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西伯 贾成朋 +6 位作者 贾勇 刘红阳 张宾儒 王拥卫 李乐 陈华 孙备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8-413,共6页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15 U/L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壶腹周围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危险因素 模型 预测
原文传递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徐西伯 陈华 孙备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643-646,共4页
随着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肿瘤(PCNs)的临床检出率日益升高,同时关于PCNs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胰腺囊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标记物等实验室检测亦多无异常,术前有时很难准确确定其病理类型,这在某种程度导... 随着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肿瘤(PCNs)的临床检出率日益升高,同时关于PCNs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胰腺囊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标记物等实验室检测亦多无异常,术前有时很难准确确定其病理类型,这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其处理策略的困难。由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囊性疾病生物学行为差异巨大,因而处理方法也大不相同。准确区分胰腺囊性肿瘤病理类型以及确定良性与潜在恶性甚至恶性病变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对胰腺囊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指南和专家共识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本文就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胰腺囊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39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贾成朋 李国庆 +6 位作者 徐西伯 贾勇 李轶龙 李乐 王拥卫 陈华 孙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41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SAP并发AAC,分析SAP并发AAC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41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SAP并发AAC,分析SAP并发AAC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并与未合并AAC的病人基本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SAP并发AAC的发生率为27.7%(39/141)。与未合并AAC病人比较,SAP合并AAC病人在年龄[(48.8±12.5)岁vs.(41.4±10.9)岁]、Balthazar CTSI评分[(6.8±1.3)分vs.(5.7±1.3)分]、既往合并糖尿病(35.9%vs. 18.6%)、禁食时间[(16.9±9.5)h vs.(12.2±7.6)h]、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74.3%vs. 54.9%)及急性肾衰竭发生率(43.6%vs. 23.5%)、住院时间[(33.7±19.6)d vs.(21.9±1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AC病人中,8例行保守治疗,31例因胆囊炎症较重而行有创治疗,其中20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病情好转。随访3.5(1~8)个月,SAP合并AAC病人的病死率高于同期未并发AAC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vs. 8.8%,P=0.106)。结论 AAC是SAP病程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是延缓病程进展及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此类病人,PTG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