①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Ⅰ~Ⅲ级,左室射血分数由(26.42±6.7)%增加到(33.44±6.0)%,P<0.01;②左室舒张末内径由(75.31±8.52)mm减少至(67.24±10.57)mm,P<0.05;③左右室间收缩时间差、左室内不同步指数有显著改善,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CRT可以改善DCM患者的左、右室间和左室内收缩活动不同步,逆转心室扩大,提高心功能,其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组织多普勒 起搏器参数
原文传递
冠心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ICAM-1基因多态性研究
10
作者 徐茂椿 黄平 +3 位作者 陈鲁原 李东风 黄小穗 李运雄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目的:观察ICAM-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相关性,并观察ICAM-1的不同基因型与其血清中ICAM-1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A组)56例、CHD伴OSAS患者(B组)58例、OSAS患者(C组)54例和健康者(对照... 目的:观察ICAM-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相关性,并观察ICAM-1的不同基因型与其血清中ICAM-1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A组)56例、CHD伴OSAS患者(B组)58例、OSAS患者(C组)54例和健康者(对照组)53例。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PCR)对基因组DNA中ICAM-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①4组间的ICAM-1469C/T3种基因型的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的TT+TC型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是86.44%、89.67%、90.74%均高于对照组的47.16%(P<0.01)。而对照组的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其他3组(P<0.01)。②T等位基因在A、B、C3组的分布频率分别是74.11%、71.55%、7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85%(P<0.01),而A、B、C3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组中TT+TC基因型的ICAM-1含量均高于CC基因型的含量(P<0.01),B组的黏附分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①ICAM-1469C/T的基因多态性与CHD有关联,C-T的等位基因突变可能是CHD的一种遗传易感因素;②OSAS患者存在与CHD患者相同的基因型分布,这种相同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可能是OSAS与CHD的一种易感的遗传因素;③ICAM-1469C/T的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的ICAM-1含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OSAS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ICAM-1含量来加重CHD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 ICAM-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