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拔和劳动负荷对摄氧量和心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徐菁佩 张尧 +5 位作者 王艳 周芸竹 寻晓爽 罗丽霞 赵立强 周鼎伦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7年第4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和劳动负荷对摄氧量和心率的影响,发现不同海拔递增负荷下机体运动的特点。方法以78名在岗工人为测试对象,采用功率车模拟劳动负荷,使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收集不同海拔和不同劳动负荷下的肺通气量、心率、摄氧量。结果...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和劳动负荷对摄氧量和心率的影响,发现不同海拔递增负荷下机体运动的特点。方法以78名在岗工人为测试对象,采用功率车模拟劳动负荷,使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收集不同海拔和不同劳动负荷下的肺通气量、心率、摄氧量。结果不同海拔递增负荷下的摄氧量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但与海拔无关(F=0.508,P>0.05)。肺通气量随劳动负荷和海拔增高而增加,但折算成标准状态下的肺通气量后,同样显示不同海拔处同等负荷下肺通气量无显著性差异(F=1.131,P=0.344)。心率随着劳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高原的静息心率较平原高。结论摄氧量与劳动负荷有密切关系,而与海拔无关,可作为高原环境下劳动强度评价的可靠指标。2 500 m以上各个海拔的心率值较接近,提示2 500 m可作为人体适应的海拔分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劳动强度 摄氧量 肺通气量 心率
下载PDF
成都市某区男性青年学生HIV/AIDS相关行为特征定性研究
2
作者 冷冰 周建珲 +1 位作者 徐菁佩 王德伟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病例确诊前性行为和AIDS知识获取情况,为制定青年学生AIDS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12月招募的25名成都市某区新报告的HIV/AIDS男性青年学...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病例确诊前性行为和AIDS知识获取情况,为制定青年学生AIDS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12月招募的25名成都市某区新报告的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进行定性访谈,调查内容包括AIDS感染相关高危行为、知识获取途径及感染后心理状况等。结果所有访谈者均发生过同性性行为,首次同性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7.48±1.64)岁。从首次性行为到确诊的时长,最短为0年,最长为8年,平均为(2.72±1.41)年。所访谈者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仅2人表示“每次都用”,且12人确诊前从未进行过HIV检测。所有访谈对象均知晓AIDS相关知识,但对风险的认知度较低,其中16人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8人知晓有风险但存在侥幸心理,1人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学校和网络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其中3人通过微博、抖音、知乎等网络平台了解,9人通过学校的讲座、主题班会等获取知识,13人通过学校和网络了解过相关知识;所有访谈对象均未从家庭教育中获取过AIDS相关知识。在知道自己患病后,21人存在沮丧、抑郁、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7人表示焦虑和抑郁,9人感到恐惧和害怕,5人感到悔恨),仅4人态度较为坦然。结论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多性伴、网络交友普遍以及AIDS知行分离是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感染的重要原因。需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遏制AIDS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质类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行为 学生
原文传递
高原体力劳动强度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菁佩 张尧 +3 位作者 王艳 罗丽霞 赵立强 周鼎伦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4-867,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心率(HR)、肺通气量(VE)与摄氧量(VO_2)之间的关系,并拟合最优函数,以探索用于高原体力劳动强度评价的简易指标。[方法]选取不同海拔高度的78名在岗男性工人,用功率车模拟劳动负荷,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记录不同劳动负荷...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心率(HR)、肺通气量(VE)与摄氧量(VO_2)之间的关系,并拟合最优函数,以探索用于高原体力劳动强度评价的简易指标。[方法]选取不同海拔高度的78名在岗男性工人,用功率车模拟劳动负荷,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记录不同劳动负荷下的VE、HR、VO_2。用曲线拟合VO_2与HR、VE的关系,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同等劳动强度下,不同海拔的工人VO(2P=0.505)和HR(P=0.306)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V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劳动强度的工人VO_2、HR、V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曲线拟合显示,VE与VO_22、HR与VO_2的最大决定系数(R)分别为0.903、0.583,可看出VE与VO_2的幂函数效果最佳。进一步分析发现标准状况下的肺通气量(VE2STPD)与VO_2的拟合效果更好;拟合的函数为?VO_2=0.06,R=0.930。[结论]进行高原体力劳动强度评价时,VESTPD可作为替代VO_2的简易评价指标。建立的函数可对作为现行体力劳动强度国家标准的补充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体力劳动强度 摄氧量 肺通气量 心率
原文传递
高原对工人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尧 林建华 +3 位作者 王艳 周鼎伦 罗丽霞 徐菁佩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测量不同海拔高度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评价高原对工人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在3个海拔高度测量5个青年男性工人在静息和运动状态及运动恢复过程中的肺通气量、心率、血氧饱和度(SaO_2)等生理指标,用配伍设计的方差分... 目的测量不同海拔高度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评价高原对工人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在3个海拔高度测量5个青年男性工人在静息和运动状态及运动恢复过程中的肺通气量、心率、血氧饱和度(SaO_2)等生理指标,用配伍设计的方差分析法分析海拔对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及运动后恢复情况。结果静息状态,随着海拔的升高,单位体表面积肺通气量和单项动作能量代谢率逐渐下降,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海拔环境的心率和Sa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低于高原。运动状态,肺通气量、单位体表面积肺通气量、单项动作能量代谢率和SaO_2在不同海拔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不同海拔的SaO_2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 m平原,在第3分钟仍下降,至第5分钟恢复;3500 m高原,第3分钟即大幅升高,持续至第5分钟;4 200 m在第3分钟继续下降,至第5分钟恢复并升高,但幅度小于3500 m。HR的变化不受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均表现为运动后快速上升,随后恢复,至3分钟时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高原对工人的生理指标有明显影响,且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是不一致的。运动后,心率恢复较快,基本不受海拔高度影响;SaO_2先下降再恢复并超过运动前,但海拔不同恢复过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肺通气量 心率 血氧饱和度
原文传递
2019年成都市中职学生艾滋病与性健康认知行为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菁佩 何世娇 +1 位作者 何勤英 代珍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中职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认知和性行为特征,为针对性开展艾滋病性病干预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07-09在成都市选取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 目的了解成都市中职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认知和性行为特征,为针对性开展艾滋病性病干预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07-09在成都市选取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职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共调查1 262名中职在校学生,受访学生总体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2.1%;有132人(10.5%)自述发生过性行为,其中30人(22.7%)有过至少一种高危性行为;有21人(29.6%)在发生性行为时完全不用安全套,是否知晓安全套能防病和使用安全套频率之间并无联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年龄大、可支配收入高是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市中职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相对较低,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感染性病艾滋病风险高,应该加强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的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性行为 安全套 青年学生
原文传递
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何世娇 代珍 +2 位作者 徐菁佩 范双凤 何勤英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21期2964-2967,共4页
目的了解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成都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9 9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 目的了解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成都市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成都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9 9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86/10万,报告发病率从41.66/10万上升至46.66/10万,年均增长1.27%。Ⅰ期和Ⅱ期梅毒(早期梅毒)发病率从2010年的18.4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38/10万,年均降低11.15%。在梅毒病例构成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71.80%,其构成比从2010年的51.98%上升至2019年的85.01%。女性发病率(35.49/10万)高于男性(32.26/10万),2010—2019年间发病率分别增长1.26%和1.28%。20~<3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高,为53.00/10万,其次为≥60岁年龄组人群(45.07/10万),2010—2019年间20~<30岁年龄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6.92%,50~<60岁和≥60岁年龄组发病率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34%和4.29%。结论 2010—2019年成都市早期梅毒发病呈下降趋势,但隐性梅毒报病持续增加,中老年人群梅毒疫情不断上升,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应结合疫情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发病率 流行病学特征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