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及其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高莺 李继华 +4 位作者 韩立赤 马永清 胡静 曲丹 徐誉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张应力作用下成骨向分化及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2000με的机械牵张力,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 目的探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张应力作用下成骨向分化及其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2000με的机械牵张力,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力测定MSCs骨向分化,cDNA芯片技术对加力前后MSCs进行mRNA检测,通过芯片杂交、生物信息处理,分析二者间基因差异表达。结果MSCs经应力加载后,其细胞生长曲线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但骨钙素表达水平和ALP活性显著增高,27K Rat Genome Array芯片发现,加载前后MSCs表达差异基因共有416条(2.8%),其中表达增强247条(61条显著增强),表达降低169条(74条显著降低)。结论张应力可诱导MSCs骨向分化,而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张应力 基因芯片
下载PDF
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矫正颧骨过突的适应证及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徐英琳 唐旷昀 +3 位作者 章臻 李翔 徐誉纯 李继华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对矫正颧骨颧弓过突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讨论其适应证。方法选取27例患者,均通过口内和耳屏前双切口行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以矫治颧骨颧弓突出。采集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螺旋CT... 目的探讨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对矫正颧骨颧弓过突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讨论其适应证。方法选取27例患者,均通过口内和耳屏前双切口行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以矫治颧骨颧弓突出。采集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螺旋CT和面部定位照相综合评价。结果所有27例患者的术后外观显示突出的颧骨颧弓有效地降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且面中部轮廓有明显改善。手术医师及病人均对术后效果感到满意。结论我们认为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是一种缩小颧骨、降低颧弓的有效手术方式,并且保证了术后颧骨体和颧弓结构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轮廓 水平“V”形截骨内推术 适应证
下载PDF
PVA与成软骨向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的生物学行为研究
3
作者 曲丹 李继华 +3 位作者 李玉宝 左奕 徐誉纯 张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08,712,共4页
目的:探讨PV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诱导后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情况。方法:将诱导后的BMSCs用DiI荧光标记并与材料复合培养,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II型胶原了解BMSCs成软骨分化,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粘附和... 目的:探讨PV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诱导后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情况。方法:将诱导后的BMSCs用DiI荧光标记并与材料复合培养,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II型胶原了解BMSCs成软骨分化,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粘附和增殖情况。结果:BMSCs诱导后甲苯胺蓝染色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可在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结论:细胞诱导后在PVA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良好,对诱导后的细胞无影响。PVA可作为软骨修复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基乙烯醇(PV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DiI荧光标记
下载PDF
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对比研究
4
作者 高鹤友 何映酉 +3 位作者 徐誉纯 宋丽斌 魏一源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695-703,共9页
目的比较下颌轮廓整形中应用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来缩窄颏部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下颌角轮... 目的比较下颌轮廓整形中应用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来缩窄颏部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下颌角轮廓整形及颏部缩窄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组(Ⅰ组)和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组(Ⅱ组),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CT影像资料,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患者下面高、颏部宽度、颏部偏移量、面部比例、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2组患者年龄、平均满意度评分及术前术后相关测量指标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Ⅰ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年龄(24.9±3.6)岁(19~43岁);Ⅱ组60例,男11例,女49例,年龄(26.3±3.4)岁(19~32岁)。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外貌均有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Ⅰ组30例非常满意,11例满意,1例一般;Ⅱ组43例非常满意,15例满意,2例一般。Ⅰ组和Ⅱ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下唇麻木、血肿、严重血肿、术后感染、软组织下垂、患者满意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与Ⅱ组的术前下面高[(63.05±4.15)mm vs.(52.87±4.07)mm],术前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107.89±3.11)%vs.(91.29±7.94)%],术前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90.31±3.19)%vs.(104.32±5.28)%],术后颏部宽度缩窄量[(12.11±2.59)mm vs.(8.39±1.89)mm],术后颏部偏移量[(0.17±0.09)mm vs.(0.36±0.20)mm],术后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76.80±1.85)%vs.(80.95±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前颏部偏移量、术前中面高、术后下面高、术后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相比,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颏部缩窄量更大,术后颏部偏移量更小,更适用于颏部长、宽、不对称的患者,术后可获得更优美的下颌轮廓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成形术 下颌骨截骨术 下颌角 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 T形颏成形术 适应证
原文传递
下颌骨外板劈除术联合颏前下滑行内缩术矫治短面型方颌 被引量:4
5
作者 徐誉纯 李继华 +4 位作者 胡静 祝颂松 罗恩 冯戈 王大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及颏前下滑行内缩并配合嵌入式植骨术矫治短面型方颌的可行性及效果评价.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对57例短面型方颌伴颏部过方、过短及后缩的患者,应用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及颏前下滑行内缩并配合嵌入式... 目的 探讨应用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及颏前下滑行内缩并配合嵌入式植骨术矫治短面型方颌的可行性及效果评价.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对57例短面型方颌伴颏部过方、过短及后缩的患者,应用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及颏前下滑行内缩并配合嵌入式植骨术进行矫治,以缩小下颌宽度、增大下颌平面角、延长并缩窄颏部,从而获得协调流畅的面部轮廓.术前和术后拍摄定位标准面像、X线头影测量片、全景片等,以评价矫正效果.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57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下颌平面角增大至25°~30°,下颌角开张度增大至120°,两下颌角间距明显减小,下颌整体宽度缩窄,颏部尖翘,下颌轮廓协调,效果评价均满意.结论 联合应用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及颏前下滑行内缩术,可有效地矫治短面型方颌,使下颌骨轮廓达到较为理想的美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型 方颌 下颌骨外板劈除术 颏缩小成形术
原文传递
方颌畸形的现代矫正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徐誉纯 李继华 +3 位作者 胡静 贺激光 祝颂松 罗恩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方颌畸形的不同容貌特征通过外科手段形成具有自然、协调的下颌轮廓并符合审美要求的现代矫正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根据方颌畸形的临床特征,采用口内入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下颌下缘截骨术(V—Line Ostectomy)、颏部... 目的探讨针对方颌畸形的不同容貌特征通过外科手段形成具有自然、协调的下颌轮廓并符合审美要求的现代矫正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根据方颌畸形的临床特征,采用口内入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下颌下缘截骨术(V—Line Ostectomy)、颏部正中截骨下颌下缘内缩术、下颌骨外板劈除术,并结合咬肌修整及颊脂肪垫取出等术式进行综合矫治,以手术前后定位标准面像、X线头影测量等方法评价其矫治效果。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87例方颌畸形求美者进行矫治。结果所有求美者其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有一定程度的张口受限或咀嚼不适感,经训练后均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术后经6~24个月的随访,下颌轮廓协调、自然;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下颌角开张度与下颌角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由咬肌、下颌角肥大造成的面下1/3过宽畸形者得到了明显矫正;无面神经各支损伤及下颌骨意外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不同容貌特征的方颌畸形,综合应用现代矫正方法可同时改善面下部正、侧位的整体外形,并可达到自然、协调符合审美要求的下颌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颌 下颌角肥大 下颌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下颌下缘截骨术联合外板劈除术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 被引量:3
7
作者 徐誉纯 李继华 +3 位作者 胡静 祝颂松 罗恩 王大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11月,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下颌骨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31例低角型方颌畸形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用术... 目的 探讨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11月,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下颌骨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31例低角型方颌畸形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用术前、后定位标准面像、X线头影测量等方法评价其矫正效果.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经术后6~24个月随访,均无张口受限及面瘫等严重并发症,虽有13例术后自觉口角区下唇麻木,但均在4个月内恢复.所有患者面下部正、侧面轮廓均得到改善,术后下颌角角度达110°~120°,下颌平面角达25°~30°,下颌角间宽度均明显减小.所有病例医患双方均对手术后效果感到满意.结论 下颌下缘截骨术与外板劈除术联合应用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可达到较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颌畸形 下颌下缘截骨术 下颌骨外板劈除术
原文传递
下颌骨下缘截骨术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冬惠 吴森斌 +3 位作者 姜楠 胡静 徐誉纯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传统的面部轮廓整形更侧重于下颌中、后份宽度的减少,而较少关注面部垂直比例以及下颌前份的协调,长方形或者不对称脸型的下颌轮廓整形的方法也少有报道。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们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矫正此类患者34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 下颌骨下缘 面部轮廓 截骨术 整形 应用 不对称 下颌下
原文传递
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连接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陈贵征 徐誉纯 +2 位作者 李萍 刘禄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对比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断端通过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2种骨连接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榫卯结构在该术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友谊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 目的:对比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断端通过榫卯结构与端对端接触2种骨连接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榫卯结构在该术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四川友谊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行颧骨颧弓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典或改良L形颧骨颧弓截骨术进行治疗,根据颧弓根部断端的骨连接方式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采榫卯结构连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Ⅱ组采用端对端接触连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术后6~24个月测量2组颧骨体和颧弓根的内推距离、调查患者术后满意率,记录术后2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2组患者年龄、颧骨体和颧弓根内推距离比较采用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术后满意率(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占各组总例数的百分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80例颧骨颧弓突出患者,其中Ⅰ组190例,男22例,女168例,年龄(26.8±8.6)岁;Ⅱ组190例,男16例,女174例,年龄(25.2±8.8)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面部宽度缩窄,面形得到明显改善。Ⅰ组和Ⅱ组颧骨体内推距离分别为(2.65±0.76)mm和(2.51±0.78)mm,颧弓根内推距离分别为(4.58±0.44)mm和(2.60±0.28)mm,2组颧骨体内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77),2组颧弓根内推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3,P<0.001)。术后Ⅰ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5.8%(144/190),高于Ⅱ组的55.3%(105/190)(χ^(2)=17.72,P<0.001)。2组患者术后感染、暂时性感觉异常、血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面部不对称、面颊下垂、骨缝及骨不连3种并发症,Ⅱ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在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弓根部断端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比采用端对端接触的方式连接,可使面部获得更好的缩窄效果和远期稳定性,患者满意率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弓 颧骨颧弓缩窄术 榫卯结构 端对端骨连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